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丨《断舍离》

2023-07-06 10:31 作者:九吉吉祥  | 我要投稿

【九吉读书笔记】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

断行、舍行、离行。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几,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11。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在断舍离里,收拾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首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我们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问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是不是只要进行断舍离,随时更替循环身边的必需品,不乱买、乱堆东西,就没必要再收拾房间了呢?毕竟一提起收拾两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的劳动,要是可以的话,能不做就不做。但事实是,一旦形成了断舍离的观念,就不会把“收拾”和“麻烦”、“讨厌”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了。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不变,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只要体验过这种舒服的感觉,收拾也就没那么不情愿了。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会说,自从断舍离以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讨厌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

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一一“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这就是正视迷茫的开始。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舍离。这样,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断舍离还有更高的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说,下一步要开始做精挑细选的工作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大师级的水平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我个人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点,这以后就轻松得多了。

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种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食物原本也都是生命,即使是一块饼干,也必须靠小麦和黄油等植物及动物的活性才能做出来。我觉得,一味以“这种食物不好”来看问题实在很不合理,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才出现问题。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首先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物质泛滥的程度简直已经到了亚马孙河洪水泛滥时的程度

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种类型,有些人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不过,通过这种分类,至少可以让人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哪种类型,能多少客观一些地看待自己。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扔不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在扔不扔东西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实想法。

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那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就算不穿了,但还是不想扔。

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书名】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出版
【原作名】新・片づけ術「断捨離」

♥️谢谢你♥️我爱你♥️感恩你♥️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丨《断舍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