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背叛“低价革命”,悄然涨价,但卖家仍苦不堪言....
近日,许多卖家和消费者纷纷注意到,Temu的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上涨的趋势。价格的上涨范围大约在1美元到几十美元之间,具体幅度会因品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同一品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为一致,有些商品的定价甚至接近亚马逊、eBay等电商平台的水平。
近期,一些消费者反映,在Temu平台上原本售价为2.39美元的商品如今已上涨至5.69美元。除了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商品折扣也被取消了,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涨价。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前台商品价格上涨,卖家的后台价格却没有变化。换句话说,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并没有流入卖家的腰包。
前台商品涨价,后台仍保持低价,这导致了卖家每笔订单的平均利润并没有改变,但商品涨价后的销量势必会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波动反而对卖家的整体利润产生了压缩效应。可以说,Temu卖家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艰难。
作为拼多多旗下的海外出海平台,Temu完美地延续了拼多多的卓越基因。它采取了与拼多多相同的市场策略,一步一步地展开——先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扩大用户规模,积累足够的用户基础之后,逐渐提高商品价格。
然而,仅仅成立不到一年的Temu就开始提价,这个发展速度显然比拼多多要快得多。
在此之前,Temu凭借低价和补贴的策略崛起,吸引了众多卖家和消费者的关注,接着诸多预言性的评论也随之而来:
"靠低价肆意妄为固然容易,关键是补贴结束后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
"Temu的成功与否还需要再过两年来验证。"
"没有低价策略的支撑,Temu可能很快就倒闭啦。"
...
然而,不论外界对Temu的看法如何,今年它的表现确实异常强势。在这些强势背后除了低价策略、资本投入、营销手段以及拼多多的运营经验与体系,最重要的,还有着Temu卖家们默默付出的辛劳。
Temu作为当今“全托管模式”的先驱者,其核心优势在于平台提供的全面托管机制。虽然平台的低价补贴是有限的,但真正保证Temu保持低价的关键是全托管的运作方式。
全托管模式在对外招商时宣传的理念是简洁明了的:平台承担运营、物流等繁琐事务,卖家只需专注于产品本身。这无疑降低了跨境电商的门槛,同时帮助卖家节省了许多成本。然而,事实上卖家在全托管模式下失去了大部分自主权,甚至无法真正被称为“卖家”,他们只是平台的供应商而已。
在所谓的“霸王条款”下,Temu扮演着一个超级大卖家的角色,从卖家那里进行“采购”,然后独自决定定价。
要上架商品,首先必须经过“买手的压价”环节。买手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削减卖家的报价,有时甚至只有报价的一半甚至更低,并且要求卖家在降价或下架两者之间作出选择。降价意味着没有利润或者甚至亏本,而下架则意味着库存积压,退货往往耗时,并且退回的商品可能影响再次销售。
根据Temu合同中的规定,一旦商品入库,就等同于上了一艘"贼船"。如果商家与Temu官方在商品处理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平台会逐步或整箱退回商品,并要求商家支付顺丰的运费。这样巨大的运费要么超出了卖家的承受能力,要么与将商品丢弃无异。
在这种模式下,卖家没有反抗的余地。
但是Temu拥有充足的流量,是当今全球电商领域无与伦比的当红炸子鸡。通过疯狂的站点扩张,并得到拼多多的运营经验和资金支持,Temu在全球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卖家的订单量一直节节高升,并吸引了许多其他平台的卖家加入。
因此,虽然Temu所处的环境艰难,但至少有很多卖家能够依靠薄利多销继续经营下去。
然而,如今Temu的价格逐渐上涨,订单量开始下降。也许对于卖家来说,未来的Temu只剩下了"薄利",而没有了"多销"。
除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外,Temu对产品的把控也逐渐严格起来。
Temu之所以能够快速壮大,部分原因是其门槛较低,平台更加重视低价而非品质控制。然而,近年来Temu在各国面临了无数侵权指控,甚至有许多商品因品质问题产生安全隐患而被政府强制召回。
例如,今年6月,加拿大卫生部宣布对Temu.com网站上销售的几款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实施召回,原因是这些座椅未通过加拿大交通部的安全法规认证。加拿大卫生部强调,召回的产品是中国生产的,没有加拿大交通部的国家安全标志,可能没有经过认证,不符合《机动车辆约束系统和加高座椅安全条例》的安全要求。
为了顺利开拓市场,Temu也开始逐渐加强产品品质控制。
最近,Temu发布了泛百货类商品出海的质检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包装要求、标签要求、前端展示要求和产品要求等五大规范。其中,基本要求包括商品合规证书的要求。泛百货类商品包括母婴用品和玩具、办公用品、男士箱包和配饰、运动和户外用品以及宠物用品。
此外,Temu还发布了核查卖家电子电器产品各项认证,这毫无疑问对于卖家后续继续在Temu上运营的压力都会更上一层楼。
Temu平台和他们的卖家接下来的命运究竟会如何?看客老爷们欢迎分享你的看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