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2.14 脑科学日报| PNAS:不同人群对压力反应不同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3-12-14 13:44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第1937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2月14

科 学 时 讯


1,Sci Adv:时杰团队揭示药物成瘾潜伏心理渴求新机制

来源:BioArtMED


中央杏仁核参与潜伏心理渴求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乳酸及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乳酸转运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介导神经可塑性变化、长期记忆形成及奖赏记忆再巩固过程等,但乳酸及乳酸转运是否参与药物相关线索诱导的潜伏心理渴求尚不明确。近日,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教授团队发现,乳酸以及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乳酸转运在可卡因潜伏心理渴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中央杏仁核中的乳酸生成及乳酸转运能够降低戒断期可卡因相关线索诱导的心理渴求。



2,PNAS:揭示不同人群对压力反应不同背后的特殊分子机制

来源:生物谷


压力暴露与多种精神疾病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而压力对个体产生的长期影响或许能被基因突变所减轻。近日,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人群对压力的反应不同。该研究并行测试超过3600个特定突变体并确定哪些是功能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突变对机体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变的数量增加或与机体皮质醇水平增加有关,这种差异在压力任务发生之前并未被观察到,这意味着这些突变仅会在压力状况下相关;而另一项测试结果表明,携带更多风险突变的个体在受到惊讶时或许会产生更强的反应,这些个体在重复暴露时也会表现出受惊吓的程度增加。



3,ACS Cent Sci:小胶质细胞分泌细胞外囊泡相介导非接触性神经元网络重塑

来源:外泌体之家




在炎症刺激下,小胶质细胞分泌活性唾液酸酶是一种未被探索的调节机制。近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元暴露于细菌唾液酸酶会破坏神经元网络连接性,而小胶质细胞分泌细胞外囊泡传递唾液酸酶Neu3促进神经元唾液酸化,同样造成了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唾液酸糖可以作为神经炎症、神经元修剪和电生理学变化之间的机制桥梁,使其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4, Psychoradiology:食物渴求与肥胖关系密切——神经内分泌机制为干预提供新思路

来源:精神影像学


导致肥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食物的渴求,这也是一种在食物成瘾中重要的精神病理因素。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减重代谢外科研究团队通过对近50年来发表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食物渴求与食欲非常相似,通常会被当作一种强烈的,会导致对特定食物产生极大进食冲动的动机。食物渴求与食欲的表现和机制存在差异,前者更多与个体记忆和偏好相关,而后者与身体状态,如饥饿密切相关。此外,内分泌激素会影响食物渴求。利用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影像技术可以探究食物渴求的机制,为肥胖预防和治疗提供全新视角。



5,Nano Lett: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和年龄对于脑内纳米颗粒转运的影响

来源:奇物论




纳米颗粒能够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的递送载体,但设计这类载体时应考虑AD大脑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神经炎症。近日,高丽大学Hyunjoon Kong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Hee Jung Chung发现衰老是影响纳米颗粒在脑内定位和保留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设计了能够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相结合的纳米颗粒。


研究表明,实验制备的PLGA-b-HA纳米粒子与表达CD44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结合效率会有所增加。该研究证明了纳米粒子在脑中的定位是由衰老引起的BBB破坏所导致的,而与AD的病理无关。



6,JAMA子刊:磁休克与电休克治疗抑郁发作的比较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近日,来自美国的研究者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比较磁休克治疗(MST)与电休克治疗(ECT)重性抑郁发作(MDE)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旨在验证两者是否具有相似的抗抑郁疗效。


结果显示,针对基线严重度较高的单双相抑郁患者,MST的抗抑郁疗效与ECT相当,但达到治愈的速度较ECT更慢,患者所需要的治疗次数更多。然而,相比于ECT,MST治疗后患者恢复定向力的速度更快,自传体记忆功能更佳,且多种特定副作用的发生率更低。



7,JNNP:肥胖与轻度脑外伤症状、炎症特征、生活质量和功能结果的关系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在美国,每年约有 250 万人因创伤性脑损伤(TBI)到急诊科就诊,其中绝大多数TBI(约75%)被归类为 "轻度"(mTBI)。长期以来,神经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导致 mTBI 后遗症恶化的关键机制。近日,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外科的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与创伤性脑损伤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症状加重以及整个康复过程中血液中炎症标志物浓度升高有关。



8Stroke:好好刷牙防中风!每颗蛀牙至少和2种疾病风险增高相关

来源:医学新视点


既往研究显示,龋齿与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心梗和全因死亡率)有关,但相关数据比较有限。近日一篇新研究指出,龋齿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风险独立相关,患有龋齿的受试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无龋齿的受试者,龋齿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了40%。定期进行牙齿护理可降低龋齿风险,有助于预防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审校:Simon



12.14 脑科学日报| PNAS:不同人群对压力反应不同背后的分子机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