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喜忧并存” - 5000张照片后的iPhone 13 Pro Max使用感受

2021-12-03 14:58 作者:摄影师李白兔子  | 我要投稿


注:本文所有摄影作品均使用 iPhone 13 Pro Max 拍摄,由于摄像头模组相同,文章结论同样适用于 iPhone 13 Pro。


自 2007 年初代 iPhone 诞生以来,至今已过去了 14 年。对于一个科技品牌和手机系列来说,14 年绝对算很久了。


iPhone 依然是智能手机的引领者吗?

iPhone 依然站在计算摄影的山巅吗?

此类问题显然没有准确答案。 但是,或许我们可以从 iPhone 13 Pro Max 的使用体验中,找出这个答案的拼图。


下文的出发点是“我的使用”,终点则是“体验”的总结,而非单纯讨论性能与功能,并且范围主要限定在摄影方面。


什么是 “体验” ?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念起,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儿。在我看来,所谓“体验”,是人机交互的共鸣与摩擦,也是一种主观感受。

所以,我要在 9 月底拿到 iPhone 13 Pro Max 后,12 月初才写这篇文章。


“ 充分共鸣、充分摩擦 ”。


所以,本文提到的 iPhone 13 Pro Max 我不会报喜不报忧,而是把共鸣和摩擦都和你说说。


当然,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手机的很多领域并非我所擅长与热衷,比如充电和游戏),但我会保证,你看到的是独一无二的。

321~点火~

(看着文章~听着歌~更香~)


////

PART I

改进 - 三摄的 “喜”


这部分很简单,其实很多人应该已经都聊过了。苹果为 iPhone 13 Pro Max 的每一颗摄像头都做了提升,这些提升让我拍摄一些照片时很享受。

左:iPhone 13 Pro 摄像头模组

右:iPhone 12 Pro 摄像头模组

新一代几乎每个镜头都大了一圈

(图片来自 ifixit.com)

与前代 iPhone 12 Pro Max 相比,iPhone 13 Pro Max 摄像头的变化主要是:


13mm 超广角 - 光圈从 F2.4 增大到 F1.8,同时增加微距模式;

26mm 广角 - 底更大了,光圈从 F1.6来到 F1.5;

长焦 - 从 65mm F2.2 变为 77mm F2.8……


但参数其实意义不大,就像某手机用了所谓 1 英寸传感器,其实使用时只能裁切。所以在我看来,iPhone 13 Pro Max 在升级硬件后,让我的 “体验” 到的升级,是下面两点。


质感提升


何为质感?这是个很玄的词儿。在我看来,质感既来自于细节的丰富程度与锐度,也来自于明暗对比和细微反差的控制。

iPhone 13 Pro Max

1x 镜头拍摄

质感一直是近几代 iPhone 照片的强项,在 13 这代上也是如此。一些照片不需要修片质感就很出色,稍加调整(如上面的转黑白)就会更好。


同时,在有虚化的场景里,虚与实的对比也可增强清晰部分的质感表现。


比如 iPhone 13 Pro Max 上,由于主摄的传感器面积和光圈均有增大,因此近摄时的虚实对比变得更强了(非要说数据的话,看了眼Dpreview,是等效全画幅的 26mm/等效光圈F6.8)。

iPhone 13 Pro Max

1x 镜头拍摄的白桦树
局部放大画面

树皮细节和细微的颜色变化非常到位

由于前几代苹果在深度融合和 HDR 上的算法优势积累,在这代 iPhone 13 Pro Max 的表现也十分理想。


复杂光线下,出片的效果通常都不会翻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用 iPhone 拍照的原因之一:表现稳定,后期空间大(即使不用 RAW 格式)。

iPhone 13 Pro Max

3x 镜头原片(HEIF格式)
iPhone 13 Pro Max

3x 镜头 Snapseed 修片

在光线比较充足时,长焦镜头的质感也不错(长焦的问题也有,后面会说)。

iPhone 13 Pro Max

3x 镜头拍摄的地衣


玩法增多


如果说一张照片的质感是需要使用者拥有一定摄影经验才能判断出来的,那么,丰富的玩法则是任何定位的用户都可以感知到的。


这方面苹果一直以来很保守,但其实也有两点可以说的。其中最明显的要算 iPhone 13 上超广角摄像头加入的微距模式了。


这极大地拓展了 iPhone 的拍摄题材,并且得益于算法优势,微距模式下的照片在画质和色彩方面的表现相当出色。

iPhone 13 Pro Max

0.5x 镜头微距模式拍摄

当然微距的问题也很明显,后面会展开聊。


除了微距,一个有点隐性的增多玩法是长焦,体现在焦距变长后更适合拍摄远景与特写画面,压缩感更强。

iPhone 13 Pro Max

3x 镜头拍摄 Snapseed 修片
iPhone 13 Pro Max

3x 镜头拍摄

并且在人像模式下,iPhone 13 Pro Max 对于焦外光斑的模拟十分接近相机上光学镜头的效果。

iPhone 13 Pro Max

3x 人像模式 F4.5
iPhone 13 Pro Max

3x 人像模式

摄影室灯光+F2.0

后者其实在 iPhone 12 一代就已经有所体现,只是在 iPhone 13 Pro Max 上,77mm 焦距更接近传统人像的 85mm 黄金焦距,对焦外的看重程度比以往要更

F4.5 VS F2.0 的背景虚化模拟

后者焦外光斑的轻微旋转感和柠檬状变形

非常接近光学镜头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这部分基本就是 iPhone 13 Pro Max 在拍照方面的“喜” —— 均衡、稳定、画质出色。


对了,在界面上,相册上滑就可以看到 EXIF 信息这个方法不错,比安卓费力去点那个 “i” 的小点要方便很多。

我没有提到的优点还有快门时滞很短,以及连续拍摄能力极强(连续点按而非按住不松手的连拍),因为这两项我在第四部分还会有更多探讨。


////

PART II

77mm - 镜头选择的困惑与迷局


这篇文章叫“喜忧并存”,自然我就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在 iPhone 13 Pro Max 上,我们看到长焦摄像头从 iPhone 12 Pro Max 的 65mm F2.2 延长到了 77mm F2.8。焦距更加接近人像视角,而光圈则有所变小。与曾经的 52mm F2.0 在视角和光圈上则显得变化更大。

iPhone 13 Pro Max 摄像头模组

其中最高的那个就是长焦摄像头

(图片来自 ifixit.com)


我曾与一些朋友聊过,认为 iPhone 的长焦从 50mm 左右的标准定焦视角来到 65mm,进而又延长至 77mm,是因为要兼顾手机拍长焦的需要。


毕竟,在不实用额外一个潜望式长焦摄像头的前提下,要想拍摄等效 100-135mm 焦距下的画面,从 77mm 变过去画质肯定比从 50mm 变过去更好。拍照片如此,拍视频也是。


举例来说,在用 iPhone 13 Pro Max 进行数码编辑到 5× 时,我的主观感受是 iPhone 得到的画面甚至优于一些使用 5× 潜望式摄像头(800万像素那个模组,非1300万像素那个)的手机。


iPhone 13 Pro Max

5.1× 变焦拍摄的画面

细节和质感依然不错

其他 3× 摄像头,即等效 77mm 的好处,在 PART I 里已有提到(质感出色、虚化自然、视角适合拍特写人像等)。


而在 PART II 里我想聊的,是随着焦距的变长,我在 iPhone 13 Pro Max 上看到的以往 2× 或 2.5× 摄像头没有出现过的一些问题,甚至可以说是 Bug 。这些问题折射出的不仅仅是 3× 摄像头本身的不足,更有我认为困扰 iPhone 摄像头搭配的一些问题。


切换时滞


这是我认为最严重的,也是最常出现的问题。


当我用 iPhone 13 Pro Max 拍照时,如果从 1× 切到 3× ,无论取景画面也好,实际拍摄画面也好,都会有短暂的时间是使用 1× 镜头裁切得到的。

从 1× 切到 3× 后

画面会不那么清晰

也就是说,此时虽然视角变到了 3×,但无论是取景画面还是实拍画面,都很是模糊。你必须稍等一下,才能看到取景画面变清晰,而只有在这之后拍到的照片才是真正 3× 摄像头拍到的。

“切换时滞”时拍摄到的画面

实际由 1× 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裁切得到

注意山与天交界处出现的“伪像”
时滞过去后拍摄的画面

实际由 3× 摄像头拍摄得到

细节明显提升

对一般用户来说,多等的这 1 秒(没有精确测量过)没什么,但对摄影师来说,这很糟糕。因为很多画面是需要广角切到长焦进行抓拍的,或是需要使用 3× 拍摄的更精细的画面,而不是 1× 裁出来一个模模糊糊的。


无法切换


另一个 3× 镜头的问题,是在介于弱光和非弱光时(比如黄昏拍月亮),手机无法自动切换至 3×。


其实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手机可能会判断此时光线太暗,长焦的效果还不如用主摄去裁切。

看似不错,实际画质不佳的 1× 裁切 3× 画面

但问题在于,手机本身的判断并不总那么准确,比如上面月亮那个场景,还是下面日落时的场景。很明显虽然确实都不是光线充足的大白天,但 3× 画质显然是要大大优于 1× 裁切。

与右侧 3× 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相比

左侧裁切得到的画质着实糟心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开启第三方 App 去强制将摄像头切到 3× 来拍摄,以获得当时情况下的最佳画质。


对了,我还碰到过切 3× 时黑屏的 Bug,只有一两次,但也是很让人烦躁了,因为要关闭相机 App 很久再打开才能恢复。

运动拍摄的画质下降

如同前几年安卓手机上潜望式长焦兴起时,我讨论过的那样,随着焦距延长,要想获得更好的画质,手机需要加载“超分算法”,即用更多帧的照片去采集数据合成高画质照片。


目前来看,“超分算法” 的好处是对画质的极大提升,但坏处也很明显 —— 如果我坐在高铁上拍摄窗外的景色,由于画面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手机拍摄的多帧素材无法完美融合,那么最终得到的照片画质就会下降很多。

高铁上使用 3× 摄像头拍摄的画面

涂抹感强烈,细节不佳。

我有所疏漏的是没有测试 3× 下的连拍照片(我很少按住不松手),但根据经验效果应该也不会太好。


此外,运动的不仅仅是被拍摄的对象,拍摄者本身也会有抖动。某些情况下,手持拍摄 3× 画面会出现抖动问题,而 1× 则不会。这不仅仅是焦距造成的,也有防抖机构的问题。

1× 摄像头的传感器位移防抖

iPhone 13 Pro Max 上的 1× 摄像头采用的是更高效的传感器位移防抖,而 3× 上是镜片移动的光学防抖,其防抖效果不如传感器位移,由于焦距增长,其抖动风险自然会明显高于 1× 广角。


此消彼长之下,就是 77mm 拍摄到的画面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比以往 50mm 和65mm 时要多得多。


长焦迷局:

到底什么焦距好?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拍摄题材,不同的拍摄习惯都会带来不同的答案。我按自己的理解,把拍摄题材和焦距的对应关系列了一下,你会发现很复杂,几乎没有参考意义:


风景/人像/极限运动:14mm、18mm、21mm、24mm

风景/人文:28mm、35mm、50mm

人像/风景:50mm、85mm、135mm

风景/运动/生态/人像/微距:135mm、200mm

运动/生态:200mm及以上


假如换一个提问方式,或许会更容易得到答案:“你希望手机上有哪几支镜头?”

当有朋友这样问我时,我的回答是:


14mm左右的超广;

26mm左右的广角;

50mm的中焦;

135mm左右的长焦。


其中反而没有 77mm 或 85mm,原因很简单,可以从 50mm 稍加裁切得到。就像如果你喜欢 35mm 视角,可以从 26mm 的主摄稍加裁切得到。


聊到这里,希望不要让你觉得我是在说 iPhone 13 Pro Max 上的 3× 没啥用。恰恰相反,有这支摄像头绝对是好的(事实上我用 3× 拍的照片非常多)。但是我希望有个前提,就是先有一支等效 50mm 的标准镜头,然后再有其他焦段的。


或许你会说,那不就成了 4 摄的 iPhone 了?手机背面该怎么排列啊?

此前 9to5mac 上的四摄 iPhone 模拟图

没错,这也正是 PART II 标题所写的,关于 77mm 的出现,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其本身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更有手机厂商该如何选择的迷局。


我可以提出自己的选择建议,但厂商如何去抉择,我无法左右。


////

PART III

电影模式 - 超强,但……


其实在 iPhone 13 这一代,最让我惊叹的功能还是电影模式。这主要体现在……看下下面的视频就知道了:


这还只是生活中的随手拍,已经让普通的到此一游有了相机那样的浅景深效果,并且焦点可以随意调度切换(还能后期编辑时切换)。


此外,正如我在 9 月的评测预告文章里提到的,苹果这次的电影模式还支持 HDR 和杜比视界,突显出 A15仿生 芯片的强大。强大的算力和算法保证,也是目前苹果手机在拍照体验的很多方面优于安卓手机的原因之一。

但是吧……尽管如此,这个模式我还是很少用到。一方面因为我没有时间去策划一次专业的视频拍摄项目,另一方面,生活中多数场景其实并不需要浅景深。


当然,我也设想过如果是对 Vlogger 来说这一模式应该不错,但……目前据我所知视频行业在器材上的内卷程度已经极为惊人,留给手机的空间似乎并不大。


所以关于电影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超强的功能,但还需长期的用户积累才能发挥其作用,让更多人把他用起来,而不只是新鲜新鲜就忘了。


////

PART IV

何为智能 - 便利与代价


其实在 PART II 部分,我就在说长焦摄像头时提到了 “有时手机不知道切到长焦是更好的选择” 。这就涉及到这部分我想讨论的一个话题:什么是手机摄影的智能化?


初代 iPhone 发布之后,人们将智能手机的名号授予这个新兴品类,以便和过去的手机区别开来。

初代 iPhone 的大屏幕+触控交互体验

代表着手机智能化的开端

而在摄影方面的智能化,我个人感觉要从手机拍照功能的实时运算和虚化模拟开始算起,也就是从 iPhone 11 开始(安卓手机从夜景模式普及开始,但具体的时间点我无法确定)。


因为那一代 iPhone 上的实时运算能力真正解决了 HDR 需要手动开启或关闭的问题,手机照片的宽容度获得了极大提升,并且从预览画面就能看到。从那时起,我只需要想想画面内容然后按快门,而不需要考虑太多东西了。

当年写的 iPhone 11 Pro Max 文章截图

这就像微单相机中实时眼部对焦功能的出现,可以让摄影师更专注于画面内容,而无需为选哪个焦点而分心。


回到手机摄影,这种智能化显然还不是那么到位,或者说并不总是很“智能”。


以 iPhone 13 Pro Max 为例,这代 iPhone 上的微距模式就时不时出现该切换的时候不切换,不该切换的时候瞎切换的问题。看似可玩性更高,实际使用时却会带来一些烦恼。

1× 拍摄的画面

景深和质感刚刚好
自动切到超广角摄像头,

微距模式拍的画面,景深过大立体感弱了很多。

这一问题在过去的安卓手机上也出现过,后来随着系统优化,厂商加入了切换开关而宣告暂时解决。


手机摄影的特点在于手机可以替用户搞定很多事情,但是,当“替用户搞定”变成“替用户搞砸”的时候,就要反思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了。

某款安卓手机的拍照界面

注意顶端可以调出自动切换微距模式的开关

因此在我看来,iPhone 13 Pro Max 上的电影模式是很智能的进化,因为即使手机识别错了主体,用户也可以在后期编辑时人为修改主体和虚化程度。它与 HDR 功能一样,都是替用户搞定了拍摄需求。


而微距模式则不够智能,因为它既缺少明智的机器判断,又无法通过后期编辑进行补救,很多时候就变成了“搞砸”。


比起容易看到的画质提升和功能增加,这种智能化的体验显然做得还不够。换句话说,手机已经智能化许久,但手机摄影的智能化,路还很长。


////

NOT THE END

进行时的 iPhone 13 Pro Max 作品集


看到这里,关于 iPhone 13 Pro Max 本身的讨论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作为一篇很晚才发布的“评测”,我并不想说太多,因为很多都有人重复和总结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更想与你分享的是我用这台手机拍摄的满意作品。


毕竟,前面说的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只是对一台设备而言。而摄影不只是设备,更有人的因素在里面。

文章结尾,我想起之前有个朋友问我的问题:


“你为什么用 iPhone 拍照?”


我想,现在我的回答是:


“ iPhone 并不完美,

但对我来说,这些不完美通常都不是阻碍。

相反,iPhone 在快门时滞、多摄画质稳定性、

HDR 效果、视频等方面的优势,

是它依然留着我兜里的理由。”





“喜忧并存” - 5000张照片后的iPhone 13 Pro Max使用感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