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知识结构吗?
从小我们就听过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培根说的,可是这句话的下半句,很多人却不知道,完整的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你对你掌握的知识足够了解吗?你合理运用了你的知识吗?
本文我将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梳理,让你了解如何提升你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又有何好处?

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们,对此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
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教育和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技能。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限于教育和实践这两个主要途径,还有其他很多细微的途径。
所以知识,可以概括为——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称之为知识。
从上文不同的定义中可以发现,知识对于个体来说,不可能独立发生,人要从外部才能获取知识,知识是无法遗传或继承的。
动物通过遗传基因,获得的是生存的本能,这是先天的,是大自然进化所赋予它们的功能。比如海豚自带的声呐系统,没有这个生理构造的动物,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这就是先天。
而这些本能,也得出生以后,和外界进行交互才会发生作用。
雌性动物会教育下一代各种生存的技能,这种后天通过学习而来的技能,对于动物来说也是知识。
哪怕失去了父母的动物,它们成长所需的经验,也可以从观察其他动物身上获得,这种外界的刺激和信息的交互,会优化刻在它们基因内的本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狼孩,被狼抚育长大的人类孩童。
狼孩,具有健康的发声器官,因为没有人类的生活环境,他们会学狼叫,但是不会说话。他的发声器官是先天遗传的,而语言知识的学习,就得靠后天。
先天就好比电脑的硬件,后天的学习好比软件的更新,只有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你的知识结构保持领先。
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所以,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既然是后天的,就是可以被改变的。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能不能把这些变为知识,就看个人的综合能力了。
也有某些哲学派别认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那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所掌握的知识,改变了你的行为吗?
从噪音中分拣出来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
数据和信息,只有经过了归纳、总结、提炼之后,才会变成知识。
所以,如何在众多嘈杂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出为你所用的有效知识,取决于你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越是优化的结构,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

你了解你的知识结构吗?
我们从学校开始,进入了系统化的学习,那个时候学的是基础知识。

进入大学后,学习了更多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并且在进入社会工作后,或继续朝着大学专业的方向择业,或者从事了与自己大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行业。
而真正能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的人,处于人群中的金字塔顶端,他们或许不是顶级富裕之人,但他们对前沿科学的研究,可以改变人类社会,他们也是市场中最不会被淘汰的人,因为他们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佐证。掌握知识的人,即便不在职务高位,也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
权力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哪怕是知识,依然能赋予人不一般的力量。
这些力量,驱动着很多人,在知识求索的路上,奋勇前进。
而更多的普罗大众,别说掌握前沿知识,就连基础知识,差不多全还给学校了。
在很多人感叹,出身输在起跑线上之时,又可曾想过,你真的为改变你的命运,真正努力过吗?
你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经验,真的够系统化和结构化吗?
又有多少的知识,随着岁月而逐渐消散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且知识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工具。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但是不管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都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了。
现代人,已比古代人幸福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丰富。在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前,国人还只能通过纸质图书、报章杂志、电视、电台来获取外在信息,现在因科技的发展,动动手指,就可在移动媒体上轻易地获取海量的信息。
可是,在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变得容易后,人类对知识掌握的广博和精深程度却下降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你无法吸收,不但对你成为了无效输入,更是占用了你的时间,也影响了你处理有效信息变为知识的效率。
系统化的提炼,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优化知识结构变得异常重要。

上图是知识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此分类,我推荐一种方法,你可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和分析,看看上述四种分类的知识,哪个环节你最薄弱。
下图是初中数学的基本归纳:

对照此内容,你还能想起多少呢?
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的基础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政治、历史,这些主要的学科,其实对于我们整个的知识结构非常关键,这好比建筑的基础结构,后来人生中的经历,都是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
不管你从事何种行业,都无法离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
举例说明,语文教会了你口头和文字的表达,生活中你肯定离不开话语和文字,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优秀的人,势必比表达能力不好的人,更具有竞争优势。
下面我提供一些知识归纳的图,希望从中你们能学习到归纳总结的方法。
英语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

生物基础知识

物理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

别看上面的图好似挺复杂,很多都是初中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基础知识变得更系统化和结构化,你们也可以对自己所处的行业,进行类似的归纳和分析,就会更清晰地明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了。

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人,在学更专业的学科知识时,肯定会面临更大的阻碍,所以不要小看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的深度,决定了你向上的高度。
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有加深了你知识的精深程度,拓宽了你知识的广博范围,才能做到专博相济。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优化的空间,学海无涯!

会学习方法的人,学起来事半功倍。
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虽说是公平的,但是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高低,结果自然不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你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是花在娱乐上?还是自我提升上?
不同的选择,将造就不同的人生。
不要以为离开学校,就再也不用学习了。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
哪怕你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科技的发展,都迫使你不得不学习如何用手机App。疫情的到来,就难住了很多不会操作健康码的老人。世界不会为你停留,能留住你的,只有自我困住的脚步。
很多朋友问过我,之前是如何在一周时间内,保持着14篇单篇过万字文章的更新?我的回答是:“唯手熟尔。”古话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的知识储备够,你思考的时间就短,在查阅资料上,也废不了多少的时间,自然你写一万字,所需的总时间会比人快很多。
保持更新文章已满两年,写了两百多万字,而为这些文章做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字数岂止三四千万,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的积累,在运用的过程中,自然会变得更高效。
大脑的处理速度会更快,眼睛阅读的速度也会更快,很多人看一遍文字,内容根本看不进去,速度自然快不起来,而一目十行需要极强的大脑处理速度,这都得靠经年累月的持续锻炼。
而你花时间了解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再知道如何取长补短,成为一个知识更专博相济的人。

长期的积累之下,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就和不爱学习的人拉开了差距。
爱学习的人,知识会变得更有序,综合能力自然更强。
知识结构强的人,思维结构肯定也强。

而与之相关的能力,高低水平不同,则在人生之路上的选择就会不同。
上述这四种能力,都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提升的,而这些能力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在不断更新和修正的过程中,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各项能力提升后,又会加快决策和行动的过程,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就越高,对于预期的结果,可控性也就越强。
这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足以影响你人生的方方面面。
本文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你能明白,你的知识结构绝对还有优化的空间,至于你愿不愿意为此花时间提高自身,这是你的个人选择,可也要记住,你今天对时间花费的选择,也将影响你未来的人生之路。
你的眼界、格局、境界、三观、情绪等等,都离不开你的知识结构,你花时间学习的新知识,都会使你走上更高的人生高度,区别只是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学习了。
知识结构,影响思维结构,思维方式的差异,才造成了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