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林《近代哲学史》——笛卡尔

2023-02-17 23:05 作者:丶丶Hello  | 我要投稿

1. 笛卡尔

        笛:

        “什么是对我而言第一位的?

        怀疑我之外的周遭的一切,发现周遭的一切都是可疑的,但毕竟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是十分确定的,不可怀疑的,因此我存在着

        1.怀疑周遭的一切,但怀疑仅仅怀疑我的感性认识,是而非那个外在的不得不存在在那里的实在的事物,即原初存在者。对于外在的感性认识是一个转变生成的东西,而非实在的事物本身,因此这些被我通过感性认识到的东西是一些可疑的存在。

        2.发现有些人会在失去的肢体上感到疼痛,因此对自己身体进行怀疑也是合理的,从这里开始,笛卡尔由对经验认识的怀疑上升到对普遍对象的怀疑(存疑?)。

        3.无论我怎么怀疑,但我的怀疑始终是存在着的怀疑,即我思故我在。

        谢:
        1.笛卡尔的怀疑没有怀疑到自身,即没有怀疑他的怀疑。

        2.外部事物究竟是否存在仍未有直接的答案

        3.我思故我在,并不意味着我无条件的存在,而是我仅仅通过思维或我以思维的方式存在着,因此这种存在也是可疑的。

        我-思考的预设:1)一个在我之内思考着的“我”,即过去那个思考着的我,如今已经成为对象性的我。2)反思着刚刚那个思考的我,正在思考的我。只当后者认识到前者与他同一,才能说出“我思考”。

        笛卡尔认为一切与“我思考”这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都和那个“我存在”一样对我而言是同样真实的,或不得不被表象为真实的,但这种表象本身是否是客观而独立于我是不得而知的。为了有一个担保人能确保这些表象是真实的,为了让那些仅仅对我而言真实的东西成为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笛卡尔尝试思考上帝。

        笛卡尔发现在他内心中有最完美的本质的概念,因此当他思考这个完美的本质,那么这个完美的本质(通过我思)存在着。由于祂是最完美的本质,因此祂必然不会欺骗(片面的完美),否则祂便不是最完美的本质。由这个最完美的本质担保我们表象的真实性。笛卡尔一方面以“我思故我在”为认识原则(主观原则),另一方面又以上帝作为真正的认识原则(客观原则)。

        笛卡尔认为通过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实际上在这里概念被偷换了。通过我思故我在仅仅能证明上帝如果存在,那么祂将只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即以一种必然的方式存在着。但上帝是否存在仍未可知。

        如何理解“必然存在着的本质”,谢林区分出存在者存在,存在是存在者的谓词(存在者存在),并且是绝对的谓词。存在在存在者前尚未存在,即存在者先于存在。人们所意图思维的那个尚未存在的存在已然是存在者,这样处在开端存在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概念,是一切概念的概念。因此,当人们去思维开端,去纯粹地思考存在者,发现它什么都还不是,但它毕竟又不是无,它存在),它是“是本身(存在本身)”。通过对存在者纯粹地思考,那起初尚未存在的存在,那个原初状态的存在者现在终于成为了存在者自身。由于这个存在者自身在思维的开端处就已经是一个存在者,因此祂是一个盲目的存在者,即祂就是不得不必然存在,而不是有一个存在的可能性先行于祂自身,不会是真正的存在。谢林认为笛卡尔所证明地上帝就是这样一个必然而无自由的存在者自身,即他所谓的必然存在着的本质。

        上帝是必然存在着的本质,但如果祂是这样一个必然而盲目的存在者,祂恰恰就不是人们在普遍意义上所意愿的上帝,在这里,上帝否定了祂的存在。上帝作为上帝,即是人们对于无法穷尽无法言说上帝的不满,这种不满就是祂在亲自设定了祂的现实存在的同时又扬弃这种存在而超出自身,这是上帝的绝对自由。(个人理解)

        笛卡尔走向了二元论,物质与精神二者互相的绝对缺乏而无共通点,同时肉体与灵魂也是绝对地对立,身心交感只得通过上帝来调停(虽然是一个无自由的上帝)。

        笛卡尔确立了一个伟大的原则,即在哲学里,应当摒弃一切成见与前提,除了直接确定的东西,没有什么应该看作是真实的。但他的缺陷也在于,那个直接确定的东西也仅仅只是对我而言的,而放弃了客观意义上的联系。虽然清楚地传播了“本原”的概念,但他所证明的上帝却不是他所意欲的那个上帝,他的上帝并不是真正自在地第一位地东西,并没有真正地成为本原。

 


谢林《近代哲学史》——笛卡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