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16

2023-04-14 10:24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 https://b23.tv/fqk6qru

作家作品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1921年赴英国康桥大学(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卞之琳等。 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然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章介绍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剑桥大学),此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不大。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再别康桥》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全诗共三部分七小节 第一部分 第1节写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

轻轻的

”,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透露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 将“

河畔的金柳

”大胆地想象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比作“

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

”。直觉得“

波光里的艳影

/

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第三部分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

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分析本诗抒发的对康桥眷恋,惜别和哀怨的情怀 徐志摩于1921-192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进修,沉醉对林徽因的爱恋,对剑桥的感情很深。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徐志摩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在他归国后,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幻灭了。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写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大不同。第三次再别时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在原文 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全诗以“

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

”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美妙的意境,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自己梦想的破灭。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分析本诗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康河美景和融情入境,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注重形象思维,将真实感情,通过丰富、独特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是康桥的康河。抓住“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 1.营造的气氛轻松飘逸: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总是免不了沉重愁绪。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选择的意象新颖独特: 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 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理解本诗首尾两节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开头三个“轻轻”,感受到诗人像一股清风来,又悄无声息地去;康桥美丽集中在“静”字。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作别”还要把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宁静之美。 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对康桥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理解本诗作为格律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美。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 《再别康桥》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1.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 ·词是重叠的,“悄悄”、“轻轻”、“沉默”·每句诗换韵,不是一韵到底的。 ·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2.建筑美,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 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 3.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招手惜别云彩图。

现代文学作品选P1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