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告别社恐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读书笔记

2021-12-31 10:23 作者:风润生  | 我要投稿

2022告别社交焦虑 2022告别社恐

 

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护弱势女性等社会事务

 

“不是我什么都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说

话时似乎都很坦然、很自信,等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张开嘴时,却发现话题已经变了。一直都是这样。”

 

所谓的“社交焦虑”,一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社交焦虑的人先是会感觉自己很突兀、很惹眼,之后会有想要躲藏的冲动。

 

他们有时会彻底躲开,有时虽然在场但始终保持沉默,或是专注地盯着地板。他们担心自己说错话或做错事,因为肯定会被严厉地批评。很多人无论是在课堂、聚会、团体、工作中,

还是和陌生人在一起,抑或在社交媒体上,都备感压力。

 

他们深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比如太古怪、太笨拙、太烦人,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够好,比如不自信、不擅社交、能力不足。而且,他们的身体也会出卖他们。他们确信别人都会注意到他们令人尴尬的脸红、手掌出汗或双手颤抖这些生理现象。

 

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这段尴尬、焦虑旅程中的某个时刻,也许是在约会、面试或开学前,你身边的某个支持者曾给过你那句经典的建议:“做你自己!”

 

只有温暖的家才能带给你的温馨、联结感和亲密感。

 

1.必须和有权威的人(老师、老板等)对话时,我就会紧张。

2.和别人进行眼神接触对我来说有困难。

3.必须谈论自己或者自己的感受时,我会紧张。

4.我发现很难和同事融洽相处。

5.和别人单独相处时,我会紧张。

6.我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

7.到店里退货让我感到焦虑。

8.我发现自己很难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

9.我总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10.我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会很紧张。

11.我觉得自己在和他人沟通时会说一些令人尴尬的话。

12.在一群人中,我会担心被忽视。

13.我不确定是否要和一个仅仅算得上认识的人打招呼。

14.如果别人能听到我打电话,我就会不自在。

15.在公共场所吃饭或喝酒,我会感到尴尬或焦虑。

16.在公众面前表演、演奏或演讲让我感到焦虑。

17.当别人看着我做事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18.打电话、发邮件或发短信给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会焦虑。

19.我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发言时有困难。

20.上公共厕所让我感到焦虑和害羞。

21.我很难与吸引我的人自如地交谈。

22.考试让我焦虑。

23.我在主持聚会或活动时,会感到有压力,会焦虑。

24.我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推销员或律师。

25.我不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社交焦虑以前是“慢燃”模式,那么科技发展对它而言就是“火上浇油”。为什么呢?因为焦虑源于不确定,还有什么比现代交流更不确定的呢?比如,“为什么他只回了一个省略号?”“为什么老板回我邮件只用了一个字?”“她为什么发短信说‘我可以打电话给你吗?’”“他为什么发短信说自

己是蝙蝠侠?”

 

社交媒体让这一切变得更糟。

 

社交媒体平台越多,焦虑感就越强。这和在社交媒体上花了多少时间无关,而是和社交媒体本身的独特性有关。具体是什么独特性呢?社交媒体是公开的社交评论,具体评论数量也是公开的。对青少年来说,形成身份认同和巩固自尊已经很难,而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可以全天候地观察和评论他们,这无疑会让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得更为艰难。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社交评论时,我们都会选择逃避或忍受。

 

逃避可以是公开的,比如你没出现在派对上、把来电转到语音信箱;也可以是隐蔽的,你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在逃避,避开眼神交流就是典型的逃避。或者,我们可能会去参加派对,但大多数时间都在抚摸主人家的猫或躲在阳台上看短信,然后悄悄溜回家,捧着麦片粥追剧。虽然逃避能让我们马上解脱,但随之而来的几乎总是内疚、羞愧、失望或沮丧的苦涩滋味。

 

通常孤独被视作和饥饿或口渴一样的基本驱动力,这种感觉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缺少生存必需的某种东西,并促使我们寻找联结。如果不加以抑制,孤独就会让我们感到绝望和不安。孤独会扼杀我们的睡眠质量、我们的情绪、我们的乐观精神和我们的自尊。长期的孤独会增加患上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甚至会加大死亡的风险。我们要明白,社会联结至关重要。事实证明,我们的生命依赖于社会联结。焦虑不会杀了你,但孤独可以。

 

事实上,许多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拥有以下特质:

·谨慎思考——会考虑自己要说什么;

·有责任心,有强大的内心向导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

·天生擅长记住他人的面孔;

·极具同理心;

·亲社会,对他人友善、乐于助人、无私利他;

·考虑他人的权利、需求和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特质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有社交焦虑的人经常会:

·省略不必要的话——在一个人人拼命抓人眼球的世界里,跳出

了“话越多越好”的讲话方式;

·努力工作,确保他人感到舒适;

·仔细观察和倾听他人——在今天寻求关注度的文化中,这项特

质几近失传;

·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表现堪称典范;

·尊重其他文化和背景。

 

可能是一次可怕的目击经历,比如看到自己朋友被欺凌,或是

看到某个同学日复一日地被某个老师贬损;也可能是因为成长在一个认为社交没意义而不与人交往的家庭里。无论以哪种方式习得社交焦虑,这都让我们产生了同样的恐惧,害怕他人发现我们自己在做蠢事,害怕被他人揭露。这些习得经历往往不易察觉,无法准确定位。对我来说,和很多人一样,没有真正的开始,只是一直如此。

 

这种恐惧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很难接触别人、走近别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我们很难向别人开口提自己的需求,生怕别人觉得我们势利、冷淡、不友好,其实我们只是紧张。最糟的是,恐惧让我们感到沮丧和被孤立,当然,它也会阻碍我们活出真实的自己。

 

但从长远来看,逃避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是情感健康的头号敌人,并会使所有焦虑(不仅是社交焦虑)持续下去。社交焦虑之所以成为问题,原因不只有基因和习得,还必须能够发展和保持。有了逃避,焦虑得以“完美地”发展和保持。

 

当然,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可能明白逃避的长期后果。

 

这种恐惧是社交焦虑的核心。我们会觉得人人都能看见我们内在的尴尬、不足或缺陷。吉姆害怕这种“暴露”。有社交焦虑的人不仅担心自己被评判,更担心评判者的看法是对的。我们认为自己有问题,为掩盖问题而逃避问题。我们觉得,自己一旦被暴露,就会被拒绝、被羞辱、被曝光。

 

我们的焦虑

我们的外表

我们的性格

我们的社交技能

 

群体和谐

注意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个

体有适量的社交焦虑,才能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具有凝聚力、能避免在内部冲突上耗时耗力的群体比饱受内斗的群体反应更敏捷,也更有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谐的群体将会战胜易怒的群体。因此,与其让一个浑蛋拖垮整个团队,还不如人人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是更明智的进化策略。

 

个人安全感

把威胁到来之不易的群体和谐的个体清除掉,这在不同时代、文化,甚至物种中是被广泛使用的(如黑猩猩、狮子和狼)做法。

 

说到爱,少量的社交焦虑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伴侣,让我们更有觉察力、更体贴、意识更强。

 

选择待在家里,但不是因为恐惧。

 

责任心、同情心、深度思考、深刻感受,以及高标准等。

 

最初尝试的那几次最困难。经验不足以消除我们满怀恐惧想象到的所有可能的最坏情况,所以,在艰难的早期阶段,要把成就建立在你做的事上,而不是你的感觉上。

 

 

我们所有的情绪都体现在身体上:悲伤让人身体沉重、动作缓

慢;愤怒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甚至龇出牙齿;厌恶让人浑身战栗。那焦虑呢?经过数千年进化,我们所有系统会同时启动,把氧气输送到肺部,将血液输送到大肌肉群,好让你全力以赴战斗或转身逃走。其结果就是焦虑的生理特征:脸红是因为血管扩张;体温升高自然会出汗;呼吸急促和口干是因为肌肉需要更多氧气和水。手脚冰凉?是因为血液突然流向了你最大的肌肉群。手发抖甚至嘴唇都在抖?要怪就怪我们身上充斥的肾上腺素吧,它让我们像马达一样颤抖,肌肉则会像盘绕的弹簧一样紧绷直到疲劳。最后,肠胃系统会释放多余重量以减轻负担,以便我们能跑得更快或能更灵活地战斗。

 

相反,长期焦虑会让我们疲惫不堪,肩颈、背部和胃部都会长出结节。还有,我们很难靠肾上腺素来思考,它会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去想接下来要说什么或记住其他人说了什么——你不想在面试或约会时留给别人这样的印象。

 

 

这种躲不开别人评判的迷思,其主要动力是“聚光灯效应”。聚光灯效应指的是高估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会被别人注意的程度。当我们感觉自己特别脆弱或明显被暴露时,这种效应就会加强。研究表明,无论我们是发型糟糕、衣服太显眼、排球赛打烂了,还是网游玩得太差劲,我们总是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我们感到自己怪异、古怪或愚蠢时,又会觉得别人审视我们的程度高过天际,但社交聚光灯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明亮。

 

 

拒绝和愤怒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如果我们把模棱两可的社交信号看作拒绝,把微笑看作嘲笑而非友好,把谈话中的失误看作厌倦而非正常的停顿,我们的大脑就会找到要找的东西。

 

 

我们的本能大脑如何应对威胁?战斗或逃跑。躲在浴室隔间是逃跑。

 

你真的错过了

 

人们很容易把逃避伪装成错失之乐

 

敢于平庸

 

有时候最高标准能让你走得更远。

 

只有当高标准阻碍了你的前行道路时,完美主义才是问题。如果高标准在其他方面很有成效,那完全没问题,这叫“积极奋斗”,是“无毒版”完美主义。不同于那种注定实现不了的完美主义标准带来的失败感,积极奋斗的目标是很高,但并非不可达到的标准,达到这些标准时,奋斗者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在感到拘谨受抑时,我们就已经在过度解读自己的感受了。我们无法再无意识地获取技能,有时就得有意识地记着这些技能。请注意:你知道该怎么做到这一切,但在感到恐惧和受抑时,我们就会莫名忘记。

 

我们的目标是在和别人说话时,有1/3到2/3的时间

保持眼神交流——少于1/3的时间会传递出焦虑、回避或屈从的信息,超过2/3的时间则会显得过多。你不需要紧盯着对方的眼睛。你只需要连接,看向别处,重新连接,再看向别处就好。

 

有趣的是,说话太轻往往和眼神交流有关。感到焦虑时,我们常会看着地板说话,这会压缩我们的声带。声音走向不对时,我们说的话也会模糊不清。但是,如果你看着对方的眼睛,他们就可以听到你的声音。

 

与你的注意力方向一致。把双脚、整个身体、目光对着和你说话的人或一群人的中心。

 

一个人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

 

做以下两件事,你很快就会感觉自在很多。第一,放弃你的安全行为。

 

第二,将你的注意力由内向外转移。

 

你可能会想,这么多人,包括玛蒂和诺拉,大家都感到孤单,很多人肯定会探讨交友之道,但其实没人在说。承认自己没朋友这件事是一种耻辱。

 

要么觉得我们谁也不认识;要么我们谁都认识,但感觉彼此的关系不够近。无论是哪种,我们大都会想:“是我哪里有问题吧?”你没有问题,社交焦虑给你设置的“过滤器”才是问题。

 

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是在找那种立刻就能成好友的人。我们都没意识到自己想找一个现成的一见如故的好朋友。我们希望走进某个活动现场,然后与一个(或两个)新伙伴手挽着手走出来。但这种情况在地球上很少发生。

 

社交焦虑告诉我们应该“马上”找到朋友。这里用词微妙,但很能说明问题。社交焦虑想让我们立刻找到朋友,马上赢得他人好感,但真正的朋友是要交往的——友谊是过程,不是现成的发现。这实际上也是个好消息。

 

奇妙的是,要交朋友,你并不需要找“对的人”。相反,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人会成为“对的人”。

 

怎么操作呢?如果不是以狩猎采集的方式去找朋友,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培育友情,我们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一件事,常见面。这好像是明摆着的,但就在20世纪40年代

末,人们还认为交朋友是弗洛伊德式的:人与人之间被一种神秘的、混杂在潜意识中的童年记忆所吸引。

 

接下来呢?你要不断露面。新的社交活动至少需要持续三四个月的时间,而且时间越长越好。

 

但是首先,记住你唯一的标准:这个人对我友好吗?如果你跟他打招呼时,对方只是咕哝着盯着手机,那就算了。但如果你得到的回应是微笑和闲聊,那就有个备选朋友了,他们不会马上请你去家里吃饭。不要因为一次聊天后,你们没有一起坐在你家的沙发上狂看电视,你就不再主动和他打招呼。记住,友谊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下子从天而降的。

 

所以,继续露面吧。有可能要很多次以后你才会受到重视,尤其是那些公共性的团体,很多人可能只露一次脸。而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露面,让自己与众不同。

 

 

 

 

 

 


2022告别社恐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