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却仍不被希特勒待见的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
重要申明,此文绝非宣扬纳粹,纯属人物科普贴,介绍历史,揭露法西斯罪恶,请大家认清纳粹的暴行和反人类罪恶。
原作者:烟雨蒙蒙未沾衣
1938年2月,希特勒解决了勃洛姆堡与弗立契二人后,宣布自己亲自掌控陆军,但他并不是军人,在形式上,他还得找一个军人来担任陆军总司令,他选中了勃劳希奇。

瓦尔特.冯.勃劳希奇,陆军大将,军校高材生毕业,参加过一战,主要从事参谋工作,一战结束后继续服役,一步步晋升至大将。他从没有亲自指挥过部队作战,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作为军人,他并不凶悍勇猛、咄咄逼人,相反,他的性格属于温文尔雅、谨慎内敛的绅士风格,希特勒选择他继任陆军总司令,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勃劳希奇可以认为是希特勒与国防军高层之间的一个缓冲弹簧,因为希特勒借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对国防军的大换血已经引起国防军的不满,这时必须要一个中立、听话、能掌控的人物作为国防军的代表,勃劳希奇正好符合上述条件。

在希特勒制定战争规划的过程中,国防军几乎很少参与,尽管勃劳希奇也提出过不同意见,但希特勒一瞪眼,他就不再坚持己见,当他对侵略计划提出异议时,希特勒甚至斥责他为“懦夫”,陆军总司令屈服了,让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加快了他的战争进程。
希特勒虽然独断专行,但二战爆发前期,他对国防军的战役领域并不过多干预,战役过程中国防军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波兰、法国先后沦陷,勃劳希奇也被晋升为元帅。但在后来的战役中,希特勒的“微操”风格越来越浓,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勃劳希奇,自然也就躲不过替罪羊的命运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勃劳希奇针对希特勒的一些错误指令曾提出过反对意见,但希特勒被战争初期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压根就听不进任何专业的意见,甚至绕过勃劳希奇直接给前线部队下命令,此前国防军作战是“接受任务”,而此时开始变成了“接受命令”,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勃劳希奇被撤职,希特勒亲自担任了陆军总司令,过了“河”后拆掉了勃劳希奇这座“桥”。勃劳希奇此后一直在家做寓公,直到德国战败,他被盟军逮捕,1948年10月因心脏病死于英军监狱。
本篇文章只是简介,就当二战人物索引,如对文中人物感兴趣,可以查阅更多具体资料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