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会好,但不会太好——德云社《抖包袱大会》第四期观后感
德云社《抖包袱大会》第四期观众喜爱度超过80%的只有两个作品,一个是郎昊辰张九林《潮流新说唱》,一个是王霄颐陈九品《我的上限是线上》。
郎昊辰张九林《潮流新说唱》我从头到尾跟着看下来了,王霄颐陈九品《我的上限是线上》我看得很勉强。

《潮流新说唱》的本子好,表演也好。
一开始看到郎昊辰穿着文化衫戴着墨镜和链子的扮相,我有点发愁。
别人是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大郎是打扮得再嘻哈都不像街溜子。他要是非硬拗说唱歌手的人设,那可是有点勉强。
好在,他的扮相只是个符号,用于表明人物身份。
《潮流新说唱》里有两个说唱,第一个说唱是土生土长的数来宝,第二个说唱是舶来品rap。
以前的说唱指的是曲艺,曲艺的特点是说唱故事。
以前的说唱艺人指的是曲艺艺人,相声演员刘宝瑞、郭全宝、侯宝林、马季都曾是中央广播说唱团的骨干力量。
歌手李健被问“听说唱吗”,回答是“听郭德纲说唱”。
被问到“有合作过的说唱歌手吗”,李健问:“岳云鹏算吗?”

一个词,两种概念,一个土得掉渣,一个看似潮流,两个不同“说唱”的碰撞本身就很可乐。
这个作品我看得很欢乐,我完全代入了捧哏的视角,对逗哏的rap是既期待又不期待,既想看看他作什么妖,又隐隐觉得有些尴尬。
这种尴尬或许来自于没落的传统曲艺面对新潮艺术形式的心虚,又或许来自于“老”对“少”的抗拒。
等到逗哏换了大褂上来打着快板唱数来宝,刚才和心虚和抗拒变成了轻松的嘲笑:呱嗒呱嗒说半天,敢情还是个唱数来宝的呀?
几期看下来,郎昊辰和张九林的相声演得越来越好,捧逗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成熟默契。

王霄颐陈九品《我的上限是线上》,演员演得还行,文本内容我不爱看。
这个作品主要是讲年轻人先在线上沟通交流,然后线下见面。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线下先交流。
我们寻找自己喜欢的网站,发自己写的文,听别人对自己文的解析评价。
我们也看别人的文,从文里看别人的三观,窥察别人的内心。
我们先在文字里寻找到心灵的同频共鸣,然后才会约见面。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聊自己爱看什么书,喜欢什么文,如果能约见到自己喜欢的作者,心情会宛如追星成功一般喜悦。有时候遇上喜欢自己的读者,难免会不由自主送出礼物:你喜欢看什么梗,下次我给你写。
哪怕刚见面时略感局促,但只要网名一报,眼前的真人会迅速和网上的文字回应起来,陌生感瞬间消散,那是真正的神交。
一天下来,因为说话太多导致轻微缺氧,我们头晕嗓子疼。
很累,也很快乐。
我的网友见面过程和这个作品描述的太不一样了。
我看这个作品,感觉有点像之前张霄雷常霄鲲《社会病》里的社牛部分,我抗拒剧情、抗拒设定,我不想看,因为我离文本里的人物太远了。
不能说演员演得不好,也不能说文本写得不好,只能说,我不是这个作品的受众。
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作品,但我很欣赏王霄颐陈九品的创作理念。
他们在编剧提供的文本里加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小处理,把编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同时,拒绝频繁的外插花包袱。
《抖包袱大会》四期看下来,我对相声的发展有了新的认知。
相声会好,但不会像很多人期待的那么好。
说相声会好,是因为德云社的年轻演员明显综合素质比之前的高。龙字科的演员我不熟悉,但就我在小剧场的观演经历来看,不太有名的年轻演员里颇有几个好的。鹤字科的刘鹤龙,霄字科的王霄颐于霄伟,龙字科我只看过八队的李佳坤成继烨,另外还有筱字辈的安久健。
说相声不会那么好,是我觉得以后的相声要么融入在戏剧里,要么和综艺结合,要么就是服务细分领域的观众,很难再出以前那种全民皆知的作品,因为群众基础没有了。
以前我们穿差不多的衣服,看差不多的电视,接受差不多的资讯,走差不多的路径。
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我不听rap自然看不懂说唱,我不看直播所以也不明白主播是啥样,我没看《狂飙》所以不懂演员说的卖鱼梗,我不明白演员摇花手为什么搞笑。
相声会好,但不会像以前那么好。
相声会好,因为它一定会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要么情绪价值,要么娱乐价值。
相声不会像以前那么好,因为共同的感情基础没有了,娱乐的方式丰富了。
同样进剧场,人们可以选择看话剧、看戏曲,同样足不出户,人们可以看网文、看视频。
相声要想达到曾经的热火,除非再出一个郭德纲这样的天才。
没有一个天才,能有一堆人才,也不错。
希望第五期能看到演员的进步,更希望《德云斗笑社》第三季早点开机,多让新人露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