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发展简史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基于统计学上的原理,正态分布是其理论基石。六西格玛代表着品质合格率达99.9997%或以上。换句话说,每一百万件产品只有3.4件次品,这是非常接近“零缺点”的要求。

缘起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这个概念被上世纪70年代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比尔·史密斯引用,用作度量缺陷率的指标。当时美国企业面临日本企业的强大市场竞争力,而日本产品赖以取胜的关键,无非是“高品质”;对于摩托罗拉来说:我们如何才能继续生存?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摩托罗拉的高层领导们承认其产品质量低劣,其当时公司领导人保罗盖尔文对日本产品过程性能有与自身公司大约1000倍的现实差距与生存压力,力主改进过程质量与服务质量,聚焦于改善产品缺陷;那时候与许多企业一样,摩托罗拉不是只有一个"质量”项目,而是有好几个。在1987年,一个新的尝试出现在摩托罗拉的通信部门, ,并与1992命名为“六西格玛质量(Six-siga Quality)

成名发扬光大于GE
1995年6月,杰克·韦尔奇第一次系统了解到摩托罗拉质量管理的新方法,那是他在心脏病突发后的病床上。身为化学博士,杰克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数学训练,即便如此,那些统计学术语和数学公式依然让他困惑。
但他相信数学,测算的结果是如果GE能够从目前的水平提升到6sigma,那么可以节省开支70-100亿美元,相当于GE年销售收入的10-15%。半年后的1996年1月,GE正式开启了6sigma计划。摩托罗拉没有想到的是,帮助它大幅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法,也成就了他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后来一度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通用电气。

流行于中国
2000年前后随着杰克韦尔奇自传以及其本人在中国商界明星般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国人熟知,各种绿带黑带项目以及资格培训项目火热。到火热到降温,6sigma 与很多舶来品一样,比如:ISO9000, Lean等通过遇到了所谓的“水土不服”
成败得失原因当然有很多,究其根本原因,多发生在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以及追求管理时髦的浮躁心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选择何种管理工具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问题本身的性质与复杂度,组织所在行业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要求,组织项目改进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组织高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