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厦门,我一共跑了63公里
转自公众号:因科瑞艾的笔
今天是2023年4月7日,据2022年1月1日给自己新的一年制定目标时已经过去了一年四个月,那时我信心满满地写下:2022年我将要完成人生第一次马拉松(不限半程和全程)!但去年一年,凡我所能报名的马拉松我都报了,随之而来的结果却是要么延期,要么取消。尽管我始终都明白“目标永远不可能会百分百的达成”这个道理,但这种由于外界客观因素造成的事与愿违,总是会在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不甘和遗憾。
事情的转机来到去年的12月18日,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名了厦门马拉松,没想到在那天收到了厦门马拉松组委会发来的短信,告知我已经中签的消息,顿时满心欢喜。(背景介绍:上海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中国唯二白金标准赛事,按照惯例极难中签,对于我这种之前没有任何马拉松成绩的人而言,有时候甚至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尽管此时的我尚未阳康,但还是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挑战一下。而且,厦门,对我而言,是一个从未去过但一直想去游览的城市,借着跑马拉松的机会,顺便旅个游,名正言顺、一举两得,哈哈!
厦门马拉松的原定时间是今年的1月3日,据比赛不到一周的时间时,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厦马组委会未能顶住压力,宣布马拉松延期,举办时间待定。此时顶着刚刚阳康的身体在学校训练了一两周的我只能再叹:好事多磨!无奈,打包回家,期待春日相约鹭岛。

今年开学不久,就收到了厦马4月2日重新举办的消息,其实那时候的我几乎还没有为这42.195公里的比赛做任何准备,寒假在家依稀记得总的跑步次数不超过5次,每次不超过10km,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无氧运动带来的体脂率下降,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肌肉的有氧能力稍逊一筹。如果此时让我直接去跑的话,别说42公里,我想10公里可能都不一定能跑下来。也是机缘巧合,为了提前适应一下马拉松的强度,我报名了青岛的半程马拉松,也算是将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计划提前完成。
接下来就是训练准备了,其实也没有很刻意地准备,甚至这学期开学到青岛半马之前还没有完整地跑过21公里整,但年少的我总是无知且无畏,抱着对自己身体的妄然自信,便直接去参赛了。我是提前了两天到达了青岛,第一天就是简单地吃了个饭,逛了下五四广场。第二天便开启旅游暴走模式,从石老人浴场玩到中山公园、八大关、再到天主教堂,最后去西海岸领物资,一整圈下来走了两万多步,由于一整天都是背着重重的包行走的,导致我的头从下午就开始有点眩晕,吃了顿海鲜火锅之后变得更加严重了。害怕影响到第二天的比赛,我早早地回酒店休息了。晚上躺在床上,不知是兴奋,还是被子太厚,总觉得全身发热,再加上同行室友的“夜半交响曲”演奏得正激烈,我彻夜难眠,失眠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6点就被闹铃叫醒,简单洗漱准备,就出发前往赛场了。
刚刚起跑时,我就感觉到心率飙升,让我不禁怀疑一晚上没睡着会不会有猝死的危险,以至于刚开始的那段距离我格外注意我的心率和感受状态,不敢贸然加速。但跑了一会,发现并没有太大不适,就略微开始提速。保持节奏到十三四公里时,就觉得有点疲惫,此时开始心生退意,但想了想:半马都不能完成,之后的全马该怎么挑战?遂坚持下去。

记得刚开始起跑时队友就告诉我:马拉松比赛,无论你多快,你前面总是有人;无论你多慢,你总是能超人。确实如此,即使放慢步伐,也能一个一个的赶超前面的人。到了最后几公里时,也没想着超过别人,只是想着盯紧一个人,跟着他跑完全程。于是我将我的目标锁定在了一个大哥身上,大哥四十岁左右,装备精良,背心上刻有“烟台跑团”的字样,他说他的目标就是1小时30分钟,我觉得他的速度非常适合,就跟着大哥跑了一程,快要最后一公里时,我感觉那位大哥体力略有不支,开始掉速,然后他轻轻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我估计只能跑135了,你加油,争取130跑完!带着那位大哥的嘱托,我鼓足精神,最后一公里,跑得格外的轻快,到了最后冲线关头,听到有人喊:“22,22名!”正当我诧异我怎么可能跑第22名时,旁边补充到:“女子,女子第22名。”正准备苦笑一番,但抬头看到最后的终点,憋着一口气、带上痛苦面具、一路狂奔、冲线,1小时28分钟53秒完赛!

青岛之行告一段落,时隔两周,厦门之行开始出发。我是在比赛日提前两天到达的厦门,准确来说是一路辗转,历经4地(北京—天津—福州—厦门)抵达厦门。第一次来到厦门,是激动也罢,好奇也罢,赛前两天日均3万步,以至于跑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感觉到大腿隐隐约约地发痛了,但还是抱着对自己身体的妄然自信,臆测休息一晚便可以恢复如初,结果其实也大差不差,经过晚上不到6小时的“精致”睡眠,早上起来时腿部的酸痛感已经消散,但随之而来的乏意越发凸显,甚至超过了青岛半马前一整晚彻夜难眠带给我的困意,以至于我在比赛发枪之前毫无感受到兴奋之意,只觉得场上的DJ过于聒噪,甚至有一种在人群之中站着都能睡着的感觉。由于我是在K区,也就是最后发枪的区,第一枪7:10就已经出发了,我需要等到7:40才能出发,等待的这半小时我感觉十分漫长,旁边的跑友们手舞足蹈,欢欣雀跃,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期待发令指示的迅速到来。此时此景,不禁让我联想起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声枪响,我便踏上征程,刚开始跑了3公里,就感觉不妙,开始有点岔气。思来想去,觉得可能是早上那杯咖啡的影响(咖啡难消化),岔气的感觉格外难受,而且恰好还是在刚刚起跑时就发作,顿时心生凉意,开始打退堂鼓。“此时弃赛也太丢脸了吧,还才跑了5公里不到”、“马拉松是42公里的长久之计,慢慢调整,坚持到最后才是关键”、“没关系,感觉跑不动了就慢慢走,走完就可以了”,脚下的步伐舍不得停,大脑里也没空闲,一直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过一番调整,终于在10公里开外,找到自己熟悉的状态,岔气也慢慢平复了。

保持这个状态一直到了25公里左右,在我去补给站拿香蕉时,被侧面冲出来的一个人撞了一下,由于我当时是侧身,他正好撞到了我的腰腹处,感觉一口气没有呼吸顺畅,又开始岔气了,这一次岔气,几乎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的十多公里,只不过后面几公里时,腿的酸痛感已经大于腹部的不适,疼痛的感觉转移至大腿肌肉,每一次抬起就感觉大腿前侧的肌肉互相绞扭在一起。特别是到了最后五公里时,大脑里一直就在念叨“我真是脑袋有病!为啥要报名这个比赛~”,但心想跑都跑了三十多公里了,此时放弃那也太不划算了吧,于是还是跌跌撞撞、盼盼磕磕地坚持了下去。最后3公里,最后2公里,还有1公里……最后1公里左右,右侧大腿实在是抽筋严重,难以抬脚,只能靠左腿单侧支撑着,一步一步地跳向远方的终点。这次的冲线,可没有上次那么潇洒,几乎是瘸着腿走向终点的。

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次心生退意,但又有多少次温暖值得回忆。22公里时一声熟悉的叫我名字加油声,28公里时经过一个寺庙时僧人盛的一杯热面线糊,32公里时一位小朋友冲过来递到我手上的几瓣橘子,以及到最后快要坚持不下去时路边传来的阵阵加油声。这些温暖带给我永不放弃的力量,促使我奋力前行。一路上,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拼搏以及马拉松比赛的残酷,最后几公里时,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咬着牙,切着齿,步履蹒跚地向终点走去,有人完全停下来坐在地上休整,有人摇晃着身体小步向前,甚至有人晃来晃去随之向后一倾便倒在了地上,还有人爬着冲过终点线。向每一位跑者致敬,也许我们都一样,心中始终住着那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战士,正如他向雅典市民宣告战争的胜利那样,我们同样宣告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胜利……

两周之内,青岛和厦门,在这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一共跑了63公里,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半程和全程马拉松,成绩如何,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没有好好欣赏赛道的美丽风光——青岛是因为那天天气不好,雾有点大,看不清楚海面;厦门是因为身体太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无心欣赏风景。不过也没关系,正如《摆渡人》中台词:人生要是无憾,那该多无趣。我相信,这两场赛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起点,长路漫漫,还会继续奔跑!

年轻真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谢谢你能看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