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请初学中医或已学抱有疑惑者务必看)
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至少二十所以上的中医学院,每年都培养出数万乃至数十万中医学子,成批量的输出人才,这比以往以“师带徒”形式培养的人才要多出很多,但为什么中医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呢?很多毕业生因迫于生计而转行,甚至很多学了中医的人反而提倡要打倒中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培养学生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还是中医的立足点出现了问题? 先回顾一下我们培养中医的方式。首先教《中医基础理论》,讲中医的世界观,把阴阳、五行、脏腑、虚实寒热等等观念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靠这些观念来解释世界、解释生命。然后学习《中医诊断学》即望闻问切(主要是基于症状学来学习望、切诊),我读书时候已是这种教学模式。但我发现学校中老师很少讲述脉学,特别是当我开始临床诊治之后才发现真正精通脉学的人甚少。很多人认为脉学很玄,只要通过问诊把病人的症状归纳收集即可。这是有传统的,自明代张景岳创《十问歌》之后,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慢慢转向治病务在口给,医生听病人诉说身体症状之后,就进行辨证论治,把收集的症状归类、分型,再以证选方(甚至以方选证,总结出一些方子,分别治疗不同病症。更有甚者,将《伤寒论》少阳证中提到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句话单独提出,推广到杂病治疗中。而实际上这句话本来仅指在伤寒少阳证中“但见一证”可以用小柴胡汤,现在却被滥用,看到一个症状符合就把药方套用进去,完全不考虑疾病来源和构建的不同),仿佛这样就算是真正的中医。因此很多学生都觉得中医很好学,谈起来滔滔不绝,一旦临床就不知所措了。 症状学认识放在古代问题不大,因为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就是从症状来的;除非是外伤,或外部有明显器质性改变,或者是中毒,大多数病人是因主观上感到不适才来找医生的,所以医生也就只需处理好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辨证论治的理论,主要基于当时对疾病的认识。一般来说,症状是体内能量异变导致的感知性变化,所以通过辩证,利用阴阳、寒热、虚实等理论来处理,是可以改善症状的。但今天的医学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的手段来发现机体内在的具体病变情况,仅仅通过症状来认识疾病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了。事实上,很多疾病初期并没有症状表现,甚至很多症状学的分析结果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完全不对等。因此当近代西医传入中国时,传统中以症状学为基础辩证论治为手段的中医很轻易的就被打败了,其弱点和弊病暴露无遗。如果那时的中医本身足够强大,会这么轻易就失败吗?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反思中医真正是什么,找出其起源认识并能和现代认识的结合一起,使中医的理论体系迈入新纪元。 其实,中医最初并不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后世医家兴起的,我们从《黄帝内经》和扁鹊的医案中是找不到辨证论治的,先秦医家包括医和、医缓这些名医都不是通过辨证论治来医病的。医缓给晋景公瞧病,说他的病在“肓”上,“膏”下,无法医治,这就是“病入膏肓”成语的由来,难道它是医缓问诊而得的吗?显然不是。中医最初是没有辨证论治的概念,纵观《内经》,几乎所有论述都围绕着能量变化对应的脏腑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症状性的改变,而能量认识主要来源于望、切诊,更多地是脉学,所有才有“望而知之为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它讲的是疾病的来源和位置。而后世的医家,很多都是根据症状认识疾病,脉学不精,甚至现在很多中医自己都不相信脉学,大多以问诊为主,辅之以望诊(望一下舌象、看看有没有异常的面部表象等等),有些为了充实一下治疗依据,就参照一下西医的检查结果,然后加以综合判断,开出药方,这是近代中医的主流状态。而有些中医的“死忠”则拒绝参照西医检查结果,只用辨证论治。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拒绝医学进步,拒绝认识论的提高。现在的中医发展大致就是这两个方向,一个是中西医结合,把西医的检查也作为“证”的一个成分;另一个就是藐视西医,继续走以前的老路。这两种方向其实都存在问题,都是抓着辨证论治这种症状学的认识不放,而忽略了对病的起源认识。用辨证论治的诊治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旦实际临床,就会发现课本上的标准病证在临床上几乎难以看到,而针对症状的处理又和西医的检查结果难以统一,又怎会不感到茫然呢?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学习中医呢?首先是思维方式、认识论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所有理念、知识,甚至包括人文科学都是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是先“看到”、“感受到”,才通过理解总结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凭空想象创造出来的。飞机的发明来自对鸟禽的观察,飞机夜间飞行问题的解决来自对蝙蝠的观察……但今天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了,而是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堆概念甚至猜想,禁锢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能培养科学的探索者,只能培养科学的信徒,缺乏想象力,不具有发散思维,又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呢?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们养成深入观察和认识自然的习惯、引导他们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它,而不是用这些知识来代替对自然的观察本身。同时要鼓励孩子“脑洞大开”,一千个读者心中都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怎么能够强求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来认识自然呢?每个人对社会、自然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虽然这些认识可能会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意识,但它们都源于对自然、社会的独到理解,是每个人从不同的方向上探索出来的,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才会有碰撞、对话、辩论,这些同时也修正、深化的我们的认识,促进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用传统的知识和理论无法理解的现象,会刺激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而这种独立探索的精神在对中医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近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缺乏大师级别的人物?因为我们的教育更重视灌输,几乎抹去了观察、理解,学生无法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对生命的认识也是这样的,先是观察,然后是探索式的理解。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对生命的认识都有片面性,都还在探索中,中医通过感知来探索,西医则是通过实验室来探索。今天的人们坚信实验室得出来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仿佛实验室得到的认识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这种思想却是本末倒置的。无论何时,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都只能是“学习者”。我们得到的仅仅是认识,而“认识”并不等于“事实”。 古人没有今天的科技手段支撑从微观、细分化的角度来观察自然,所以他们用感知来认识自然和生命。他们看不到水的分子式是H2O,看不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血小板构成的,只有凭靠当时的认识论,把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但今天的认识论已经不能再局限于阴阳五行了,随着科技的提高,我们要把阴阳五行结合今天的认识论去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但这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感知”到生命的基础上,“看到”、“理解到”的越多,认知也就越高。结合今天科技的认识来理解生命,理解到的奥妙或许比先秦医家更多更广,中医的理论也就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因此,学习中医,并不需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概念,学习治疗,背诵成方。我有时惊叹于中医思想的玄妙,真的是“大道无形,医无常式,法无定法,法于天地自然”。“大道无形”,道就是生命、自然,当你能够“看到”、“感受到”的时候,就可以用你的认识去理解它、描述它,所以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的确可以描述,但别人描述得再好,你自己却看不到,又怎样能够理解呢?“医无常式”,当你真正“看到”了生命,还需要一个固定模式吗?自从症状学认识兴盛之后,出现了很多流派:“温阳派”、“滋阴派”、“补土派”等等,不胜枚举。各家都站在不同立足点上自圆其说,这正说明了这些流派都是盲人摸象,问题限于局部。当你看到了完整的生命,还会用固定的模式来治疗吗?“法无定法”,取法于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固定“招式”,见招拆招,一切都源于生命和自然的变化规律。 因此中医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看到”这个世界、“看到”生命。扁鹊可以说是从古到今的中医中很高明的一位,我们没有看到他按照什么书籍经方来医病,也没有看到他传下什么秘方诀窍。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洞察五脏六腑”,这才是最关键的。同样面对一片田地,如果你能够看到它的土壤、构成,看到周围地貌,再根据这些因素来引导水流、整治土壤,根据土壤属性种植适宜的作物……那么你就是一个引导者、规划者。如果你扛着一个锄头,发现哪里出现了问题才去不停地挖掘、填补,那就只是一介农夫而已。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趋势,做好规划,提前预防之后会发生的问题,这就是《内经》所讲:“上医治未病”。要想学好中医,首要是“看到”生命、理解生命,而不是盲目学习如何治病。盲目学习如何治病,而没有专心致志地学习如何“看到”生命、理解生命和疾病,正是现在学生学习中医所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其实不仅是中医,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教育的通病。不去理解自然、理解社会,而是盲目地学习知识,模仿前人,本末倒置。 所有的疾病都是生命的一种异常表现,如果不能看到生命,就看不到这些异常表现是怎么来的,仅仅根据疾病外在表象来辨证论治,是很容易南辕北辙的。很早以前一位同行(西医)经常失眠,找我来医治,当时数付药下去他就能睡好觉了,所以他觉得我的医术很不错。但过了大概不到十年的样子,他的同事告诉我,他已经死于肺癌了。只看到表面症状是没有办法从生命的角度来系统性地认识疾病,也就只能单纯地解决外在表象的问题,遇到失眠就去解决失眠问题,遇到肺癌就去处理肺癌问题,而没有认识到失眠和肺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所有的疾病都会成为同一个系统性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很多的疑难杂症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难题了,而只是稀见的表现形式而已。 这里举一个病案。男,四十岁左右,久咳不止。把脉之后,我发现他的肺部有些问题,他的咳嗽有点不一般,脉象上显示与常规的感冒咳嗽、肺炎咳嗽有很大区别。他告诉我,他的家族有肺病遗传史,外婆死于肺萎缩,母亲不久前也死于肺萎缩,而他自己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但还没有形成肺萎缩。这之前我从没有见过肺萎缩这种疾病的,但是很快我就从脉象中找到了其身体损害形成机制及对应损害,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之后,效果非常理想,无论从脉象还是西医检查来讲他的病情都明显缓解,而症状也几乎消失了。所以当你能够看清楚疾病的时候,就不会再畏惧所谓的疑难疾病,找到疾病的原因,并根据这个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病人接受治疗之后的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脉象变化(三者缺一不可)的反馈信息,就可以印证自己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从而使医术得到提高。 还有一个病人,直肠溃疡,多年反复,几经治疗效果不大,许多医生都预测她患直肠癌的概率很大,她很恐惧。但我从脉象中发现她的病源是高血压机制,非癌症机制,问诊也证实了我的判断。之前我并没有医治过直肠溃疡,但从脉象中确实发现她的肠道有问题,就开了一副药给她观察一下,第二次时,我就基本把病因判断了。我告诉她:“你这个病之前先表现为口腔溃疡,当口腔溃疡消失的时候,肠道就开始出问题了。这个疾病的起源与她性格急躁、自以为是以及爱吃辛辣食物有关。”她问我“这个病医得好吗?”我告诉她:“想医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以后控制饮食;第二,必须要学习感恩和忏悔。”之前讲过,慢性病的形成是心灵和肉体共同导致的,改造心灵的时候,肉体就会发生对应的变化,这时用药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治疗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一次我那个西医朋友过来观摩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病人,根据我讲的这个病人的信息和脉象,综合判断之后告诉我:“这种脉象和这种性格一般都是单亲家庭,或者不是由父母带大的。”一问之后,果然如此,当时我很惊讶,也从中吸收了一些知识。我领悟到,人在幼小时候,心灵和生活上的受到的损伤,会以一种心灵和肉体共有的形态存在下来,对一生都产生影响。通过这个病案,我也就知道了这种脉象表现的心灵和肉体的损伤很可能表示这个人是单亲家庭,或者幼年时心灵受到过某种创伤等等。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仍处于探索的过程,脉象中也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不断去研究。 要想真正进入中医殿堂,成为一个好中医,必须站在中医立场上理解生命。看得越清理解得越透,医术也就越高。至于治疗,只要对生命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参照各家学说,并非难事。当看清楚疾病的形成原因和对应变化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是运用药物、运动、生活、心灵、食物等方法来更正和改造而已。生命的损害形式无非是外在和内在两种,所以中医的起源就只有一本《内经》(或有《外经》,尚不详)。理解了生命的时候,所有症状和发病部位的不同,仅只是一个完整生命不同的局部表现形式而已。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去“理解”生命呢? 中医讲“望而知之”、“切而知之”,而生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主要还是通过脉象来认识生命。扁鹊提出“独取寸口”的观点,发扬了脉学;《难经》也主要针对脉学、经络进行描述。所以扁鹊是通过对脉象和经络的认识来洞察五脏六腑,而不是通过眼睛来看的。《内经》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脉学,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每每读到《内经》中对脉学的描述,我都不禁感叹:短短几句话将脉象的形态、其产生的原因、变化的情况、对应的表现结果都阐释得清清楚楚。春脉是什么样子?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这正是万物初始、生长时候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形态,它对应的是能量的输布情况。初春万物生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表现得很柔弱、软虚,能量和物质都不足,是一种始生形态,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能量的输布是畅通的(滑),并且源源不尽(端直以长),形神具备。可是今天我们对春脉的认识就只有短短几个字:如按琴弦、如揭长杆末梢(摘自《内经》,原文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杆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就描述完了,单单只注重脉象的形态,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其中蕴含的能量波动等等都不求甚解,徒具其形,画虎画皮而未画骨画神。因为只注重于脉象形态,所以对脉象所代表的含义、其中蕴含的变化都很难有深刻认识,甚至主张舍弃脉学,完全依靠问诊来医治。溯本追源,其实《内经》中大部分讲的都是望切诊的内容,而且明确写了精通色脉方能“知冥冥、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内经》从来就不是在讲一种公众医学,而色脉在《内经》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那么脉学在临床中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举一例病案来说明。在2015年,一位女性,三十多岁,高度疑似宫颈的早期癌变。把脉以后,我发现其实她整个人身体状况还不错,没有什么特别问题,但肠胃之间蕴含一种湿热郁遏引起的变化,精的代谢正在发生改变。我告诉她:“从脉象来看,你的家族中并没有癌症,不过你是一个好吃之人,长期的重口味饮食正在改变你的体质、造成精的代谢障碍,有可能诱导癌症的形成。”之后我告诉她如何改变饮食习惯,然后又做了内环境的修正。经过了半年左右的调理,临近年底时她几乎没什么症状了,准备开春时再调理下,基本就可以结束了。 临近年底时,我已放假。她妯娌打电话告诉我她感冒了,最近一直在服治疗感冒的中药,但一直不见好转,有一个月有余了,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妯娌,感冒不是大问题,三月份我上班以后再来看也不迟。三月上班以后,本来已经预约了时间,结果她突然昏倒,被送进了医院。我听闻之后,综合她的身体状况,重新思考,认为从整体系统设计来看,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过了一周,她稍微好转一些,但视力还是模糊,就过来了。把脉之后,我发现了一种异常能量,从肝木一直上灌心神,仔细观察,发现肠胃还蕴含一种湿热。根据她以前的脉象显示,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判断:一,这种情况不可能是由内体产生的;二,也不是由外感引起的一种异动。从脉象分析,既不是由于瘀血阻滞造成的,也不是精代谢异常造成的。如果是瘀血阻滞,可能引起脑梗、脑溢血;如果是精代谢异常上灌心神,完全可能引起脑瘤的形成机制。从脉象分析时,我还发现她脉象中有肝木逆乱,同时还有肺的肃降功能不足,以及三焦的水液代谢失常。又根据她眼睛看不清以及昏倒的症状,我做出了诊断:脑水肿。她丈夫马上答道,医院的诊断也是这个结果。根据她之前长时间的感冒以及脉象中肠胃蕴含的湿热来看,我推测她当时应该是温病,但是这种脉象中异常的能量是由外界所施加的,是药物导致的一种逆行,因此我推测她当时的温病被误当作伤寒医治了。因为中焦蕴湿而湿热不重候,完全可能出现怕冷、舌苔白的现象,而没有明显温病症状。从脉象分析,她这个病没有生命危险,应该服几次药(三天一次)就可以出院了。她表示难以置信,医院都给她下了病危。我让她下次把之前服的那个中药处方带给我看。 她第二次来看病时,症状就减轻了一些。她把之前处方带给我看,我只看了其中三味药:细辛、羌活、桂枝。这三味正好和我在脉象中所看到的异常能量吻合了起来。这些药一共吃了二十付左右,每次服药之后就觉得怕冷的症状减轻了些,貌似处方对症。而实质上她怕冷是缘于湿热蕴结于中焦导致营卫生成和运行的一种障碍,这时只需把肠胃湿热消去,营卫自然会恢复正常。而使用这些药强行地推动阳气上升,肝木上升、兴奋大脑的同时,也带动肠胃的浊气上升,侵犯大脑。这种症状很类似于脑膜的一些炎性表现。我告诉她:“从脉象来看,你在医院几乎检查不出什么大的问题。”事实的确如此,除了脑脊液中蛋白偏高,其他都没有什么异常。 第三次来的时候,她的病情已经稳定了,于是我建议她出院。虽然她的脑水肿已经消退了,但是视力恢复仍不是太好。从脉象分析,发现她的精在灌注肝木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变化。中医讲“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精的异变在灌注肝木之时会对眼睛及大脑施加压力,从而产生诱导性的变异,从长远来看,这会对她的眼睛和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治疗上我一方面缓解精对肝木施加的压力,另一方面消除肠胃阴血的生成障碍,用肠胃生成的阴血来滋养肝木。认真调理以后她的视力恢复得还是比较理想。 从这个病案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脉学基础,何谈治疗?而如果深入掌握了脉学的话,这个病案还会出现吗?所以脉学在整个中医的诊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中医若不以能量变化和起源认识为主,而是以症状学认识为主来认识疾病,就已经失去了灵魂和源头,仅仅剩下一具躯壳,又怎么能够吐故纳新,提高自己呢?后世医家兴起的以症状学为基础的理论已经严重偏离了《内经》中所讲述的东西,而现在的中医更是已经失去了《内经》本意。我们固执地坚守着一具躯壳,坚持这些皮毛认识,又无法把西医检查的结果统一起来,谈何让人信服,又怎么不给人“伪科学”的口实? 古人认识生命,主要是通过脉象中的能量波动情况以及对应的外在表现。这些认识来源于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他们是站在自然的立场上来理解生命的。如果不能够从脉学中认识生命、认识疾病,也就无法从古人创造中医基本理论的立场上来理解生命。如果能够从脉象中看到生命、理解生命,也就能把西医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中医的症状学认识统一起来,并且知道这些外在的表现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因此,学习中医的关键就是脉学,学不好这一关就很难进入中医的殿堂。 那么该如何来学习脉学呢?目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从脉象中推测出病人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器质性的具体损害)。不能通过将简单的脉象归纳分类来认识脉象,譬如《脉经》所说的二十四种脉形等等。因为脉象中蕴含着整个生命的信息,用归纳法是无法描绘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信息,所以必须潜心去感受,没有捷径可言。 对今天而言,这一步还是比较容易迈过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和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加以对照来认识。比如说实验室检查出是肝硬化,就可以通过多次对照找出肝硬化是什么样的脉象。今天也有人通过长期将B超结果和脉象对照,从脉象中找出病人的结石位置之类的例子。我们的脉学来源于《内经》,但我们今天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脱离了古人的范畴,因此要根据今天的认识论来学习脉学,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内经》中所讲述的对应和变化情况,这样才更贴近于临床,使中医随时代而进步。如果一直潜心感受脉象,能够从脉象中看出病的症状性和器质性表现,这就是入门了。 通过脉象来认识疾病和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认识疾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看到的是一种动态信息,可以从脉象中先一步判断器质性损害的形成,并且从脉象变化中得到动态的治疗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地探索、修正自己的认识,渐渐从局部、孤立的疾病扩散到整体系统性认识,这样就进入到第二步,即达到心灵和肉体的统一认识、能够将所有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认识。 要进入第二步,必须要看到能量和物质的融合点以及这种能量和物质所对应的心灵的变化,达到对能量和物质循环转化的认知。这个时候,单纯的寸、关、尺已经不足以体现整个系统的变化了,必须还要扩张(因此古人讲“三部九侯”,但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扩展)。必须要看到整个系统的一种循环,看到能量和物质在身体内的变化情况,看到心灵和肉体的对照(包括疾病和心灵的对应关系)。《内经》中有很多都是对能量和物质变化以及心灵和肉体对应关系的描述,如《灵枢·本脏第四十七》:“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灵枢·本神第八》:“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等等。看到这些能量变化以及对应的心灵变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是如何认识生命的,才能体会到古人的伟大。迈过这一步就可以从心灵和肉体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医学的理论了,可以知道这些器质性的改变是怎样来的、该怎样去改变它,个人生命的信息在你面前都有如掌观纹一样。这时才算得上真正迈入了中医殿堂。 之后就是第三步,通过将脉学和望诊结合来认识生命。这个时候生命在你面前就是自然的一个缩影。你可以透过生命看到河流、山川、田野、荒漠…… 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医学也是无止境的,我也尚在第三步上探索,至于之后是什么样的境界犹未可知。 最后,学习中医,要保持谦卑、探索的精神。在探索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但是一定要立志不移,勇于面对错误和缺点,不怕犯错,不要掩盖缺点,要在不断纠错中前进。人生就像一块玉石,越雕刻才会越完美。因此学中医一定要有一个谦卑、坦荡的胸怀,不要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任何理论都可能是错的,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才是正确的。所有的知识都以自然为基础,真理是放在首位的,实践结果是检验任何理论的唯一标准,一旦发现结果不正确,必须要敢于否定自己,重新认识、考虑,这样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内经》为基础,不断地和《内经》融合。《内经》是中医的根,它阐述的不是如何去治病,而是如何去理解生命、理解心灵和肉体的变化,是中医的主干,各家学说只是枝丫。如果不懂《内经》而去专研各家学说,就仿佛大树无根一样,很容易迷失方向。学习中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但对《内经》一定要读透。学习《内经》的时候,必须自己领会原文的含义,尽量少读各家注解以免造成思维固化,因为我所读过的各家注解中,没有发现有谁真正理解了《内经》的。通过与《内经》中的论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对照,印证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从《内经》中寻找依据和源头,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每当觉得对生命的理解有了进展,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放到《内经》中去理解,这样所理解的层次就会越来越深。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反复印证、学习中,对生命的认识和医术也会不断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要求盲从《内经》,要学会舍弃一些《内经》上陈旧的认识。因为今天西医的认识论如此发达,所以要尝试吸收西医认识论来理解疾病,扩展古人的认识。 在学习中医的初始阶段,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生命(通过对不同疾病的认识来探索内体的能量变化),然后慢慢从局部认识提高到整体认识。就中医而言切忌开始就当一名专科医生,因为这很容易使得思想固化,看不到疾病与疾病的联系、肉体与心灵的联系,也就难以达到系统性和完整性认识。所以最好从简单的疾病入手,从基层医生做起。重大疾病大多是复杂的整体破坏问题,是一个复合问题的表现结果,必须要先认识简单的局部问题,再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到整体认识,才能避免犯太多错误。从小病入手,犯了错误也是很小的错误,很容易就认识到了,也就能够从每次的错误中反思,不断地提高。 真正理解了生命,我们就会发现中医是心灵和肉体的守护者。在这个时候,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已经不重要了,既可以继续用阴阳五行来理解生命,也可以现代知识来理解,因为你已经看到了生命本身,如何去解释倒是其次。你理解得越透彻,解释的就会越浅显,生命深不可测,但你可以用最简单的道理去理解生命。到了这个境界,你很可能就变为一个孤独者。《内经》有言“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太多地介入各种流派争论,而是要用自己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临床结果来判断你的感受是否正确,用《内经》来寻找理论的依据和源头,从对药物的不断深入认识来提高自己…… 但请记住,无论认识多么深入、医术有多么高明,你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疾病。因为生命来源于变化,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疾病正是变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