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037美学(2019版)考纲知识点整理第五章

2023-04-12 18:05 作者:乌有先生王二  | 我要投稿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一)美育的思想源流

1.识记:(1)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美育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教化思想,在天明道德观念之下,强调“和”,以化育贵族君子为目的。

秦汉时期,封建皇权、儒家礼教和大一统思想兴起,美育成为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工具,强调化风俗、致中和、和天人、和万民。

魏晋时期,社会长期剧烈动荡之下封建皇权秩序和道德崩溃,人性解放、个性发展,美育被正式提出,开始用了独立于道德教化之外的独立内涵和领域。

南宋时期,美育思想随着市民经济繁荣,进一步发展,朱熹提出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渣滓,实现天人、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借以提升、完善人格和人生。

明清时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创作和论著当中,如金圣叹的见文观心和李渔的情文风兼备观点。

近代,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入侵和西学东渐,在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提倡下现代美学学科在中国建立起来。

(2)西方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西方美育思想起源古希腊罗马的贵族教育,作为贵族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贵族品行和修养。

中世纪时期,美学从属于封建化的宗教神学思想,成为信仰上帝的一种途径。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启蒙运动发展,人文主义取代神学思想,开始强调回归古希腊罗马的传统;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繁荣和哲学迅猛发展,美学学科建立,现代美育概念被正式提出、确立并不断发展。

2.领会:(1)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念

1)蔡元培的美育观

第一,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审美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强调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性情;

第二,蔡元培认为以美育陶养性情、净化心灵,既是方法也是目的;

第三,蔡元培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

第四,蔡元培认为美育是提升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2)梁启超的美育观

第一,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趣味对人的感发和影响,不同于一般强制性教育;

第二,梁启超有时也将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作用;

第三,梁启超认为是通过情感去感化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

3)王国维的美育观

第一,王国维认为美育是教育方式的一种,将其与智育、德育、体育并称为四育;

第二,王国维认为美育能够陶养人的性情,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王国维认为美育能作为智育、德育的手段,促进智育、德育的实施。

(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的美育观

1)柏拉图的美育观

第一,柏拉图认为通过美育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第二,柏拉图认为艺术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第三,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

2)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能够通过理性调节、驾驭人的感性情欲;

第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净化心灵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是统一的,不同于道德教育。

3)贺拉斯的美育观

第一,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要有真实性、丰富性、情感性;

第二,贺拉斯的美育观实际上是美育和德育的结合,既要符合审美规律,又要直接打动人心;

第三,贺拉斯认为美育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要有机统一起来。

4)席勒的美育观

第一,席勒从哲学高度解释美育的独特目的,并将其与审美活动内在的联系了起来;

第二,席勒明确揭示了美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实现完美人性;

第三,席勒回答了实现完美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在于其自身。

5)马克思的美育观

第一,马克思从批判异化现实出发,认为美育以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的;

第二,马克思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第三,马克思认为美育和艺术欣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如解决基本温饱、能够获得艺术修养等

3.应用:中西方美育思想的异同点

最初都是从音乐对人的教育、感化起源,都是为了培养贵族德行、修养;

之后由于社会发展,在封建社会都成了封建思想统治工具,不同的是在中国从属于儒学思想,在西方从属于神学思想;

在近代,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大繁荣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进步,美学教育成为独立学科,西方率先发生,中国在西方影响下学习后发展。

(二)美育的内涵

1.识记:(1)美育的内涵

第一,美育以艺术和美的各种形态为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丰富价值意味;

第二,美育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满人性,提升心灵境界。

第三,美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领会:(1)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区别

第一,美育不同于人格教育,二者实际上是美和善的区别;

第二,美与善、丑与恶紧密相连,美育可以促进人格教育;

第三,审美要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品格要符合群体的法理伦常。

(2)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区别

第一,将美育与情感教育混淆,实际反映了主客二元思维中将美等同于美感,又将美感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错误;

第二,美育不等于情感教育,二者在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审美活动不等于情感活动,审美愉悦不等于情感激动,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

(3)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第一,二者内涵、方法不同,艺术只是美育诸多媒介手段中的一种;

第二,美育有着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3.应用:如何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

第一,应遵循手段和效果相一致的原则,将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统一起来,作为基本出发点;

第二,应遵循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将二者统一起来,作为立足点;

第三,应遵循独特性原则,将美育的本质属性和自身规律做作为根本依据。

(三)美育的特点

1.识记:美育的特点

诉诸情感、潜移默化、能动性

2.领会:(1)美育诉诸情感的特点

美育借助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感官为中介,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心灵的目的。

(2)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渐感化、长期影响的结果。

(3)美育的能动性特点

第一,主体对美育的陶冶是心甘情愿的,主体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

第二,主体在接受美育时,能够表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应用:(1)举例说明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举例说明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四)美育的功能

1.识记:(1)怡情养性

第一,美育能够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实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第二,美育的方式是从人的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第三,美育对人的感化是使人亲和的、充满爱心的。

(2)化性起伪

第一,荀子曾提出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其中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第二,性是指人的自然天性及功能,伪是指社会实践中人为确立的精神形态及其功能;

第三,美育可以化性、养性,改善人性弱点,使人健康发展;

第四,美育可以改造人性,实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2.领会:(1)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

第一,儒家认为美育在于让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实现人生与天命道德即天理的顺应统一,其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化育。

第二,道家的理性境界是天人合一,心与道冥,达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深层次的和谐统一,从而感化人性,行不言之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化育。

第三,禅宗认为人性即佛性,人通过自我修养就能见性成佛,是一种自我净化的化育。

(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第一,美育和德育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第二,美育的方式是从人的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这与道德强制性的外在影响不同;

第三,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比较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3)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区别

第一,怡情养性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第二,它们都以情感为途径,调节、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以培养、造就人的发展为目的。

第三,不同之处在于怡情养性是非强制性的感化,以道制欲是带有强制性的准则。

3.应用: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美育是一种“化育”。

第一,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强制教育,儒道释三家思想都有化育的特点;

第二,美育通过审美的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和人格的完善,如儒家所提倡的礼乐教化。

第三,美育可以化性、养性,改造、完善人性,实现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如荀子所提倡的化性起伪。



00037美学(2019版)考纲知识点整理第五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