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初心使命,增强履职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和实践伟力,让我以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更加增添了干好工作、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担当感。
坚持深学笃行,切实提升“三种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悉心学习体悟,深刻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一要提升政治能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准确把握总书记赋予陕西的新定位新使命、对陕西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找准优势短板、明确主攻方向,切实担负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二要提升思维能力。自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提升七种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切实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提升实践能力。牢固树立系统化思维,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开展“三个年”活动结合起来,认真梳理年度工作目标,时刻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做到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抓实抓细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深入村组、群众、田间地头,摸清底数、明确思路、找准对策,确保各项工作模块化推进;对事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工作,集中主要精力大抓强推;对例行性工作,深化全面把握,注重总结归纳,力求推陈出新,主动着手提早准备,推动基层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聚焦重点工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软件硬件”齐跟进,办好为民利民实事,加快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路硬化、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落实好各类民生保障政策;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长效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全力以赴把乡镇的事干好、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促进基层治理上实现新突破。要探索实施现场办公、入户走访和群众座谈会等“一线工作法”路径,用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加快“一网多用”党建引领城乡网格化体系建设,解决群众各类诉求;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感染乡邻群众,通过选取家风好、家风正的事例进行传播,让每个农村家庭学有目标、赶有榜样,逐步形成支部带村、民主管村、生态美村、依法治村、清廉正村的基层治理经验,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永葆初心使命,着力增强履职能力。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多元复杂,既有好办的,也有难办的,如果都遇着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不闻不问,只会离群众越来越远。因此,我们要提升能力转作风。我们要进村入户,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进万家门、访万家情,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要能听顺风话也听逆耳言,及时回答问题、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切实畅通联系渠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找准问题出实招。急难愁盼问题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难愁盼问题也经历了“升级迭代”。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急难愁盼问题的“对策库”,坚决杜绝“简单化”和“一刀切”。要解决难题见实效。我们必须克服“思维惯性”,摆脱“路径依赖”,要学会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围绕落实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惠民政策,掌握第一手资料,把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找准摸透,切实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