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漫谈
这一周认真阅读了《读库》系列书中的“这一年的电影海报”和“秋风水月归辋川”,从中学到了许多,不仅是包括章节中的专业内容,还包括一些对自身的认识。 “这一年的电影海报”一章中提供了二十幅形色迥异的海报,对海报背后的主题和情节暗示做了较为细致深刻的分析,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熊”的一幅海报,说是熊,实则只是一处似熊的黑山,斜坐在海报的右下方。“熊”的眼睛直勾勾地凝视着远处一堆白骨状的小山岗,山岗下处仔细看来,依稀可见一个拿着手电筒,沿着血脚印行路的人。整个画面色调偏暗,搭配着醒目的“双探”二字,颇有一股悬疑惊悚的气氛,而这也恰好挺符合标题中的一个“探”字。此外,据这篇文章的撰写者说,本篇文章的这种搭配实则还留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感。 至于海报背后的故事,则十分的精彩。故事讲述了一位刑警因一起绑架案,来到东北小城,与前来寻找父亲被杀真相的入殓师相识,二人意外卷入一宗横跨三十年的恩怨纠葛。这是本人,也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基本了解。而其余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人时间较紧,并未认真观看这部电影的相关内容。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希望匆忙时期结束后,能够有幸看看这部影片。 第二个读的“秋风水月归辋川”,正如名字一样,全文充满了“秋风水月”的闲情雅致,让人不由想起苏轼曾写过的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过,这儿的人和苏轼差了约有300多年,但写的文章,和苏轼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人便是“王维”,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曾经写出了盛唐文坛的大片江山,甚而被誉为“诗佛”。这篇文章借由“进入园林,便由“社会人”变成了“自然人””这一著名园林史家周维权的精辟总结起笔,以王维的“辋川别业”为中心,期中穿插着唐朝乃至后世的园林发展状况和王维笔下精彩绝伦的诗词,以大幅笔墨介绍了王维的整个生平(辋川别业的灵感来源和修建历程)、辋川别业的建筑布局及其在整个中国园林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全篇文章读来除了可以深刻感受到辋川别业中如同《桃花源记》“土地空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得,还能体会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佛家思想,更有王维受儒道思想“开发”的一种“一边在朝为官,一边寄情山水”的新型隐居模式。 接下来要谈的是对于本身在自身翻译和其它方面的感悟,算是“回归本身”。“这一年的电影海报”中,作者对二十幅海报独到的见解和细致的观察,让我没想到日常生活中一幅平平无奇的海报竟然可以隐藏如此多的信息,不仅可以隐藏电影的主题和情节,还能隐藏海报创作者的设计心思。既然海报可以隐藏这么多信息,那是否“物”也可以隐藏大量的有用的或者无用的信息,比如人的衣着、使用的工具、甚至于脱离“物”,带来抽象意向的人最基本的行为,以传递人的目的、意图、以及情感。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我们应该不只局限于原文,而是要拓宽到整个与写作者息息相关的一切,不仅是作家的生平,还有作家在乎的,关注的,使用过的,思考过的,总之,有关作家的一切,我们都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才能译出一份好的作品,就像《丰乳肥臀》的翻译者吉田富夫教授一样,在翻译前,去了一趟莫言的老家-高密,而且还和莫言老先生做了深刻的交谈。此外,这份观察不仅可以用到基本的翻译中去,还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与人的交流又或者项目的处理中去,以细致的观察获取信息,提前做出判断,对结果预测,降低交流和项目风险。这些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都算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新意,但是在文中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感悟到这种思想,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第二篇文章,全篇文章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有点远,需要细看重读,反反复复地去啃这块生硬的骨头,尤其是里面王维大量的古诗词,如若没有作者的解释,真如海里摸鱼,猴子捞月,摸了个空。但即便如此,由于作者的重心在于介绍辋川别业,而非详解古诗词,所以解释依旧十分浅显,对于我这种古诗词菜鸟着实不友好。其次,要说的是全文王维生平的介绍和王维出世入世的思想,这处内容算是给了我这个“有限”大学生一个启示-年轻人不仅要学着做物质层面的哲学-养生,还要加入到精神层面的哲学队伍中来,即了解点,学点,甚至是研究点有关儒道佛的知识,当然这儿不是说强迫大家学宗教,毕竟咱们是socialist country,信仰宗教自由。而是说,应该把这种出世入世的态度学过来,用于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以及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就像《增广贤文》所言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一些本不重要却被无限扩大化的冲突,这时就可以像王维一样抱着“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出世隐居心理,看淡一些事,毕竟就如佛家所云的“诸法无常” “生灭不住”,一切最终都会由红尘归入灰尘,即便做不到物质上的隐居,心理上的隐居,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能做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消极处事,历史上因消极处事儿遭到失败的案例俯拾皆是,就比如最常见的政府的形式主义,搞假把戏,后果还不是“水亦载舟,亦能覆舟”,一批官员纷纷落马。这时,我们就应该学习王维的“入世”态度,做到“日饮金屑泉,少当千余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时时刻刻挂念着国家,关心着自己的事业,在“暂隐”后及时“入仕”,把心思全部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来,无论是已经工作的人士,还是在校的学生,都应该如此,要明白自己不仅是个“自然人”,还是个“社会人”。莫言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可以说是个榜样,既把文章写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又把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和外界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这儿的写作由于其职业的个人性和独立性,可以作为一种“自然人”。不过,这也是写作的一个无奈,也是翻译工作的一个无奈-时间永远都是被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