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送快递》——辛苦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从大学实习期间的酒店服务员开始,雪糕送货,熟食店,创业开服装店,宅家写作,保安,面包店学徒,漫画杂志出售,便利店,自行车店,送快递,作者胡安焉将自己二十多年的近二十份工作娓娓道来,一切真实的经历被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深入了解一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朋友,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思考。
只有深入从事一项工作以后才能清楚的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不易,正所谓,360行,行行在**。作者胡安焉从第一份工作开始,没有一项是轻松自在的,一次次的辛苦工作经常让作者逐渐变得麻木习惯,然后投身于下一份工作。经营女装店时和附近店铺之间的商战,和自己的奇葩自行车店店主相处,因为陷入精神上的折磨独自投身于写作中,入职快递员时被入职流程戏耍,因为几十块钱的水果被客户刁难,将自己的时间精确计算每分钟为碎银几两并为之焦躁,没有哪一份工作是轻松的,非常轻易地一天或几天的工作就白干了……等等如此,无处不透露着艰难与辛酸。从作者的一路打工历程来看,胡安焉是一个有点腼腆内向的人,不擅长追名逐利甚至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的人,喜欢劳动,踏实努力,但是对于人情世故中的弯弯绕绕也只是懵懂,在意他人看法反而使自己偏向于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然而这些性格让作者在社会中屡屡碰壁吃亏。假如是我的话我会怨天尤人,然后活受气,但是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多年的打工经验让作者也逐渐与自己和解,至少逐渐和解。
阅读过程中,越来越尊敬作者,他是一个真的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明明和无数打工人一样,下班后疲惫的一点也不想动,莫名的愤怒,狂躁,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居然还会大量的阅读,研究海明威的文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合伙人评价作者是“不理性的人”,但是作者却觉得自己是非常理性的人,理性的评价标准不是趋利避害(不过我也觉得追名逐利是中性,没必要给予负面色彩)。
自己和作者一样涉世未深,阅历浅显,刚毕业时的作者和我一样都很好奇“是怎么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成人的……他们只要轻松地把学生的表皮撕下来,变化就立刻完成”,如何将那么多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经验对于我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以至于作者会思考螺旋上升的问题,认为会不会事物发展总是重复的,就如同自己的现女友越来越像前女友,可能是自己喜欢的是女友这个形象,而不是具体某人。我还是部分认同作者的观点,无论如何螺旋上升,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轴,经历多年,本我依旧是没有变化的。不过,我还是认为,通过个人努力,还是可以调整螺旋的半径和上升速度。
突然感觉这个社会上,富人很多,但是穷人、普通人更多。生活不幸的人,总是要多过生活幸福的人。普通人看似有很多种选择,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换十几二十几份工作,但是实际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恐怕很难有力量去改变什么。劳动者们自由的一无所有,纵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能掌控的也只有人生的5%。恐怕只有与自己和解,真正彻底尊重自己,尊重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劳动,才能打破的桎梏,或许吧。
本书最大的意义是将最基层的劳动环境现状展现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茧房中,为底层打工人发声,尊重每一个劳动者。个人浅薄观点,联想到社会真的很缺少劳动教育,教育好像走的都是精英路线,本质上都是想要远离劳动,尽可能的远离作者所从事的大部分体力劳动,最好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指导讲话。以我的认知,从小学到大学的劳动教育或流于形式,或反向激励学生远离劳动。等到了工作时,发现产学研严重脱离,工作与大学教育脱节,这时,一些专家又开始号召大家“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劝大学生进厂”。当然这些不能全怪教育工作,根本上还是社会对于劳动者缺乏尊重,劳动环境不友善。我比较单纯老实,个人认为,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要从事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推动这个社会进步,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但是真的很可悲,劳工环境恶劣,教育体系又在缺乏培养人们尊重劳动的思想,到了社会,反而处处碰壁。只能说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真的任重道远。当然,比起劳动教育,改善劳工环境,给予劳动者本应有的物质与精神尊重才是当务之急。
回归标题,辛苦工作究竟什么意义,作者自己好像也没怎么回答好,毕竟这个问题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三大问题:“从哪来,我是谁,到哪去””。封皮上的回答:“工作是生存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也并不算完美回答。不过幸运的是,作者不觉得自己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至于我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工作只是谋生,用时间换劳动报酬,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问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是不工作,自己会失去什么。年轻人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某个领域深耕下去。通过工作,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逐渐学会要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在此过程中,慢慢的认识自己,播下种子,坚韧扎根发芽,从而塑造自己的血肉。

这次读书笔记写的很乱,感觉像是上学时,写八百字作文凑字数,前后无连贯性。不过也挺好,看来暴露了自己读书时,只有感性认知,缺乏理性思考、系统性梳理、归纳总结的能力。也算是有点收获,提升自己的认知,以后读书可以放缓速度,时刻记笔记,摘抄文字,积累素材,提升自己的表达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