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鄘风》

译文: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中央。分发齐眉那少年,的确是我好配偶。至死终究无他心。我的母亲我的天,怎奈却不相信我!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边缘。分发齐眉那少年,的确是我好对象。至死终究无偏差。我的母亲我的天,怎奈却不相信我!
拓展:
- 这首《柏舟》的诗旨,以《毛诗序》为主流的传统说法多认为是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拒绝父母改嫁之令,故作此诗以自誓其志。因此,古人多以“柏舟之痛”称呼女子丧夫之事,以“柏舟之节”赞美女子夫死不嫁之行。当今学者则多认为此诗描写了一少女欲择一少年为偶,但却未得到母亲同意,因此作此诗以表明其心、抒发其怨。
- 髧:头发下垂状。
- 两髦: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
- 仪:配偶。
- 矢:通“誓”,发誓。
- 靡它:无他心。
- 只:语助词。
- 特:配偶。
- 慝:通“忒”,变更,差错,变动。也指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扫掉。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述说。如果可以开口,说来就是丑恶。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除去。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详言。如果可以细说,说来就会话长。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捆起。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讲说。如果可以谈论,说来就是耻辱。
拓展:
- 《墙有茨》一诗的主题,《毛诗序》承续《新台》之解,将其定为“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的“刺上”之作,此后研究《诗经》的古今学者大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 公子顽即卫昭伯,是卫宣公之子,与太子伋、公子寿、公子朔等为兄弟。“君母”指的是卫宣公的夫人宣姜,她是当时已即位为卫惠公的公子朔之母,故有此称。卫宣公死后,齐襄公为保全其妹宣姜,同时巩固卫惠公君位,强迫公子顽娶后母宣姜为妻。此诗就是当时卫国人对统治阶级这种败坏伦常的秽行的嘲讽和鞭挞。
- 众说相类,都认为这是一首讥刺卫国内宫庶公子顽私通国母宣姜,生五子,而名分不正,国人唾骂其荒淫无耻的诗歌。
- 茨: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于地面,果实有刺,可入药。
- 中冓:内室,此指卫国宫室,宫中龌龊之事。
- 道:说。
- 所:若。
- 襄:通“攘”,扫除。
- 详:详细说明。一说为“扬”的假借字,指传扬。

译文:
誓与君子同老去,玉饰发簪插假髻。雍容自得端庄仪,如同山岳又似河。穿上象服很合身,然而你却不贤淑,对你也是莫奈何!
色泽鲜明又华美,礼服绣有雄雉羽。一头黑发盛如云,不必戴上假发饰。冠冕玉饰垂两边,象牙揥簪可搔首,眉目之间肤白皙。为何犹如天上人?为何好似帝之子?
色泽鲜美又通透,礼服素白名展衣。罩上绉纱细葛衫,系好夏日白内衣。你那风采真清秀,眉目传神容颜好。诚然像你这般人,就是邦国之美女!
拓展:
- 对于《君子偕老》一诗的解读,古今几无分歧,多认为是紧承《墙有茨》一诗,表达对卫宣君夫人宣姜“淫佚之行”的讽刺和贬斥。
- 《毛诗序》云:“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认为诗中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乃为理想的国君夫人形象。
- 而朱熹《诗集传》认为诗人恰恰是以服饰仪容之美反衬宣姜违礼悖德之丑,言其德行与仪表不相匹配。后世学者在这一点上,也大多赞同朱熹的观点。
- 君子:指卫宣公。
- 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 笄:簪。
- 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 副笄六珈:古代贵族妇女的头饰。编发为假髻称副,假髻上所插的簪称笄,发簪上的玉饰称六珈。
- 委委佗佗: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迤”。
- 象服:古代后妃、贵夫人所穿的礼服,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 宜:合身。
- 子:指宣姜。
- 云如之何:奈之何。云,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 玼:鲜明盛美貌。
- 翟:绣在象服上的雄雉尾羽图案。
- 鬒发:黑发。
- 髢:假发。
- 瑱:冠冕上垂在两侧的玉饰。
- 象之揥:象,象牙。揥,钗簪一类的首饰,可搔头。
- 扬且之皙:扬,眉毛及其上下部分。且,语气助词,无实义。皙,皮肤白净。
- 胡然:为何,表疑问或反诘。然,这样。
- 而:如,象。
- 瑳:色泽鲜明通透貌。
- 展:通“襢”,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色白。一说为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
- 绉絺:精细的葛布。
- 绁袢:绁,系,扎。袢,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白色内衣。
- 清扬:形容眉目清秀有神,亦泛指人的美好仪容或风采。

译文:
在哪里采摘菟丝子?就在沬邑的乡野中。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姜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在哪里采摘麦子?就在沫邑的北面。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弋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在哪里采摘蔓菁?就在沫邑的东面。心中思念的是谁?是那美丽的庸家长女。她约我去桑树林中,邀我至楼阁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拓展:
- 关于《桑中》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学者的理解存在分歧。《毛诗序》言:“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认为此诗是对卫国世族男女“淫奔”之风的讽刺,朱熹等人亦持此说,且考出姜、弋、庸为当时贵族姓氏,以作证明。
- 近当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的爱情诗。
- 爰:于何,在哪里。
- 唐: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可入药。一说同“棠”,梨的一种。
- 沬:春秋时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
- 乡:郊野。
- 孟姜:春秋时齐为姜姓,故齐君长女称孟姜。孟,泛指长子或长女。姜,与后文“弋”“庸”皆贵族姓。
- 桑中:桑树林中,一说卫国沬邑地名。
- 要:同“邀”,邀请,邀约。
- 上宫:楼阁,一说卫国沬邑地名。
- 淇:淇水,源出今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 葑:又名蔓菁、芜菁,蔓菁菜。

译文:
雌雄鹌鹑奔走相随,雌雄喜鹊飞舞相随。此人德行不善,我却将他当作兄长。
雌雄喜鹊飞舞相随,雌雄鹌鹑奔走相随。此人德行不善,我却将他当作君王。
拓展:
- 对《鹑之奔奔》这首诗的解读,历来就有着各种争论。
-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卫宣姜”失德之作;
- 朱熹《诗集传》则稍作变易,认为是以卫惠公口吻讽刺“宣姜与顽非匹耦而从”的行为。
-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诗中“为兄”“为君”二词表明此诗为国君之弟所作,讽刺的对象应是卫宣公。
- 今人金启华等则认为此诗为一位女子对始乱终弃之男子的斥责。
- 鹑:鹌鹑,雉科禽鸟。
- 奔奔:雌雄鸟类奔走相随貌。
- 鹊:喜鹊。
- 彊彊:雌雄鸟类飞舞相随貌。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 无良:不善。
- 君:国君。一说国小君,即国君夫人。一说君子,对男子尊称。

译文:
营室星处夜空正中,在楚丘地修筑宫殿。通过日影测算量度,在楚丘地修筑宫室。栽种榛树以及栗树,还有椅、梧、梓、漆诸树,成材砍伐制成琴瑟。
登上那座高大土丘,放眼眺望楚丘之地。望见楚丘和那堂邑,雄浑山岳以及高丘。下山去往农田观看,占断卜测显示吉祥,最终结果确实美好。
好雨已经纷纷降下,下令倌人驭车赶路。身披星辰早早驾车,休憩就在桑田边上。他不只是平庸之人,存心笃实见识深远,良马匹匹多达三千。
拓展:
- 此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它与《大雅·公刘》写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颇相类。这篇风诗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
- 定:定星,又叫营室星,二十八宿之一。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故名。
- 方中:此指夜空正中。
- 作:建筑,营建。
- 于:古音与“为”通,指作为。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 楚宫:古宫殿名,春秋时卫文公于楚丘营建,在今河南滑县,与后文“楚室”同义。
- 揆:测量,揣度。
- 榛栗:榛树和栗树,皆落叶乔木,果实分别称“榛子”“栗子”,可食。
- 椅桐梓漆:椅树、梧桐树、梓树、漆树,皆落叶乔木。前三种木材可制物建筑,后一种树脂可做涂料。
- 虚:同“墟”,大土丘。一说为漕邑故址。
- 堂:楚丘堂邑。
- 景山与京:景山,高山,大山。京,高大的山丘。
- 桑:桑树,后指代农业、农田。
- 允臧:确实美好。
- 灵雨:好雨。
- 零:降雨。
- 倌人:古代主管驾车的小臣。
- 星言:即星焉,谓披着星星。
- 夙驾:清晨驾车。
- 说:通“税”,休憩,止息。
- 匪直也人:并非只是庸人。匪,同“非”。直,只。一说“匪”犹“彼”,“直”指“特”。
- 秉心塞渊:秉心,持心,存心。塞渊,谓笃厚诚实,见识深远。
- 騋牝三千:形容马匹数目极多。騋,七尺之马。牝,母马。三千,约数,泛指数量众多。

译文:
彩虹出现在东方,没有人敢于指它。女子就要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整个早晨都下雨。女子就要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像这样一个人啊,心中思念着婚姻。却太没贞洁之信,又不知父母之命!
拓展:
- 这篇《螮蝀》,一般认为是对私奔女子的讽刺之诗。
- 《毛诗序》承续上篇《定之方中》,认为卫国在卫文公的道德教化下,“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因此此诗旨在杜绝“淫奔”之风。
- 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
- 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
- 螮蝀: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
- 有行:出嫁。
- 朝隮:早晨的虹,一说早晨的云气。
- 崇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崇,通“终”。
- 怀:思念,一说通“坏”。
- 昏:同“婚”。
- 大:极,非常。一说同“太”。
- 信:贞贞洁之信。
- 命:父母之命。

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皮毛,为人却无庄严仪表。为人没有庄严仪表,不死还要做些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牙齿,为人却无行为规范。为人没有行为规范,不死还要等到何时!
看那老鼠还有肢体,为人却无道德礼法。为人没有道德礼法,为何还不速速去死!
拓展:
- 这是一首讽刺诗,其讽刺的对象,说法不一。
- 前人对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郑笺从之;
- 《鲁诗》则认为是妻谏夫,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承此说。
- 相:视,看。
- 仪:威仪,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而言,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一说为“礼仪”。
- 何为:做什么,表诘问。一说为何。
- 止:止息,容止,指人行为合乎礼法规范。一说通“耻”,知耻之心。
- 俟:等待。

译文:
旄牛尾饰的旗帜高扬特立,车马就在浚邑的郊野。以白色丝线为旗镶边,以四匹马儿与之相随。那位美好贤善的人,该拿什么送给他呢?
绘有鸟隼的旗帜高扬特立,车马就在浚邑的近城。以白色丝线编织旗上,以五匹马儿与之相随。那位美好贤善的人,该拿什么赠给他呢?
五彩羽饰的旗帜高扬特立,车马就在浚邑的城区。以白色丝线缝合旗帜,以六匹马儿与之相随。那位美好贤善的人,该对他说些什么呢?
拓展:
- 经《干旄》《鄘风·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有学者考证有十数种说法之多。
-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一种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此诗是对“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的褒扬;
- 一种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认为此诗所写乃“卫大夫乘此马,建此旌旄以见贤者”;
- 第三种以近当代部分学者为代表,认为这是一首“男子恋女”的爱情诗。
- 孑孑:特出之貌。指旗显眼,高挂杆上。
- 干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的旌旗。干,犹竿、杆,后同。旄,同“牦”,牦牛尾。
- 浚:春秋时卫国邑名。
- 纰: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 四:指数目为四,后“五”用法同。
- 畀:给予。
- 旟:古代画着鸟隼的军旗。
-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一说下邑、近城。
- 组:编织。
- 予:给予。
- 旌: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 告:告知,一说同“予”。

译文:
驾驭马匹奔走驰骋,回去吊唁卫国公侯。策马远行路途迢迢,方才到达卫国漕邑。许国大夫跋涉而来,我心就生忧愁苦楚。
你们既然不赞成我,我就不能返回卫国。看看你们没有善德,我的思念无法遣除。
你们既然不赞成我,我就不能归往卫国。看看你们没有善德,我的思念没有止尽。
登上那座高峻山丘,在此采摘药草贝母。女子心中忧思繁多,众人也是各有道理。许国大夫责难于我,众人傲慢而又张狂。
我在郊野放步行走,田间麦苗兴盛繁茂。欲往大国申诉我意,谁可依靠谁能到来?许国大夫还有君子,莫再将我指斥埋怨。你们诸位各有考量,不如让我直接前去。
拓展:
- 公元前年,卫国为狄人所灭,卫懿公死。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帮助下东渡黄河,至漕邑暂栖,拥立公子申为君,即卫戴公。
- 卫戴公是卫昭伯与宣姜所生,他还有一个妹妹嫁与许穆公,史称许穆夫人。
- 卫戴公即位一月即死,许穆夫人闻讯驰驱而归,欲往漕邑吊唁,半路却被赶来的许国大夫阻拦。
- 此诗正是在许穆夫人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根据相关史实及诗中“芃芃其麦”之句,可推知所作时间应是卫文公元年(公元前年)暮春。
- 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在国破家亡、兄长逝世之际,她不顾群臣拦阻指斥,驾车前往卫国凭吊,其情可感,其心可佩。清代魏源考证,《诗经》中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两篇亦为她的作品。她的诗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怀乡爱国的情怀,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文影响极其深远。
- 载驰载驱:指驾驭马匹奔走驰骋。载,动词前词缀,无实义,后同。驰,骑马奔走。驱,策马驰骋。
- 唁:对遭遇丧事者表示慰问。
- 卫侯:此指卫戴公。
- 言: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 漕:卫国邑名。
- 大夫:指许国大夫。
- 旋反:回还,回归。反,同“返”。
- 旋济:归去。济,止。
- 閟:止,尽。
- 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 虻: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似韭,鳞茎可入药。
- 善怀:多有忧思。
- 行:道理,准则。
- 许人:许国人,指许国大夫。
- 尤:责备,责难,后同。
- 稚:傲慢,一说幼稚。
- 芃芃:植物茂盛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