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2

2021-08-01 04:14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二、意识

        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就是把自己和对象区分开来的一种感觉。我们讲这个人失去意识了,因为他对对象没有反应了,那么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意识就是我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区分,这是意识的本质结构。但是在某些情况,人们也可能会丧失清醒的意识,在一些迷狂状态,高峰体验,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时候,人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但是他们没有丧失意识,他的背后还有一种意识在控制,我们说他们丧失了清醒的意识了。

1、感性确定性

        所以,自我和对象最初的区分是一种最直接的区分,那么最直接的区分就是感性的区分。我首先感受到了一种感觉,你要抛开一切先入之见的话,你只能这么说,你甚至不能说我感受到一个感性的对象,你只能说有一种感觉。经验派最强调这个,知觉、印象,第一印象,这个是最基本的。感性的区分是最基本的区分,我们做出这种感性的区分,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跟感性一刀两断,从此没有来往了,恰好相反,我们区分感性,就是为了保持我和感性之间的一种同一性,不同于谢林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恰好是有差别的同一,我在感性中,我意识到我和我所感觉到的是不同的。如果你连这个都感觉不到,那就是谢林所讲的无意识的绝对同一了,黑格尔主张从意识出发,你无意识无差别你就没办法出发了。

        那我们说,我和感性之间既区别又同一,这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又区别又在差异中保持同一的这样一种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清醒意识。我在感性中我仍保留有清醒的意识,就是我意识到这个感性和我不同,但是我又意识到这是我的感性。平时我们打瞌睡,差不多有一点物我不分了,这个时候突然被一声响声惊醒了,或者有些人悬梁刺股,被惊醒了,就是说,这感觉和我是不同的,这就回到了清醒意识,清醒的意识就是意识到我和我的感性的区别,它不是我。但是清醒意识要保持才行,你说你打瞌睡立刻又睡着了,那只能说是半睡半醒。保持清醒就需要有确定性,感性如果没有确定性,那它就是留不下来的,它也是感受不到的。你必须要在一段时期之内,把这个感性保持下来,使它与你的自我处在一种同一的关系之中,既区别又同一的关系之中,所以要寻求感性的确定性。

        感性五花八门,你要确定它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于是找到一个确定性,就叫“这一个”。“这个”就是感性的确定性,不管是香烧了我一下,还是被一声响惊醒了,我马上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于是,我们就用这样一个“这”,把感性的确定性加以确定,当然“这一个”很抽象,所有的感性都适合于“这一个”。“这一个”所表示的内容是常变的,但是“这一个”本身是不变的,我可以用“这一个”来描述所有的、变化无穷的这一个,那一个。但是,这一个概念是最抽象的,它什么也定不下来。你可以用它来概括所有东西,你可以指着所有东西说“这一个”,你好像把它定下来了,但是当你指着的时候,它已经发生变化了,赫拉克利特就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感性确定性也是一样,感性的东西是最丰富的的,你用一个“这一个”好像确定下来了,但是你会发现它是最抽象的,你什么都没说。你用手指着“这一个”好像是最具体的了,但是你说出来的也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词。你的“这一个”丝毫没有描述任何有关这个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感性的确定性一旦确定下来,就会变为不确定性。而它的确定性,就变成了一个非感性的确定性,就是语词。语词有确定性,但是它的意蕴没有确定性。所以黑格尔说,感性的具体,实际上是最抽象的,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讲的具体不是感性的具体,而是概念的具体。只有概念才能真正的具体。感性的具体,实际上只能归结为一个最抽象的“这一个”。

        当然“这一个”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面提到,作为存在的存在,那就是实体,只有实体才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个别实体才是真正的实体,第一实体。个别实体就是“这一个”,我们讲苏格拉底只有这一个,其他可能会有同名同姓的,但是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只有这一个。你经过这样的解释,这个感性的对象就被你确定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命名,苏格拉底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人。你如果想用一个单一的概念、符号来确定下来,那只有“这一个”,只能说“这一个”,再没什么好说的了。

        黑格尔也是这样,“这一个”当你想把它确定下来,你最后确定下来的,就只有形式和语词,只有语词是不变的,只有“这一个”是不变的。而其中的感性内容,都在变化当中。黑格尔说,语词有一种颠倒作用,就是把那种最实在的东西,变成最空洞的东西。而把人们认为是最空洞的东西,比如说“共相”,把它变成是实在的东西,就是说,要把名当实,当做真正实在的东西。感性的东西,哪怕你吃饱了,长了肉,那也不是实在的东西,因为你生命都要消逝的,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真正永恒的、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那就是共相,就是柏拉图讲的理念,概念。概念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拿在手里的都是过眼云烟,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传统,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所有的概念,共相都是我们来给它们命名的,这就是唯物主义了,当然这种是很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柏拉图那里也是很粗糙的。到黑格尔那里变精细了。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语言有一种魔法,它能够把语言颠倒过来,把不实在的东西变成最实在的东西,把粗看起来是最实在的东西变成不实在的东西。我们举个例子,桌子是个共相,我们觉得,桌子是个共相,作为一个名称,肯定没有具体的桌子那么实在。但是你下一次见到一个从没见过的桌子的时候,你首先就要用桌子的概念来衡量它,看它像不像一张桌子。如果不像,你就可以否定它,你说这哪像一个桌子啊,这“不像话”嘛,这不像我们说出来的话,就是说话,也就是语词可以作为实在的标准,它一旦被抽象出来,它就比实在的东西更实在,它能够用来衡量这个实在的桌子是不是真的实在。感性的确定性也是这样,你用“这一个”可以概括它,但是你对着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说这一个,这一个一旦成立,它就成了真正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它本来就是从感性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就不再是感性的了。

2、知觉

        那么,既然不再是感性的了,意识就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了。那就是知觉,知觉是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感觉、感性是最初级的,我们心理学的教科书上都是这样说的,所谓知觉就是有意识的感觉,或者是意识到了的感觉,能够把握住共相的这种感觉,就是知觉。不是老把它还原为那些过眼云烟的东西,你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一个”的这样一种共相,然后用它来看各种各样的感性对象,那么这种意识,就叫做知觉。所以知觉呢,是意识到了的感觉,意识到了的感觉,就能把感觉当对象。当然在感性确定性当中也是对象,只是还没有意识到,被烫了一下,我们就想“这一个”是什么,这是什么。但是知觉就是自觉地把这样的感觉当做对象来考察,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叫做“物”。凡是刺激了我的都是物,那么这个被物刺激了的就是我,知觉就是明确的意识到了物我的差别。在知觉的阶段有一个基本的对立,就是物我的对立。物是不变的,我也是不变的,它们都是共相嘛,它们都不会随着感性确定性飘走。所以知觉的结果就是两个不变的共相,物我相对。

3、知性

        第三个阶段就是知性,知性就是康德所讲的Verstand,就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不能脱离感性和经验。认识就是有一个对象摆在你面前,你对它有一个观念,能够与这个对象相一致。我要追溯这样一种一致何以可能,我追逐到物自体,但是物自体我不能认识,但我知道物自体刺激了我的感官,才使得我产生了感觉的嘛。我再追溯我的根源,我的根源在哪里?先验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的根在哪里,还是物自体。自在之物是什么,它如何起作用,这个我不能认识,我只能看到它所起的作用,那就是它的统觉能力,它有一种能动性。我们要追溯到它们本身, 就是一种知性的态度了。要追寻它的原因呐,那就是认识的态度了。按照康德的说法,即使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物自体和我自身,我们也不能认识它们本身,只能认识它们对认识主体所造成的刺激和影响,这些刺激和影响都可以归结为“力”。如果去掉物自体,那就只剩下“力”了。

        认识何以可能,是由于某种力,这就是知性的认识态度,伽利略牛顿以来对物理学的态度,就是把一切归结为一种力,在哲学上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知道有自在之物,是因为它刺激了我的感官,那么刺激我们感官的也是一种力啊,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之所以有能动性,也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力,有一种统觉的能力。其实没有什么物自体,一切都是由力所造成的现象。力和力的表现,就是认识的观点,知性的观点。力是本质,力的表现是现象。这样一来,力和力的现象就对立起来了,现象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不断的变动,是一条赫拉克利特的河流,而本质规律是一个静止的王国,规律是不变的,现象和本质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对立之中。但是这种对立是相对的,黑格尔指出来,现象尽管变来变去,但是每一种现象不是随便变来变去的,它依然有它变化的规律。我们通常要寻找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时候,我们把那些偶然的现象撇开了,我们算自由落体的时候,默认每秒加速度9.8,但是你实际去做实验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不同的结果,阻力不同,风速不同,但是这些现象在我们研究的时候可以考虑不计所有现象都是偶然的,你把它们都撇开来,那你这个本质就变成一个抽象的东西了,一个抽象的东西如何表现出来,肯定离不开那些偶然的现象。只是你主观的把某个适合于表现这一本质的现象定为本质的现象,而把其他那些都作为偶然现象排除掉了而已。

        你撇开的大量偶然现象其实不是偶然的,它们背后都有规律,只是你不需要加以考虑罢了。大气密度、纬度、高度,哪一个背后没有规律?所有偶然的现象背后都是规律的,所以我们讲这个东西它既是偶然的,又有它的必然性。因为任何偶然的东西都不是完全无规律的偶然,它还是有规律的,只是它和你要探求的那个规律不相干,所以你把它忽略了。那么规律的王国就不再是静止的王国了,规律的王国就要随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了,这种观点就超出了一般知性的观点。一般知性就是要追求一个对象的原因,那么你就把其他东西撇开来,把这个对象孤立起来观察。但是你把这个对象打开来看,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那种纯粹孤立的现象,所以的现象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所有的规律都是相互影响的,你不能孤立静止的看待一个对象,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这就是转化的规律,万物都在变化,万物都在转化,对立面往往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这个规律被黑格尔称之为第二个规律,也就是理性的规律。

       前面一种规律就是知性的规律,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规律,后一个规律是辩证的规律。只有辩证法才能把握知性无法把握的变动不居的现象界,知性只能把现象界切割一部分下来,然后孤立地研究它的原因,但是整个现象界的普遍联系,知性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理性,只有辩证法,才能够把握住。那么到了理性,我们的意识就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了,那就是自我意识。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