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类怪谈】规则类怪谈怪谈解析及一些想说的话
隔得时间又有点长了,也是最近事情多,心又乱,抽不出时间来。首先感谢诡谲大佬吧,让一些喜欢规则类怪谈的观众开始关注我的其他一些怪谈,以至于这篇怪谈甚至是阅读最多的了。然后进入正题,解析开始。
灵感及声明
这篇怪谈创作于去年,创作的背景是在贴吧看到了一些反规则类怪谈的言论(当时乌烟瘴气的),心有所感,作此篇。这篇怪谈和传统意义上的规则类怪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较于传统的重视规则的怪异和离奇,这篇更注重故事性,以至于规则仅仅是个元素,而非主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迟迟没有完成创作,因为我很难说这是规则类怪谈)。
解析(按顺序)
一
我将按照我发布的顺序进行解析,建议想看明白的观众同时观看原文,这样更有助于理解。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叫安全局的组织,该组织在曾经对抗规则类怪谈的战斗中胜利,但是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群群战士英勇无畏的牺牲换来了规则类怪谈的近乎消失。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对规则类怪谈无比痛恨,不希望恐怖的规则类怪谈死灰复燃。其中第8条更是强调了自己并非规则类怪谈,但其实违反这些条例,下场又是否会比违反规则类怪谈的规则好呢?所以他们明显是在自欺欺人。
之后引入的是故事的主角,他由于又一次熬夜被母亲发现而遭到批评,这更加让主角难以入睡,转而写起了日记,此时是7月9日。从日记开始,故事开始了,一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出现,日记中出现了规则类怪谈中常见的红色字体,同时用小括号包括。7月9日至16日的日记看出主角已经忘记9日夜晚为什么熬夜,这些同样是安全局的影响,他们在发送通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关于规则类怪谈的记忆(此程度取决于市民与规则类怪谈的距离,越近影响越大,甚至忘记何为规则类怪谈),所以,主角9日夜晚是在创作规则类怪谈,而这些红字正是“它”的话语。下两则日记则更有规则类怪谈的意味,已经有认知错误的样子了,我们仍然不知道“它”的目的为何,或许“它”是在蛊惑主角。星期负五这一篇中主角已经可以看见“它”的话语了,但是此时“它”的话语却已经产生偏差,后三句的正确内容应该是:1.我只能偶尔和你说话,言行谨慎,注意隐藏。2.可恶,已经晚了吗?3.我给你发邮件,别用日记了。这些偏差可以看出,“它”已经被发现,受到了安全局的影响,难以维持正常的话语。
二
之后是邮件,朋友就是之前日记中提到的,但是主角甚至已经忘记了他,原因便是朋友也进行了规则类怪谈的创作,下场可想而知。老师则是站在广大市民角度的市民,希望主角不要执迷不悟,老师大致了解主角和朋友在进行规则类怪谈的创作。第三条安全局再次出现,也出现了另一个符号——中括号,该符号是安全局的一个象征,后面会持续出现。第肆封中的肆是大写的,说明异常再次出现,与其他邮件皆不符,目的便是避开安全局。然而下一封明显被安全局发现,他们用强硬的态度和语气命令主角交出刚刚收到的邮件。下一封同样来自“它”,DKM有点难以理解,其实是don’t kill me的缩写,其实这点我觉得不太好...解谜元素太生硬了。我当时想的是就是让“它”发送一些难以理解的话语来混淆安全局,但又有求救的意味,显然弄巧成拙了...下一封安全局开始了强制措施,没有丝毫的怜悯和仁慈,而且搬出了主角母亲来压制主角。我,不能那么做……是主角的心理活动,他虽然犹豫,但却做了自己的决定,他通过这些日记和邮件记起了朋友,也记起了“它”,虽然整个市都认为他的行为或许是绝对错误的,但是主角还是坚信自己并未做出伤人害人的事情,所以他不可能将异常送给安全局,他不能那么做。
下面一段还是一段故事,主角被安全局“抓获”,因为违反了安全局的条例。不论是安全局还是母亲,他们的行为都是那么的无情冷酷,这一切其实是安全局的指示,后文会提及原因。
牢房犯人条例,所有的犯人必须遵守,和安全局的常规操作一样,一样的冷酷无情,其中的胶囊是让人丧失自我的药物,长期食用会变成几乎不会思考的傻子,但是让这些犯人食用,对社会安全是有益处的。从第9条开始,“它”出现了,条例变成了规则,而规则则是“它”的天地,“它”可以在其中随意改变这一切,所以会有松动的地砖,会有笔记本。
三
下面的采访会解释之前的很多事情(采访做的一般,毕竟不太明白常规的采访流程...),安全局为什么会那么冷酷无情,原因主要有两点,1.他们痛恨规则类怪谈,因为其出现直接导致了该市高达30年的恐慌以及大量市民和安全局人员的牺牲。为此他们一定会对再次与规则类怪谈有关联的人表现得冷酷无情。2.这种冷酷无情也是他们所谓的治疗手段,通过强硬的言语和行为上的压制,让犯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接受惩罚。当犯人变得和正常市民一样,最多会变成傻子,至少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我们也得知了该市的精神力会具象化,这便是“它”产生的原因,安全局也是通过这种手段研发出了这类武器来对抗“它们”,“它”不只一个。
四
之后,牢房犯人条例已经彻底变为了规则,而这些规则却不是那么冷酷无情,似乎是有一定仁慈的。这同样是“它”的力量。这种明显的改变在安全局的控制下简直是小儿科,他们已经对抗规则30年了,很快便发现了“它”。
“它”也发出了战斗的声明,决定与安全局决一死战。战斗的手段便是通过规则(条例)。“它”开始针对工作人员的条例进行攻击,小括号和红字是“它”修改后的规则,中括号黑字是安全局的反击也是之前的条例。其中第5条中出现的方头括号可以理解为安全局的队内语音,他们在第5条时候已经有些动摇,因为“它”也没有完全否定安全局的行为,让他们很奇怪,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改变自己以往的手段,依然坚定信念,打败了“它”。
下面是“它”的三封信,对自己、主角、安全局三方各有一封,内容不必过分解释。
结尾是17日的日记,和上次家宴一样,依然是个开放性结局,一切的一切或许都是一场梦,又或许“它”救了主角,所以主角会感谢“它”,又或许是安全局让主角忘记了“它”从而变成了所谓的正常人。看你们自己怎么想吧。
补充
还有一些小细节,文中的“它”其实可以理解为主角的精神力的具象化,而且主角创作的规则类怪谈应该并不是那种为了恐怖而恐怖的,而是在怪诞中透露出对人性思考与期待,这其实也是我对于怪谈的根本看法,我不希望,至少不希望我的怪谈的核心是恐怖吓人(也可能是我不擅长这点)。中括号和方头括号都是有角的,其有一定的秩序性,而小括号则是弧形,似乎是无形可变的。的确我们应当遵守一定的秩序,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些是不可能完全统一的,强行改变也是不合理的。采访中的贾先生,贾这个字因为谐音“假”也可想而知,安全局的强硬是假,畏惧规则类怪谈才是真。
感想及一些想说的话
我创作的初衷是不希望规则类怪谈成为当时的第二个SCP,虽然这个圈子比SCP小,当时有些所谓的积极分子怒斥规则类怪谈的恐怖怪诞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说实话我真的想顺着网线过去给他一个嘴巴,但是仔细想想作为规则类怪谈的爱好者,我不能表现得那么狂躁。不如就此写一篇。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发出去,一是怕写了半天并没有具体作用,二是也觉得我这篇不好说是规则类怪谈,三是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发出去的动机是否也是功利的(甚至就连此时我都觉得我很功利,有人看才发解析)。我最终还是决定至少发出来,让自己也对一些东西释然。我也想了想为什么会有人去怒斥这个本就渺小的圈子,或许他们就是单纯的捣乱者,但是我总是习惯先考虑是不是我们有什么问题。其实他们所说也并非全无道理,确实我们有恐怖怪诞的一面,但是还有一点,我们难道仅仅是为了恐怖而恐怖吗?不,我们只是抱着对于未知的敬畏之情在创作。从《动物园怪谈》开始,我们开始了解这个新圈子,当时,我们难道一点也没有对于园长等人的英勇而感慨吗?我们难道仅仅是畏惧这些怪异吗?不是的,绝对不是。而那些怒斥我们的人却认为我们是扰乱秩序的“它”,同时认为自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局,是否过于片面了呢?他们认为我们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此引用史蒂芬·金在《它》中的引言“孩子们,小说是包裹在谎言里的真实,而这本小说的真实再简单不过:魔幻确实存在。”时间过得有些久了,估计我这些话已经没有必要讲了,但是讲出来就释怀了。
在此希望我们爱护这个小圈子,不要到处宣扬一些不好的言论,也别似懂非懂地去当所谓的“小鬼”,纵使我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但是我也愿意为这个圈子挺身而出。
今后如果有灵感,我会继续创作...希望到时候还会有人支持吧,在此感谢所有曾经哪怕抽出几秒时间点开我文章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