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万存进账户,想取出来却被冻结,客服问了三个问题让她崩溃
浙江杭州,一位女士在账户中存入100万元后,却发现无法取出,资金被冻结。当她询问原因时,银行要求她出示取款用途证明。
一百万的血汗钱,存进某宝就像进了黑洞
王女士是一位生意人,经常需要将钱转进转出。她经常使用某宝,感觉很方便,而且还能得到利息。
于是她决定把手里的一百万存到了某宝。她打开手机,登录某宝,选择了转账功能。她将这些钱分成五笔,每笔二十万,分别转进了某宝的账户。
她每次转账都要输入密码,确认金额,点击确定。她看着屏幕上显示的转账成功的提示,心里有些欣喜。
她觉得自己的钱就像存到银行一样安全可靠。她没有想到,这样的操作会给她带来麻烦。
假期到了,想取点钱出来玩玩,却发现钱被困在某宝里
过了几天,假期到了,王女士想着在假期里好好放松一下,给自己买点东西或者出去旅游。她打开某宝,想取出五千块钱。
她按照平时的流程操作后,却发现屏幕上显示转出失败。她以为自己哪里操作错了,或者是取钱超过了限额,于是把金额降到一元,再试一次。
结果还是失败。她感到很奇怪,也有点不安。她想着难道是某宝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自己的账户被盗了?
她又想着可能是因为某宝不让她把钱转到其他地方,只能先转到余额里再提现。于是她又试了一下。结果还是失败。
她越来越紧张,难道是因为这会儿太多人在用某宝造成系统繁忙?她等了几分钟后又试一下。结果还是失败。
就这样来来回回地试了好几次,结果都是失败。她心里越发不踏实了。难道自己的钱被吞了不成?
一百万可不是个小数目,是她辛苦打拼了这么多年攒下来的所有家当。要是没了还怎么生活?
想到这里,她打了个寒战,连忙打电话给客服询问,要求他们帮她查一查自己的钱去了什么地方,并表示会将所有的钱都取出来。
客服问了三个问题让她崩溃
对方听完王女士的经历后,先对她的账户进行查询,随后告知她的账号已被冻结,所以取不出钱来。
王女士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惊呆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并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情,也是按照正常操作取出自己的钱而已。为什么被冻结了呢?难道对方怀疑自己的钱来路不明?
对方一连三个问题,让王女士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方问她为什么要把一百万存进去,又为什么要把这一百万取出来?还问她取钱出来想干嘛?并要她出示这笔钱的用途证明!
王女士气得直跺脚,说这是自己的钱,她想存就存,想取出来就随时取出来。不是说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吗?
对方却说,他们要详细了解这笔钱的用途,这是规定。王女士问是什么样的规定,难道取自己的钱还违法了?
对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为了资金的安全起见,就会先进行短暂冻结。
无奈之下,王女士只好随便编了个借口,说是要去买房,想要提款。然而,对方又让她拿出购房合同,证明她是为了买房而来的。
王女士实在想不通,问对方是不是管得太多了,自己的钱要取出来为什么要提供这些证明。但对方仍然说这是规定,他们也没办法,只能表示抱歉。
无奈之下,王女士求助于调解员,调解员一听也一脸蒙,表示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当再次问对方时,她被告知其金额比较大,又在短时间内进行频繁操作导致保护机制启动,然后作出限制来保护资金安全。
当被问到是什么样的保护机制时,对方说这个太复杂了,他们也说不上来。每个人遇到的都不一样,当触发到点就会出现这个情况。
说了这么久,也没能把这件事给解决。王女士再也没有了继续听的兴趣。她只是想要确认一下,那笔钱是不是还在。以后要用的话,能不能拿出来?
对方也只是一个劲地说抱歉。仍是建议王女士急用钱就提供用途说明。或等他们查明原因。得再等多几天或一周。
王女士除了等也没别的办法。然后她再次尝试。这一次,他可以拿到钱了。她的账号也被解封了。她感到很意外。自己并没有提供这些说明。为什么又给她取钱了呢?目前她仍是一脸困惑。
某宝是否有权利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
某宝作为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其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必须有法律依据,否则就是侵犯用户的财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八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一般情况下,只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执法机关可以要求银行冻结账户,并且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文书。
也就是说,只有在被执行人涉嫌诉前保全、拒绝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拒绝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有权利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等财产。而且,冻结的期限也有明确的规定,不得超过一年。
因此,如果某宝没有收到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或者裁定书,就擅自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那么就是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
当然,某宝也可能是根据其他法律规定,比如《反洗钱法》《反恐怖融资条例》等,对用户的账户和资金进行冻结。
但是这些规定都要求某宝必须有合理的怀疑或者证据,认为用户的账户和资金涉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活动,并且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或者指示。
如果某宝没有合理的怀疑或者证据,或者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或者指示,就擅自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那么也是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
因此,某宝是否有权利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要看其是否有合法依据和程序。
如果没有合法依据和程序,那么就是违法行为,用户可以向某宝提出异议,并要求解除冻结,并且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某宝,要求赔偿损失。
王女士是否有权取出自己的钱?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财产权利。国家保护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财产自由。国家保护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财产”。
第一千零六十九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
第一千零七十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约定”。
从王女士的角度来看,她存进某宝的钱是自己合法的财产,她有权随时取出来。
她不需要向某宝提供钱的来源和用途的证明,也不需要接受某宝的质疑和限制。她认为某宝的做法是对她的财产自由和隐私权的侵犯。
因此,王女士有权取出自己的钱,并且不需要向某宝透露个人信息。
如果某宝冻结账户后不给解释或者拖延时间怎么办?
如果某宝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后,不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拖延时间,那么用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用户应当向某宝提出书面的异议,并要求某宝在规定的时间内解除冻结,并给出书面的答复。
用户可以通过某宝的客服渠道或者投诉渠道来提出异议,并保留好相关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截图等。
其次,如果某宝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除冻结或者给出书面的答复,或者用户对某宝的答复不满意,那么用户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
比如,用户可以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工商局等部门投诉,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要求有关部门调查并督促某宝解除冻结。
再次,如果投诉无效,或者用户因为某宝的冻结行为造成了损失,那么用户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某宝。
用户可以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要求某宝解除冻结,并赔偿用户的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精神损失。
因此,如果某宝冻结账户后不给解释或者拖延时间,用户不必惊慌,也不必无所适从,而是应当及时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友们对于此事的观点
某宝冻结账户的行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些网友认为某宝是为了维护用户安全和打击刷单欺诈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有些网友则认为某宝是在滥用权利和侵犯用户财产权。以下是一些网友的观点:
有的网友认为:
冻结账户是为了保护我们的钱不被骗子骗走,我支持某宝的做法,只要不是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就不用担心账户被冻结。
某宝冻结账户是为了打击刷单欺诈,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电商市场的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应该严惩不贷。
有异议,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起诉,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但是也有的网友认为:
某宝冻结账户是在滥用权力,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和证据,就擅自冻结用户的账户和资金,严重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
某宝是在故意刁难用户,不给出清楚的解释和答复,拖延时间,让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自己的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扰。
霸王条款,强制用户接受某宝的服务协议和规则,否则就不能使用某宝的服务,这是对用户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有人出面称,你们这些反对某宝冻结账户的人,肯定都是做了亏心事的人,要么就是参与了刷单欺诈,要么就是涉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你们应该感谢某宝给你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付服务,而不是在这里胡搅蛮缠。
但是也有人保持着理智:你们这些支持某宝冻结账户的人,肯定都是被某宝洗脑了,你们以为自己很清白吗?你们知道某宝有多少个错误判断吗?你们知道某宝有多少个无辜受害者吗?你们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在这里替某宝说话。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暴雷的现象虽然已经少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不少的金融暴雷事件值得我们注意。
2018年,团贷网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暴雷,拿过近25亿融资的团贷网登上死亡公司烧钱榜Top10。
2019年,爱钱进爆雷,受害人共计37万,被骗的金额达到了230亿,目前已经被警方立案调查。
2020年,杭州第一大P2P微贷网也继爱钱进后被宣布立案侦查。到2020年2月为止,微贷网的累计借贷金额大概是2986.63亿,而借贷余额还有85.83亿。
2022年,P2P网贷平台的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但仍有部分平台出现逾期、跑路、停业等问题。
例如,2022年1月,曾经是全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之一的陆金所宣布停止运营,引发投资者恐慌;2022年4月,宜人贷被曝存在大量逾期债权,被投资者围堵;2022年7月,拍拍贷被曝存在大量坏账,被投资者起诉。
2022年,房地产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环境和债务压力,部分企业出现违约、破产等风险。
例如,2022年9月,全球最大房地产企业之一的恒大集团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引发市场恐慌,被认为是中国的“雷曼时刻”;2022年10月,另一家房地产巨头绿城中国也出现债务危机,被迫寻求政府救助2。
2022年和2023年,部分金融机构因为经营不善、风险管理不力、违规操作等原因而爆雷。
例如,2022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等罪名被立案侦查;2022年8月,华夏银行因涉嫌为恒大集团提供非法担保而被罚款;2023年1月,中信证券因涉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而被查处。
这些案例都反映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如虚假宣传、自融自保、资金池运作、监管缺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投资者在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应该审慎,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要注意风险提示和合同条款,避免上当受骗。
本案反映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纠纷。
作为用户,我们应当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和个人信息,不要轻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宣传和承诺,也不要随意将大额资金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
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用户的财产自由和隐私权,不要滥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不要随意冻结用户账户,更不要对用户进行无理地质疑和限制。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安全、信任的支付环境。
对此,您怎么看?
留言参与讨论
关注@子夜侃世界
多学法少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