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国学教务的三篇指导(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国学教务的三篇指导,聖旨的內容。南风意译
4(学务内容)
(4/1)谕国学师徒。 古今贤能,首以学为本,次特以操持辅弼其所学。斯二事既行,则善名于两间矣。然以今言之,则学有先后,人有灵愚,所以曩之学者为今之所习者师。惟师者,模范其志,竭胸中之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隠毫厘以训所习者,未闻物不一于规矩而如式,人不律师教而良能。以斯论之,人之循理,物之如式,必规矩而教之者矣。若师隠知晦善,罔尽师理,则罪怒人神。若学者非究心宵昼,必欲至知而后已,又将艰为人于世者也。 朕所谓师必尽师者之礼,学必尽学者之诚,敕后否此,责有归焉。所以学者学其所至善,操者操其所不齐,持者持其所真诚。三者备矣,奚愚顽者耶?
一直以来有能力的人,都是以学习做为根本的。主持学习的工程,期望运作顺利,能够达成目标。现在看起来,学问是有先后的次序,人也有灵光的粗细,所以已经学有所成的,便是今天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老师。也只有师者,能有王道的公心,来指引方向。愿意全力相助,发明良知和良能,清楚的带领学习。没有听说过,哪一件事物的成形,是没有任何依循的。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的健壮,是抛开伦理的。这样子看来,人讲道德,事物有条理,这些就是所要学习的东西。如果老师,没有见识,也不知黑白,那就没有为师的基础。人们和祖先都会生气的。若是学者,也没有白天黑夜仔细探索,直到通盘了解,那道路也走不通的。为师的必须尽到为师的理则,学生的必须尽到真诚的态度。各尽各的分际。所以从学的要走向他自己的本领,教导的就要导引可能的平衡,所把守的都有真实的量能。这三种考虑都满足了,就没有愚蠢顽劣的人了。
昔仲尼入周庙,阅西阶有金人焉,三缄其口,斯所以戒慎妄言者,如或理道之词,未尝拘禁。今去古既远,失其所传,反以此而助奸愚,愚愈觉修道之教不明也。 且以李思迪、马懿言之职,当谆谆切切而训者也,而乖理纵非,果诚相信乎?斯不但非理,而又什不知忠义而报人者也。日召同游,朕所慕者,慕其所学,望其时忽有言,使朕得闻嘉言善行,不亦乐乎!而乃非有所问,终日缄黙,有时遣侍东宫,暂游时刻,朕欲彼时发先圣之幽德,以资后嗣,及其至所在,亦缄黙不语,但瞠目视之而已。或傍有言书者,则因而问及,不过就他人之所言以答,毕后,未尝效诚补其未知者也。此深其所学,秘其所操耶?抑持其所能,务独善其身耶?其懐奸伏诈,朕所不知。因是故敕师徒必达操持之所以然良能矣。
以前孔夫子参拜了周公庙,看到殿中西边,有黄铜像。三个塑像嘴巴都是紧闭的。这是在警告人们说,小心,不要乱说话,是道理的,再说出口,也不迟。现在,有些教导失传了,错失道理而助长了奸诈和愚蠢,修道之教不明白不行呀!曾经有两个人,也是话说得诚恳,理念却灰灰的,那就真的可信吗?这不但是错误的,也是没有伦常的东西。我有时也喜欢说话好听的人。但是有时我咨询请教的时候,他却张大眼睛看着我,吐不出一句话。要不然就是,讲些别人说过的东西。因此我没有获得。是他深不可测吗?还是非常谨慎呢?我不知道他藏什么东西。所以,作教学的一定要付诸于实践,有计画办里的执行,才能够完善能力呀!
(4/2)谕太学生。仲尼之道,上师天子,下教臣民,始汉至今,曾有逾斯道而久于世者乎?
朕统一寰宇,育夷夏之烝黎,偃兵未久,创业未周,惟学校之设,国之首务,十五年春,命工曹会百工以构庙学,逾五月,工曹奏工已成矣。是以至师,于是来生徒以受业,期在育君子,必履仲尼之道,以助后嗣,共安天下之苍生。今师生皆至,若不敇以学道之志,明以乱常之宪,则恐养非君子,用非贤人,徒劳民供。所以志于学者,志在谦柔恭谨,毋纵血气之刚,人我之骤,固守仲尼所云「四非」之笃,慎日经旬,以逾歳月,不变其所学,则贤人矣。虽齿落而头童,何忧乎身不易耶!
孔夫子的国学圣道,师从上天,理顺人民,从汉朝到现在,从没有使这份王道停止太久。明太祖统一寰宇,承担内外的人民。放下兵戈没有多久,还有些事情不周详。学校的设立是最重要的,下令建造庙学,也完工了。就安排了师范,来传授学生功课,希望能育成君子。履行夫子之道,来帮助后生,共同实践和谐事功。今天师生都在这里了,如果没有命令你们,提起学道的志向,明白乱世与伦常的警戒线,那么可能就不足以君子,产不出贤才,浪费时间,也辜负了资源的提供。所以,学者要谦虚、有心、恭敬,谨慎。不可以放纵情意,耍起骄纵傲气。对待人群,一时间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种教导。一天做到,一周做到,月月年年如此,志向圣学,那就成为贤士了!虽然年纪大了,外貌老了,又哪里会担心不能发光呢?
迩闻生徒多刁,党尚此志者纷然,特紊命教之道,大伤学规,于斯不才,非独时累于身体,将必常宪而不原。若体朕意而学者,饭至而食,汤至而饮,昼惜寸阴而进业,暮然灯而求精,有时问道于师,必跪而请授。若非此礼而问道,则绳愆㕔纪之。特敇礼部条陈警戒,诸生勉之。故兹敕谕。
听说学生有顽劣的,学习有乱来的,模糊教学要旨的,破坏了学规。这样不行,不只依时间身体不精神,主旨也没掌握好。若能体会明太祖旨意,才来向学的人,饮食合时节与份量,作息正常,用功精实。问道师长,必定有礼貌。若不能有问学礼仪,那就要警告,登记,处罚之后公告,记录下来。特别要礼部落实执行!以此勉励学生。
(4/3)谕幼儒敕。 洪武十二年春正月,朕于暇中观幼儒,权官人皆空度光阴,略不见志出于群者。且诸人年俱未满三十,所读之书,不解旨义,其于字也,少知运用,束手闲目,一日一日而已。 呜呼惜哉!孰不知光阴不待人之逸也,所以自幼渐壮,自壮渐老,自老渐衰,自衰至于殁,终无立行名身之道,而乃同于常民耳。可不嗟乎!
洪武十二年,明太祖视察幼儒。学生学官白白浪费时间,没有精进突出的地方。而且不少人,未满三十岁,读的东西,不了解意思,书论也不会写。不动手,也不专心,一天天,就这个样子过。怎么可以呢,这经不起检验的吧。要知道,人有放假不工作,时间没有放假,不会停歇。年幼长成,成年变老,再来走不动,再来见祖宗。自身没有稳定,行事没有建设,道理也不清不楚。就这样一般般,转圈游走。可以不招来斥责吗?
于是命内官给纸笔,令其各日进先儒古文一章,特以习熟,期将来之善作,或四书一章,使诣前而讲,以观利钝,导迪理道也。 明日,人皆以文书来进。其文多韩柳,书皆孔孟。朕听观之间,展转艰问,其幼儒多寻行数墨者有之,粗知大意者有之,细察寻行数墨者,岂不同于愚夫者也!其粗知大意,不究其精者,是同于无志也。何以见?葢于马退山茅亭记,见柳子厚之文无益也。而幼学却乃将至,且智人于世,动以规模,则为世之用,非规模于人而遗之于世,亦何益哉!
来,请学官过来,大家发给纸笔,指定日期时间,写文章出来,要和儒学有关,加以捶打精炼,他日成为能手名篇。或者是,选四书中的哪一章,上来讲一讲,看看理解的精粗,内容有什么道理。明天,缴出文章来看看,看看内容几个和韩、柳,孔、孟有关。明太祖听闻观看,来提问一番。还有人写不出几行墨水的,有人讲道理都用听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盲目的也有!听说的就没有主见,没有主见,哪里把握自己人生志向?柳子厚的一篇文章中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而年轻的学子却在浪费时光,还说自己比别人聪明,随随便便都能做大事。有了资源也不能造福人群,没有资源也不见得懂什么道理。到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