从天而降的金箍棒?这款武器如果不介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功能
在人类历史上,奇形怪状的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如二战英国脚蹬上膛的反坦克火箭筒,一战里抛射手榴弹的大号弹弓等,这些装备虽然怪异,好歹一看就能猜出它的功能用途,今天要讲的武器装备,就像一根金箍棒一样,不了解它的朋友恐怕很难猜出来它的作用,它就是戴维斯反潜艇炮。

潜艇战与反潜作战虽然是在一战中逐步发展起来并被重视,但是在那之前就已经有人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了。
反潜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发现潜艇并展开及时有效的攻击,在一战时期技术水平相对更低,声纳这样的设备还没有,反潜几乎单纯依靠肉眼搜索目标。所谓站得高看得远,飞机和飞艇就成为反潜搜索并攻击的最佳平台,可问题是一战时的飞机承载能力有限,仅靠机枪难以发起有效攻击,飞艇自身就是个大目标,低空飞行容易被潜艇反击,高空飞行又打不准。

解决问题的是来自美国的戴维斯火炮。隶属于美国海军的戴维斯在1910年就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后坐力炮,当然开发无后坐力炮的初心并不是反潜,而是设计更加轻便的火炮。
作为早期的无后坐力炮,戴维斯炮的结构设计还比较原始,他把两根炮管尾部相连,一头用来发射炮弹,另一头塞入一个活动的铅块,当发射炮弹的时候,发射药爆燃升压,产生的力量一头推动弹头,另一头推动铅块,从而达到降低后坐力的作用。

这种设计在当时的地面战中并不好用,炮管太长,炮弹的射程太短,口径太小,与常规火炮相比除了轻之外没什么优势。
一战中研究反潜、反飞艇武器时,戴维斯的设计被英、美两国看重,毕竟如果能把一门炮装上飞机,用炮来对付潜艇和飞艇,杀伤效果会更可观。

参与实验的运载平台包括美国的寇蒂斯HS -2L等机型。例如在寇蒂斯水上飞机上,火炮被安置在机鼻的机枪座上,刘易斯机枪仍然被保留,机枪和炮一起运动,刘易斯机枪既保留了射击能力,同时它还充当无后坐力炮的瞄准具。
至于这门长得跟金箍棒一样的无后坐力炮,它过长的身管严重影响了射击角度的调整,好在它反潜时主要向下射击,后方伸出一大截倒也没什么影响。

当发现目标时,炮手操作刘易斯机枪瞄准目标,在合适的情况下开炮,开炮后弹头从前方出膛,后部的铅块则顺着炮管向后抛出并翻过机身结构。
飞机配置3种口径的无后坐力炮,分别为1.57英寸(约40毫米口径)、2.45英寸(约62毫米)、3英寸(76.2毫米),它们对应的炮弹重量分别为0.91千克、2.7千克和5.4千克。要说穿甲能力肯定和常规火炮不能相比,考虑到它们对付的都是防护力不那么强的潜艇和飞艇,杀伤力应该在接受范围内。

尽管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这种金箍棒式的武器并没有走向实用,原本用于反飞艇的型号,随着飞艇作用的减弱,以及燃烧弹和开花弹的普及而失去价值;至于反潜艇作战,借助于皇家海军的围堵,以及陆上攻势的顺利进行,潜艇威胁也在逐渐降低,只要从陆地上攻破了敌军,海军投降那还不是迟早的事。

戴维斯无后坐力炮虽然失败,但是它证明了相关的理论基础是完全可行的,至今无后坐力炮也没有脱离它的基本构架,也算是一个武器系统的开山鼻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