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防空用防毒面具拾遗
几年前完全翻译编辑旧日本陆军防毒面具的介绍后,海军和民用防毒面具的文章也相继展开,但因种种原因搁置。现将已找到的资料整理成此文,感谢ak_762(dwblFT)提供的实物图片。



一、防毒面具与防空
从一战后到二战结束,日本发展出了花样繁多的民用防毒面具,主要用于工业、消防和应对空袭。研发机构既有“陆军研究所”这样的军事单位,也有藤仓、昭和等株式会社。
如今大规模配发的民用防毒面具以消防为名义,而空袭不仅带来烈焰,还可能释放军用毒剂。防空成为二战时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事务。1937年8月,距离日本本土遭轰炸还有几年时间,淞沪会战致死上海租界中的约1500个日本侨民。当月的《写真周报》便成为可能是日本最早呼吁公众关注防空的杂志。

1938年,一份详细介绍防化学空袭知识的宣传画。

1939年7月,日本的民防组织“警防団”(Keibou Dan)成立。就像德国的Luftschutz,该组织此前是一个消防队,当时开始承担更多任务,如监视空域、发布警报、切断供电、管制交通、救援、应对毒气袭击和为被炸平民提供庇护所等。10月,日本全国开始实行消费品价格管制,以缓解自身长期战争和9月欧洲战争爆发造成的物资短缺和物价速涨,当时民用防毒面具无价格上限。

当时最先进的军用防毒面具也不能抵御所有毒气,否则滤毒罐会过于笨重。还需考虑价格的民用防毒面具限制更大,战场上可能遭遇的氰化物和一氧化碳从未被考虑在民用面具的设计中。每种民用面具都被设定了确切范围的可防御毒气、不完全防御毒气和无法防御毒气。昭和化学公司在1940年的产品目录中提供了多达9种型号的防毒面具。
1940年8月起的“不列颠之战”更使各国认识到民防空袭的重要性,但日本当时仍未确定空袭中可能遭遇的毒气和民用防毒面具的标准。早在1939年5月,英国政府批准了西格曼(Siebe Gorman)的两种防毒面具并严格禁止此类物资出境。它们分别是用于民防和相关用途的British Civilian Duty Respirator和用于一般公共用途的the Respirator, Anti-Gas, Civilian Duty。1940年初,日本雇佣一家不知名的英国公司作为中介,走私出两种面具各一个。陆军研究随即做了广泛的研究,单罐直连面具、粘黏的不可拆卸大视窗等,深深影响了日本民用防空防毒面具。



1941年,日美开战日益临近。9月3日的《写真周报》介绍了如何应对空袭,封面出现了防毒面具生产线。英国和德国免费为民众发放面具,苏联在30年代末起强制公民购买约16卢布的面具,但和200卢布一双的鞋比简直是免费的。然而日本没有免费发放也没有强制购买。战争末期,日本提出“一億総玉砕”,或许已不再关心民用防毒面具。


1941年8月6日,日本发布了“商工省告示第六百八十三载”,给出当时民用防化器材的名录与最高价格限制(红色框),并于1942年2月10日补充了滤毒罐价格(蓝色框),于1942年3月23日新加入两种防毒面具(橙色框)。

受德国在伦敦使用燃烧弹的启发,美国于1942年完成了M69炸弹。从此美国不再专门攻击兵工厂,而是无差别烧毁整个木质建筑城市和工厂。燃烧弹轰炸成为1944年夏天轰炸的常态,并将东京等城市夷为平地。


二、常见型号
二战时日本的防空用防毒面具主要分为两个系列。
一六年式/一七年式,即英国民防面具的仿制品,“一七年式”相较于“一六年式”改进了罩体材料。
“团用”是特别考虑了警防团需要的陆军风格面具,“一号”有导气管而“二号”无导气管,滤毒罐相应缩小。
两个系列均用“甲”表示无通话器,用“乙”表示有通话器。




一七年式防空用防毒面(甲)细节



防空用防毒面团用二号甲型。没有导气管,故称“直结式”。


三、防毒面具与女性
搜集到的日本宣传材料人物多为年轻日本女性。除了男性被征召到前线,日本的妇女组织也是一大因素。在爱国妇人会、大日本联合妇人会、国防妇人会以及大日本妇人会等四个军国主义组织下,日本女性自愿或不自愿地进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