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数说犀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不同于国博以往的展览,数说犀尊展从主题上就展示了它一物一展的特点。当我们带着好奇探究的想法去观展,发现展览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犀尊,但却比实物展览更近距离的了解犀尊、触摸犀尊、观看犀尊。那么为什么为“犀尊”量身定做这场数字展?一件文物如何撑起一场展览?犀尊到底在哪里?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解密数说犀尊。

数说犀尊 · 寻犀尊
进入展览入口,序厅长廊昏暗的灯光氛围,立刻将观展者拉进探寻犀尊的氛围中。在前言中我们能对整个展览的目的窥见一二,通过科技手段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序厅长廊的尽头是一片投影幕,观众可以看见栩栩如生的写实化犀牛,勾起好奇接下来会看到什么?

制器尚象 · 拾史器
制器尚象为展览的第一部分,通过3D打印模型还原了犀尊首次考古发现的场景,观众可以通过租赁的讲解器进行AR互动,观看详细的视频讲解演示。

同时还展示了5件3D打印的鸟兽尊,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造型去阐述古人“器以葬礼”的观念,以犀尊为出发点让观众构建鸟兽尊的知识概念,观众可以通过触摸3D模型来触发感应,了解不同文物的器型与纹样。这给予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文物,以全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并且能够根据展览主题、内容、条件的不同进行多样的排列组合。



巧夺天工 · 探工艺
介绍完犀尊的定义,接下来便是犀尊的制作工艺。通过数字化采集和分析,利用多媒体触控屏,将犀尊的“元素解析、构造透视、锈蚀结构、铸造工艺”展现给观众。结合展示内容,通过动态展示互动更直观的了解犀尊是如何制作的。


另一面展墙将犀尊的形态花纹展现出来,并以“小孔成像”的形式将犀尊的高清数字采集图片给观众。整个观看过程十分有趣,观众用探寻的想法参与到展览当中,如此精美清晰的文物细节,也让观众更加好奇犀尊真身是何等华美与生动。



匠心独运 · 知形变
进入“匠心独运”部分,首先采用视频的形式去探寻犀尊的形态与变化。视频开头将真实犀牛与犀尊对比,引起观众对犀尊探索的好奇。随后从犀尊的纹饰赏析、造型分析、设计思想等方面将犀尊的形态、古人工匠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了解到犀尊身上蕴藏的数学之美、造型之美。


其次“云境”环幕单独形成一个空间,利用投影将犀尊的纹饰与云层结合,将犀尊身上云纹单独展示出来。同时在云纹互动屏上任意创造自己的云纹,将识别的云纹投射到环幕中,让观众成为展览的创造者。



灵犀在心 · 思历史
展览以“犀牛”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从汉到清古籍中记载的犀牛,通过古籍记载以及文物展示,了解到犀牛在历史长河中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证明了今天濒临灭绝的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让我们认识并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图片图片来自博物馆探索编辑部

智周万物 · 见犀尊
展览的最后,将博物馆数字化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一部分揭开整个展览为何没有真实犀尊的面纱。


“智周万物”展示了文物的数字化采集、3D打印复仿文物等技术形式,把博物馆数字化从幕后搬到台前。让观众了解数字文物是如何产生的。同时还通过可视化大屏,让观众清楚了解博物馆实时数据采集管理,例如:AR实时互动、文物保存环境、展厅内容分布等信息数据。数字技术不仅让文物数字化,更让博物馆智能化。




最后通过西汉错金银铜犀尊的全息投影,让这场没有本尊文物的展览落下帷幕。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观众前往“古代中国”展,进一步去了解探索真犀尊本尊,实现从一展到多展。

“数说犀尊”展览从数字化采集到数字利用再到数字管理,推动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脚步,实现了博物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同时也拉近了“人”、“物”、“数字”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促进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人文科技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也向文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