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摘录】忧国伤时见精神(刘韵芳)

2022-12-09 06:16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艺术大师周信芳
图片
记周信芳同志的题赠扇面

一九五四年以前,我是经常给周信芳同志配戏同台演出的,特别是在三十年代那段艰难岁月里,我们几乎是朝夕相处,日夜在一起。我钦佩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更加敬重他的为人正直,爱国忧时的崇高德操。我一直将他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不久前,在一次“麒派艺术研究小组”会上,同志们看到了我珍藏的,他在四十多年前亲笔给我题诗作跋的一帧扇面,大家都很高兴,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纪念文物,要我谈一谈此事的经过情形。我也觉得这是我们追随他多年,受到他教海的后学之辈的责任,应该一谈为快。


记得那是一九三三年(癸酉年)间的事。当时,我们剧团在天津“法租界”北洋戏院演出。由于当局的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屈膝投降,以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日本帝国主义虎视耽耽,急欲一口侵吞华北,而天津正是首当其冲。日寇在天津的“驻屯军大搞军事演习,进行讹诈恫吓,炮声隆隆,形势十分紧张。就在这样敌焰嚣张、群魔乱舞的时候,周信芳同志所情念的不是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长城口外的抗日战局。一天,有一位在天津作寓公的清朝的宗亲遗老,看了我们的演出以后,叫人送来一百元大洋,摆着一面孔恩赐的架子,一心在等着我们去谢赏。可是此人万万没有料到周信芳同志不但不予理睬,还把这笔钱如数捐赠给前线。这笔捐款数目虽然不大,但是敢于在敌人势力范围之内作此义举,那是不平常的。如果没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忧和蔑视中外反动势力的胆识,是决不敢断然为之的。


此事刚过,余波渐平,我因结婚回沪,临行时就把尚小云(绮霞)同志作画相赠的一把纸扇请周信芳同志题字留念。他怀着与捐款义举时的那样激情,欣然命笔,选录了杜甫的三首七律,并作了短跋题赠(见插图)。他是喜爱杜诗的。但杜诗何止百千,为什么偏偏要挑选《蜀相》、《恨别》和《野望》这三首呢?只要读完这三首杜诗,仔细琢磨、寻味他在短跋中写的:“是夜炮声隆隆,更可留念”的这一传神点睛之笔,联系着当时华北平津一带的紧张危急的时局形势,我看再也不用太多的注释,对于周信芳同志当年的忧国伤时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一千多年前的杜甫,面对着安史之乱的硝烟滚滚,关心支离破碎的大好河山,同情颠沛流离的百姓,愤然写下了这些不朽的诗章。一千多年后的周信芳之所以要选录这三首题赠,完全是借此以寄托同样的心情。这位艺坛巨匠,多么希望当代的诸葛亮、李光弼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够出来匡扶汉室,恢复中原,取得河阳大捷,平定安史之乱。象我这样的熟人,在向长者道别辞行时请他题字留念,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但他连这样的琐碎细事也不敷衍了事,轻易放过,而还是要选题这三首杜诗,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愤心情,这真是已经到了忧心如焚的境地了。


几十年来,我虽然转辗南北,历经沧桑,但这把纸扇一直是珍藏得好好的。在“特殊时期”对他罗织罪名,进行迫害时,我知道自己随时可能有被株连抄家的危险,耽心这把纸扇的命运,所以把它转移到别处,以防万一。但当他含冤死去的噩耗传来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当然,我是无法去向遗体告别,于是就把这纸扇偷偷取出来,默读几行,抚摩良久,藉以寄托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哀思。


今天展扇重读题赠,真是百感交集。诚然,周信芳同志创造的麟派艺术在京剧舞台上是久享盛誉的著名流派之一;他的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也是受到推崇的。我十分同意这样的看法:就是他的这些杰出成就,完全与他的为人正直,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崇高德操分不开的。(王浩然记录、整理)


【作者:刘韵芳 1981-5《上海戏剧》】

【旧文摘录】忧国伤时见精神(刘韵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