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像个诗人
看上去像个诗人
《我为什么与诗人为敌》有这样一句,“诗人指着湖边的草丛。他是近视眼,而我视力很好,却什么也看不出来。”真是形象的比喻了当今一些诗人。当然我所说的“诗人”只是一些自认为在网络上写一些诗歌,就可以自认为自己是诗人的人。
与诗人相伴而来的词句,应该是孤独、寂寞、清贫、无奈、痛苦,而不是显示自己是一个诗人,在某文学网站某编辑写的诗歌可以罗一火车,然后在前面如泰戈尔一样注解到AA集,BB集。如果他去写古诗古词,虽然吟诵风花化雪,至少里面还个韵味,有个对仗,有个韵律,遵循的是几个词牌名。至少也是运用了不少手法、以拟古诗的前提下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而现代诗出来以后,确实是不讲究格律了,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了,可以说是脱离了束缚自由了,结果都是一些错落有序的散文断章。
都说愤怒出诗人,现在来看写诗到成了奢侈的文学娱乐。诗歌的痛苦,诗人的寂寞,诗人的孤独,诗人的寂寞,诗人的清贫都被写杂文的人继承了,诗人圈子只剩下了绝望与沉沦,进入一种封闭的状态,到是有一种苦行僧的境界了。
如果说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与文学理论,或者说艺术涵养与审美真谛,那是对诗人的要求太高了。但至少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关注周围,关注社会和国家,保持着清醒,去唤醒那些沉睡着的人吧!
看看现在的诗人已经写到让人反感,已经没有人去看了的地步了,也就一群自认为自己是诗人的人在自我叫好。中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那是古代人写的;“青年小情侣在谈“四月天”,那是20世纪30年代;有人谈海子、食指、北岛,那是一个过去时了,而梨化诗、下半身诗、废话诗在网络甚至在报刊横行。所以,不要认为只要从事诗歌写作的人,便是诗人了。
第一个问题,到是读者抛弃了诗人,还是诗人需要自醒?诗歌是写给谁看的,当下许多读者不接受诗歌,不是读者的悲哀,而是诗人的悲哀。诗人不是自我封闭自己圈子内不能激励人,就是沦落到迎合一些娱乐的口味制造感情垃圾。想起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至今让我感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如今但凡被人质疑了,刺破了他的自尊心,就口称大众不懂诗人,不懂诗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不是谁有资格评论诗人,而是不能只夸奖不批评。我想即使世人都糊涂了,那么诗人也是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生活环境到底给没给他造就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他自己应该清楚。如果说关心诗人,尊敬诗人必须是赞美的角度来论资格,那么诗歌不热爱也罢了。
以上,个人浅见。作为一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一种关注。希望一些如梨花体的诗歌投机份子少点,请保持清醒,不是保持前卫,唯一可以证明的是能写出好诗,才能洗涤我们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