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建议是参考一些名老中医的建议

2023-06-08 22:26 作者:bili_91554784403  | 我要投稿

一般的中医人多长寿。这多是因为中医精通中药,善于调药,自用的养生灵药更是成为了秘方。刘天湖就是如此,今年85岁的刘天湖是山东省中药学会理事,他当了一辈子的药剂师,对各种中药材都是了如指掌,在生活中也将中医药养生融入日常调理,原本刘天湖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而学的中医,经过长期的重要调养,虽然年纪不小了,相比从前,身体却更加强健了。


 1999年刘天湖突发心肌梗塞,经过医院抢救活了下来,但是出院后身体也没有完全康复,自此他每天用3g的西洋参和6g当归磨成粉后早晚冲水喝。当别人问题这样喝有什么用时,他解释说:“西洋参和当归都有活血化瘀和促进心脏血液流通的作用,对于心脏健康比较有好处。”


 西洋参


 古语云: “西洋参性凉而补, 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中医认为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虚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西洋参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


1.古文不是精通,还有一些偏僻的古文,看着内经的原文发现理解不了。


2.鄙人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可能中医理论不强,加上未上过临床,对经典内地很多东西很费解,读的很吃力。


3.一个人琢磨怕自己进入思想误区,对经典原文产生误解


所以,在这里恳请大佬们给我一些建议


还有!!!我现在应该是坚持读原汁原味的经典原文还是说先看某个医家的注解本亦或者就是单纯的原文译文



我的建议是参考一些名老中医的建议(有点拗口,但是确实靠谱),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岳美中先生写过一篇《当读的古医书》。全文如下: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是历代中医名家通过对疾病的观察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而形成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四气五味、经络脉象、辨证施治、君臣佐使、气血精液、望闻问切、理法方药”等完整的中医药理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无数的中医师,对患者救死扶伤,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能重复的科学。




在中医群星璀璨的医家群体中,汇聚了儒、释、道、吏等各方面的人才,构成了传统中医学丰富的文化根基和学术渊源的文化景观。他们有的先儒后医,有的弃儒为医,有的本身就是经纶满腹的儒医;还有的虽入仕为官吏,却热衷于济世救民的中医药学。




还有的医家学医的初衷,是自己的家人得病后,诸医方药治疗无效,遂发奋学医,以救亲人之疾;或自己患病在身,久病成良医。


因此,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真可谓是汗牛充栋。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当归的活血,保护心脏的作用就更明显了。它可以促进造血,其所含有的成分可以促进血红蛋白,包括红血球细胞的生成,所以经常吃当归,可以起到治疗贫血的作用。而且当归,就可以抑制心肌收缩,让患者心跳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我的建议是参考一些名老中医的建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