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懂就问:《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水平的书?

2020-09-08 17:31 作者:小小的垠  | 我要投稿

        我们都知道前秦儒家孔孟道家老庄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大分支,其实他们都来源于易(主要是周易,毕竟连山易、归藏易基本失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尤其是文科男孔子,写下孔子十翼(彖辞、象辞、系辞、文言等),位列理科男周文王和周公旦之后,被公认为周易的第三位巨佬。

       儒家谈入世有为, 强调人性、人伦、人德、人文、人民道家讲超世无为,重视自然、无为。这是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内道外儒。与之对应的,其政治制度基础叫内法外儒

(以下刷新三观的学术观点主要来自南大许小跃教授)



老子其人

          

        在明末小说《封神演义》中,太清圣人太上老君立人教,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引入佛教。佛教讲出世放下清心寡欲内不生心、外不着相),确实与道教有几分相似之处。其中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在人间的七十二分身之一。

         当然以上是神话传说,已不可考证。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最早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载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把内道和内法放一起,讲了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申不害韩非子四位大家的故事。强如司马迁,居然找到了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因为他们一个早于孔子、一个与孔子同时代、另一个晚于孔子,实在不能视为同一人(如果老子没活个三四百年的话)。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第一位老子,李耳,字聃(dan第一声,就是大耳朵的意思),春秋时期周的图书馆馆长。关于李耳故里曲仁里,河南和安徽为此争执不休(老子明明告诉你们要无为不争啊)。其他事迹不详,只能说图书馆馆长,知识渊博吧。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第二位老莱子,讲他还安排了孔子出场,有点捧哏衬托的意思。我们常说老子为孔子之师,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老莱子给孔子讲了以下三个道理:

1.(时势观):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蓬累而行

(有机会埋伏他一手,没机会猥琐发育别浪,打团看准了再放大,别tm乱空大)


2.良贾(商人)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抱朴守拙,大智如愚

(闷声发大财、扮猪吃老虎,老演员了)


3.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骄兵必败,贪心不足蛇吞象,犹豫就会败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yin志就是想法多)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第三位老子,著《道德经》(又叫《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见周不行了,心灰意冷就想退隐,过路时被楚国关令尹喜扣下,你没楚国的通关文牒,想走可以,把你的干货留下,于是老子便留下这本《道德经》流传后世飘然而去,而后不知所踪。


       基于此,(许小跃教授认为)老子(至少)有三人,《道德经》形成于春秋时期,并于战国时期不断完善,最终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十一章。



何谓道德?


先有道德经,后来才衍生出道德这一概念,所以不能用现在道德这一概念去理解,道和德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字。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道是这样的啊


似乎还不是很好理解,我们查一下古代第一本汉语辞典——《汉书》中的《尔雅》:

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馗)。


很熟悉吧,无为在歧路,四省通衢,康庄大道,逵也作钟馗这个馗(馗=九首=九条道)


道是唯一能到达的路

说明道这个唯一的路是个过程性存在,而不是结果;而且道是通达通畅的、可以到达的


我们再来看下《道德经》里是怎么解释道这一概念的:

1.道是最先存在


无名,天地之始。(第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25章)


2.道是生成一切的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3.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第39章)


4.道是一种规律性存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


5.道是一种过程性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弹簧搁这做简谐运动呢?)


6.道是一种境界性存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

反是返回的意思

引申一下就是虚静而来、回归虚静,回真返朴的思想

(弱者道之用我们放后面说,先卖个关子)


所以你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也可以理解成:可以规定的道,就不是常道了。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永远在变化中,即使再精确的公式,也是测不准的(比海森堡早了两千多年哈哈),不能去定量衡量它。

因此我们说,道具有无限性、无规定性、无限定性

                       


德者,得也。——《管子》

德是所有存在之集合。


道为无(无后面会解释),德为有;道为内在,德为外在;道为一,德为多;道为体,德为用。


道德,一个微观极小,一个宏观极大,体用不二(体用如一、即体即用),就包罗了世间万象。



上善若水

水为何被道家认为是上善的?

理由主要有三:

1.利物(利他)

2.不争

3.居下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68章)

不争不代表放弃啊,为就是把结果做完做好,到手的利益差不多就行,不要去斤斤计较功利得失。

不争花了较多篇幅去讲,如: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2章)



居下,一方面是类似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不要自矜(自负、自夸);另一方面,看不见的手更重要,少用宏观调控。如:


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

治人事,莫若吝。(第59章)

(吝是少有的意思)


所以上善如水,弱水才是道之用啊(弱者道之用)



道常无为

无到底几个意思?


1.无为:没有区分差别的认知状态

无知:没有分别的认知



物无贵贱,不应宰割、区分(搞一刀切)

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

把善的标准确定下来,那么就有伪善,装作善还去攻击所谓不善的人,道德绑架大家一致,完全不去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张三紧急避险吃了一只大熊猫),那么恶就诞生了。(斯恶已不是恶停止啊,而是这已经就是恶)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庄子•秋水》

有为有了分别以后,会(不自觉地)开始攀比,抬高自己,找自己长处,挑别人的短处。


这一点上佛、道是一致的。

道家讲玄同: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第56章)


佛家讲般(bo第一声)若:不二、无分、平等、圆融,后得智。


还有一句很难理解的话,连曾仕强都没搞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48章)

知识知识,知晓道理是为学日益;识别分类就是有为、分贵贱了,开始自贵贱他了,自然是为道日损。

由此可见,无知(没有分别的认知)本意是夸人的,不是骂人的。

无为无不为,是以同理心不分别贵贱地去做好每件事,国家大事固然重要,扶老奶奶过马路也很有意义。



      插一句题外话,许小跃教授讲课也谈到了对知行合一的个人理解。

知和行要合一这么理解对吗?符合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吗?

此心不动。

心即理也。

所以知即行也

王阳明不中进士不为耻,反以动功利心为耻。

他认为动了邪念差不多就算预备犯罪了。

如果条件时机允许(比如给三倍以上的回报而且犯罪可以逃脱惩罚),为者也许趋之若鹜。

先破朱宸濠,后平南赣匪患,王阳明在书信中感慨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空间意义上的无(虚无空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车轮中空,杯子中空,窗户打开


价值=有形之利+无形之用



3.宇宙本体上的无(不可见)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第21章)


道具有无限性、无规定性、无限定性。

无不但不是没有,而且是代表无穷多。

所以说道常无名。



道法自然

自:自己这样

然:本来如此

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这样啊


1.自然表征天地万物无意识的状态、情状


比如被误导恶搞抹黑了2000多年的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5章)

仁为偏袒。天地不偏不倚,不强加意识给万物。根本不是教你骂贼老天、去怨天尤人好吗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

虽然不偏袒,但是好人有好报。

可见四积阴德五读书是多么重要。

瞎读一万遍理解错了没有用啊朋友们。听懂掌声…


2.自然表征自然不借助外物他力的状态、情状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3.自然表征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情状


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

辞:干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4.自然表征天地万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个性的状态和情状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39章)


5.自然表征万物自性具足的状态和情状


各有各的好,不必相互攀比,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大雾…)



后记感言

综上,道德经的精华可以概括为:

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虚无可不是后来历史虚无主义那种盲目否定历史的虚无,虚无本来是兼容并包,是敬畏自然,是胸怀宇宙,是追求虚的精神自由和无的包罗万象。


虚无这个词本来就没歧义,如: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是四个字,四种境界。

恬:来自“舔”,动物舔口水疗伤,宽慰自己、自我疗伤

淡: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虚:看破红尘,超脱凡世

无:道常无名,道常无为


因循也根本不是守旧之意,而是顺天道而为、行良知之事。反者道之动,道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何来守旧之说?



        《道德经》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思想巨著,理解难度也不高于一般的数理逻辑书,本来也不神秘。奇怪的是,大部分国人喜欢站在两个极端来看待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一种,自己不懂,跟风往死里吹。什么仅次于圣经啊,看懂能当神仙啊,能辟邪啊,看不懂还一天早晚跟阿弥陀佛念经一样念念叨叨。

         以我目前的见识,尽管很多术数大家都有道家背景,比如姜子牙、张良与奇门遁甲,李虚中与八字,吕洞宾、陈抟与紫微斗数,张果老与七政四余等,但是道德经讲无为,跟术数无关,没有任何术数原理直接来自道德经,这是浇冷水的反向鸡汤,念几遍放松心情(洗涤心灵)也许是可以的。

        辟邪就更奇怪了…电影里道士作法都不敢用道德经吧,自然、无为怎么驱邪?我翻了一些道教的翻译,只能说,语文水平有限吧,更别提哲学了。斯恶已、为道日损甚至是天地不仁都翻译理解错了。插句题外话,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读音差别很大,念经是没有一点作用的。

       第二种更奇怪有两类人。第一类像文小将,急着跟旧中华文明作文化切割,除四旧反封建;第二类像战狼PTSD,要全球化。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要弯道超车,最后还得靠文化软实力,这一点伊朗做的就比我们好,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立身之本。

        但愿我以后时常自省,记下这篇与看到这里的诸位朋友共勉。



不懂就问:《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水平的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