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备考内容

全文字数|3.4千
阅读时间|12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图形推理」备考内容
2.「定义判断」备考内容
3.「类比推理」备考内容
4.「逻辑判断」备考内容
「判断推理」分为4种题型 ,分别为「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 以下是它们的备考内容。

一、「图形推理」备考内容
「图形推理」的备考内容和「数量关系」是大致相同的,即「做真题、研究真题、掌握真题」。只要能将真题做透,那么该板块的复习基本就成功了。
需要注意「图形推理」在研究题时要注意归纳总结。该板块共有7个考点,分别是:
①元素数量:各图片中有几个封闭区域/直线/曲线/直角/交点/三角形/正方形……考察每类元素的数量关系,例如元素数量相同、成等差数列、不同行/列元素和相同等。
②一笔画:图形能否一笔画完,有时也会考察「笔画的元素数量」。
③对称:每组图形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不对称情况。如果图形均为轴对称,往往同时也会考察对称轴的数量(元素数量)和不同图片对称轴的旋转角度(位置变换)等考点。
④相对关系:一种元素(点、图形、黑色圆圈/方块、图中的方位)和另一种元素有相对关系——在内、在外、相交、在最长的边、在直角处、在圆弧上……有时候也会考察同种元素内部的相对关系。
需要注意如果题目既可能考察「相对关系」又可能考察「位置变换」,一定要优先确认「相对关系」是否成立。
⑤位置变换:元素在不同的图片中有一定的位置变换规律,例如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旋转一定的角度,纵向/横向/顺时针/逆时针移动X个格子等。
⑥图形相加:一排/列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图形(或图形中的某元素,例如黑白格子)相加后等于第三个图形(即1+2=3,个别会考察+3=2或者1=2+3等情况)。
一般题型是一个3×3的格子或3×2的两组图形,每个图都较为类似(例如都是3×3的黑白格、都有固定封闭且部分类似的图案等),并在最右下角/最中间打一个问号。部分难题会考察「先旋转(位置变换)再相加」这种思路。
⑦特殊类:题干本身非常特殊,例如图形本身为数字/汉字/罗马字,钟表题(一般会结合位置变换来出)、非数学类科目知识考察点(例如「哪些物品为同类生活用品」)、奥运会项目(例如「6个运动小人分2组」,一组用手、一组用脚),此类题目图形往往非常特殊,一眼就能看出,一般不予考虑。
一定要将不同考点对应题型的特点进行归纳,这样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后,会立即联想到该题大致属于哪类考点,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除了公考真题以外,没有特别推荐的备考内容。虽然图形推理的题目大致来源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题库」和「门萨智商测试」,属于测试智商的重要题型,但针对行测考试「时间紧张」的特点,公考对这一题型进行了改良。
也就是说,公考的「图形推理」比它的来源要简明很多,只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就能够非常迅速地得出正确答案。
大家一般情况下不必去刷「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题库」,但是如果时间非常充裕,探索欲望很强,则不妨去尝试下。
二、「定义判断」备考内容
「定义判断」是公考中难度最低的题型,有很多真题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也就是所谓的「送分题」。一般来说,公考其他板块实力较强的考生,做「定义判断」基本上能达到很高的正确率。
该板块不必去找特定教材复习,如果已经把真题刷透,那么在此推荐一个方法,就是「百度百科」(比较方便的小伙伴可以用「维基百科」)。
「定义判断」的很多题目来自法律条文、科研术语、专业名词,尤其是新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大家在平时复习其他板块时,如果遇到不太懂的词,可以直接查找百度百科,在理解这个词的同时掌握其定义技巧,活学活用。
虽然「百度百科」的内容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但大体内容是可信的,尤其是非常专业、学术的名词。
国考的「定义判断」所考察的点还是比较浅显的,没有特别深奥的地方,只要考生能够抓住定义词的核心要素,与选项描述的情形进行核对即可。而「百度百科」的内容也比较浅显简明,能够帮助读者最快速地掌握查询内容的含义。也就是说,多看看「百度百科」,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定义判断」解题能力。
三、「类比推理」备考内容
「类比推理」其实就是从「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分出来的题型,着重强调考察2~3个不同词语、成语(也包括短语、诗句等)之间的关系,测试考生能否把一组词类比到另一组词上。
可以看出,「类比推理」根本上是对「词」的考察,考生若能够准确掌握类比推理中各词的含义,题目就不难做对。也就是说,「类比推理」的备考和「选词填空」是基本相同的。两者的备考都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网络搜索等方式,彻底理解、掌握词汇。
相对而言,「类比推理」的题干更为简明,但多了一层「确定一组词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因此,大家在平时复习时要多想多学,例如遇到「选词填空」题中的近义词、固定搭配时,可以适当联想下它们在「类比推理」中有什么关系;同时,在做「类比推理」题时,思考下它们能不能作为「选词填空」的选项,尝试下自己出题。
总体来说,「类比推理」由于题干极为简明,因此备考时很容易找到针对性的规律,也容易和其他语言类题目板块联系,还是比较简单方便的。
四、「逻辑判断」备考内容
「逻辑判断」类题型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纠结」,需要开动大脑全力思考。公考中逻辑判断题的目的其实和世界五百强面试一样,为了是选出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考生。
同时,公考对此类题目的难度进行了简化,基本上每个考生都能解出正确答案,但时间不一定足够。希望各位小伙伴在做题时能够了解这一点。
「逻辑判断」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最强程度」题,「条件推理」题和「真假能否」题。三种题型的结构分别为:
「最强程度」题:给出1段带观点的材料和4个选项并假设选项都为真,要求考生找出最能增强/削弱原文中观点的选项。
「条件推理」题:给出数个条件和结论,要求考生推理出需要补充的条件;或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
「真假能否」题:给出带有多个「真假能否」数据的复杂的材料,例如「甲乙丙中只有1个人说了真话」,「小张和小王在下雨天不会选择坐飞机出行」等,然后要求考生推出具体的对应情况。
「逻辑判断」题隐含考察了考生的执政能力。公务员,尤其是位于领导职位的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和工作相关的信息,那么了解这些信息和工作的关系就非常重要。
在备考时,大家一定要勤于思考,提升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思考的「勤」不仅要体现在做题中,还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有的考生还没有到深入体验生活工作的阶段,这也没关系,因为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关于国家大事的资讯很容易得到,通过这方面来思考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以「扶贫」工作为例,结合实际分析「逻辑判断」三类题型的考察角度。
首先是「最强程度」题。
在对某村扶贫工作中,需要了解某贫困村长期贫困的因素。这些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那么何种因素影响比较大?什么表面看上去有关系,实际上并没有影响?
旱灾对村民收入有多大影响?恶劣的地理条件导致村民脱贫有心无力?部分村民保守的思想,是否导致扶贫措施停留在表面而难以落实?
这些信息和措施,都浓缩在「最强程度」题中。
「条件推理」题考察的是是考生对不同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准确掌握。
例如,你是A村扶贫工作的负责人,你的下属提出,隔壁的B村环境和A村相似,通过招商引资,村民收入连续两年提高,建议你采取同样的措施,你会怎么办?
这个例子就涉及了公考所有和「条件推理」有关的逻辑,包括「只要就(充分)」、「只有才(必要)」、「表面相同实质不同」等考点。
作为负责人,对于下属提供的信息,你至少且不限于应该了解的信息包括:
B措施的具体措施及其在A村的实施可行性;
B村村民收入能否持续提高、B村措施有没有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比如环境污染;
B村的招商引资是否有特殊性,比如投资的大企业的老板祖籍在B村,A村没有类似关系;
B村虽然和A村类似,但B村招商引来的企业是看中的,是B村有但A村没有的资源,比如该企业是旅游综合开发企业,开发了B村才有的特殊的名胜古迹……
上述情况都是要详细考虑的,而这些逻辑就浓缩在「条件推理」题中。 「真假能否」题和「图形推理」题有些类似,其题干非常类似于智商测试题。此类题型一是为了测试考生的智商,二是为了测试考生在行测考场的时间压力下,大脑能否可以流畅运转。
在做「真假能否」题时,考生不仅需要理清题干叙述的不同元素之间「真/能」和「假/不能」的关系,还要清晰地在纸上或脑中列明这种关系,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出题目。
例如,在扶贫工作中,你从扶贫小组成员、媒体、村民反映、村支书汇报等多个渠道了解到关于A村的1000多条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真的,有的可能和事实存在一定出入,而你要做的,就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扶贫工作中抓紧甄别信息的真假,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
回到题目本身。通过上面的介绍,各位小伙伴们应该都了解了此类题目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和A、B等简单元素来简单概括三类题的考察点:
「最强程度」题考察的是A对B的影响程度;
「条件推理」题考察的是「A属于B/部分属于B」等情况下,能否推出「B属于A/不属于A就一定不属于B」等逻辑关系;
「真假能否」题的题干很明确,不存在程度强弱、逻辑关系等复杂情况,但可能有ABCDE和甲乙丙丁戊等多种元素,要考察考生能否理清不同元素的对应关系。
除了公考真题和增强发散思维能力,还有一类题型是值得一做的,那就是MBA考试的逻辑类题目。此类题目和公考的「逻辑判断」内容相似,但难度比公考还要高一些,各位小伙伴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