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人才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匹配

2023-07-13 10:01 作者:谭浩俊  | 我要投稿

青年失业率超过20%,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挑战?7月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和学科设置、结构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

承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人才供应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天塌不下来,也不是否认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大学生失业率提高,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创新高,新增大学毕业生增加较多也是密不可分。关键在于,在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企的大背景下,企业又面临招工难、有用人才少的现象。这就不能不让人将其与高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供应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对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一些问题和想法。

客观地讲,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还没有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平,特别是广大居民的观念,还停留于普通高校和“全日制大学生”阶段,认为职业技术学校低人一头,不太愿意让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比普通高校强得多;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社会适应性、素质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老师,其能力和水平还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社会治理等相适应,相当一部分老师都在重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教授学生一些计算工具,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对社会太不了解,多数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特别是所学知识,大多数没有用处,能用到的部分很少很少,形成严重的知识浪费。

也正因为如此,对高等教育来说,确实需要好好反思,需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分布结构来看,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比重,增加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仍是未来几年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企业创业创新的今天,培养更多工匠式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一些培养人才能力不是很强、专业也没有优势、就业率不高于普通高校,应当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工匠人才。如此,大学生就业率就能有效提升。

而人才培养是否能够做到因需施教,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要知道,在大学教学中,教材只能是模板,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尤其是优秀人才,需要像工匠打造产品一样,用心打造。为什么强调“工匠”二字,就是强调老师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如果老师没有工匠精神、工匠水平、工匠能力,要想培养出优秀学生,难度很大。为什么国外同类大学,从传授理论知识角度来看,没有我国的大学做得好,也没有我国的大学生学得多、学得好,从实际能力来看,则要远强于我国。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老师能力更强,懂得更多。对实际知识和社会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比我们的老师更“接地气”,更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适应社会能力。

怀进鹏部长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和学科设置、结构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应当说,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目标也是很明确的。关键在于,如何匹配,如何超前。从结构来看,应当是职业技术教育占60%,普通高校中的一般院校占25-30%,一流高校占10-15%,而一流高校中,超一流高校占5%左右。很显然,一流高校培养高精尖人才,且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特别是公派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必须签订培养协议,防止出了国就不想回来现象发生。一般高校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不应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而要在企业人才中选聘,且工作年限不能低于5年。一般高校的企业实习时间也不能少于一年,而且,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实习,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动手,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现象。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培养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就是打造更多大国工匠。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人才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目的。

大学人才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匹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