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有多厌恶薛宝钗?三次公开嘲讽打脸,说得太难听

大家好,今天说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薛宝钗的嫌弃。书中的“金玉良缘”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谎言,因为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哪里有什么良缘,只有孽缘。
薛宝钗对贾宝玉可能是有少女对异性的几分喜爱,但更多的是对宝玉没出息的嫌弃,但她却不得不争取要嫁给他。贾宝玉虽然对这个丰美的大姐姐有过好感,但他心里爱的只有灵魂知己林黛玉。后来因为宝钗做的很多事,说了很多话。渐渐让宝玉更加认清了她的真面目,疏远了她。
在书中贾宝玉真的是越来越厌恶宝钗,甚至先后三次嘲讽她“国贼禄鬼”、“无情”、“不羞臊!”更狠的是作者借宝玉之口评价宝钗是“山中高士”。
一、宝钗拼命拉着宝玉内卷,宝玉骂她是“国贼禄鬼”
第三十六回中写贾宝玉挨揍之后,贾母为了保护他就让他休养几个月,不许外出交际。贾宝玉很开心,但是薛宝钗就来经常劝他读书和仕途经济的话,宝玉的反应非常激烈,直接骂宝钗:“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然后宝玉就气得把“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总有读者认为薛宝钗劝宝玉读正经书,经营仕途经济是好事。这就是个很大的误会!
薛宝钗作为一个古代破落商贾之女想要拼命内卷,巴望着拼劲全力往上爬,找个权贵官宦丈夫,自己混上个诰命夫人当当。也借着丈夫的家族势力,庇护她那个惹祸的哥哥。
可是她忽略了她所追求的一切,人家贾宝玉生下来就不缺呀,她和贾宝玉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所以也就没有同一个梦想。
贾赦说得好:“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
人家贾宝玉的祖宗宁荣二公混得好,打的基业足够子孙后代挥霍一百年,不像薛宝钗家里官一代之后就开始经商赚钱了。
宝钗这边拼命想重回士族行列,脱离商贾阶层的身份。但是宝玉根本体会不到薛宝钗这种痛苦和焦虑,因为宝玉就算不读圣贤书,不去考科举,等他长大了,也可以随便当上官儿。
他堂哥贾琏捐了个五品同知;他侄子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就连他家的奴才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都捐了五品知州,选了实职要上任。
古代普通贫寒人家的子弟就算读书很非常努力,从秀才一路考上举人,中贡士,然后中进士,再入翰林,然后选官出仕,一开始是当什么官呢?没错!一般就令,升了知府。
结果呢?贾雨村因为当时没有后台,随便就丢了官。后来抱上贾府的大腿之后复职轻松就是富庶之地金陵应天府知府,官居四品。没几年被王子腾举荐升任了大司马(相当于是兵部尚书),直接干到了军机处。
同样书中正儿八经科举做官的六品的通判傅试,拼命巴结贾府,甚至想把妹妹傅秋芳都当成礼物送进来,可惜都有些巴结不上。
贾宝玉眼中的禄蠹就是这些人,他厌恶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来”,是因为他经常要做这些事。
别看宝玉不做官,他荣国府贵公子的身份已经足够他混迹官宦权贵圈子了。他平时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外面社交,他交往的大多是北静王、冯紫英这种王孙公子,他日常接触的社交圈子和薛宝钗的眼界认知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宝玉是个内心纯净,向往天真清雅的文艺青年,他非常厌恶应酬这些虚伪俗套的事情。可是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他生为贾府子孙,将来不管考不考科举,也避免不了要做官,避免不了要去做这些应酬。
所以他对探春说:“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
宝玉当前的状态就是有点巨婴心态,能躲则躲,有父亲哥哥们顶着,他能偷闲一刻就赚一刻。可是薛宝钗却拼命劝他去读圣贤书,学习仕途经济,去官场搏击,立身扬名,贾宝玉不烦死她才怪呢!
毕竟就算贾政、贾母这些长辈当权者也没有迫切要求宝玉必须科举获取功名,而是支持他吟诗作赋,带着他出去进行各种社交活动,结交人脉。因为对于宝玉这种古代贵公子来说,读圣贤书和考科举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社交能力和人脉反而更重要,只要贾府不倒,宝玉凭他的诗词歌赋的水平做个风雅名士,一样可以给贾府的门楣增添书香名望。
就算荣国府很希望家族能转型清流科举世家,也不急在一时,也不一定非要是贾宝玉去做这件事。
一是因为荣国府的爵位还有两代,没必要让太多子孙去和寒门子弟抢科举入世的名额;二是贾府的爷们已经有好多人精于读书科举,获得了功名,贾敬这种进士或者其他举人以及贾珠这样的秀才也不少,可惜没有一个得到朝廷重用,这种现象释放的信号贾母和贾政能看懂,薛宝钗看不懂;三是宝玉不行,还有贾环、贾兰和贾琮、贾菌等等。
贾宝玉对贾母和贾政的态度是有数的,贾母从小就对他要求不严格,贾政也是,因为前有大哥贾珠,贾宝玉本来就不是作为家族科举的重点培养对象教导的。
后来贾珠虽然死了,但贾兰爱学习,贾环的八股文也得到贾政肯定。那么从贾宝玉的角度看,他已经大有希望可以挣脱这个枷锁,薛宝钗又在这里充道学,把宝玉往火上架,难怪贾宝玉要发疯。
其实,宝玉真正厌恶的也不是读四书这些正经圣贤书,书中多个细节表明他其实知道尊重孔子,所以他留下了《四书》。他厌恶的是把读书当作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手段,很不幸,薛宝钗就是这种人,也希望宝玉去做这种人。
古代这种读书人,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是被嫌弃的庸俗的人,被称之为“禄蠹”。
二、宝钗自比松树端庄稳重,宝玉嘲笑“不怕羞臊的才拿(松柏)混比呢”!
宝玉对薛宝钗的感情其实是一直在发生改变的,一开始宝钗刚来的时候很热乎。他对薛宝钗很感兴趣,因为贾宝玉沉迷宝钗丰美的姿色,连做梦和兼美成亲做夫妻,都是觉得兼美有宝钗的鲜艳妩媚。
后来偷偷背着贾政和贾母,也要往梨香院跑,和宝钗互看金锁宝玉,又喝酒又吃饭,说说笑笑可亲密了,更别提他过年的时候他几次主动跑去宝钗那里和她们赶围棋赌钱等等,又看宝钗的雪白酥臂戴着红麝串看成了“呆雁”。
但是,用袭人的话说就是宝玉渐渐跟宝钗生分疏远了,事实也是宝玉变得不爱主动搭理宝钗了。
这当然少不了宝钗经常劝学的功劳,但也还有别的事,让宝玉渐渐看清了宝钗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
一是宝钗给宝玉绣肚兜,宝玉听了都吃惊,觉得自己亵渎了宝钗。但宝玉也不傻,事后一回味,肯定是想明白了,这正是宝钗上赶着来找的亵渎吧!薛宝钗一天天的对他这么热情想干啥呢?漂亮的男孩子还真是要保护好自己呢!
二是黛玉跟宝玉说宝钗劝她看禁书的事情,等于告诉了宝玉宝钗也看这种书。贾宝玉虽然嘴上没说啥,但一想就懂,原来平时端庄的宝姐姐也偷看这种书,她凭啥有脸说我们呢?
三是宝钗经常违心的奉承贾母、王夫人和元春。宝钗踩王熙凤夸贾母,送衣服给王夫人拿给金钏当寿衣,假装元春的灯谜难猜这几件事,宝玉偏偏都在眼前。宝钗的身影难免就和他平时讨厌的“禄蠹”重合起来,真是又虚伪又谄媚。
因为看透了宝钗的表里不一,宝玉对宝钗再继续装高洁端庄就不买帐了。当第五十回大家做灯谜,宝钗再次强调“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并且做了这样一首灯谜。
宝钗也有一个,念道: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很明显宝钗的灯谜是指松塔,和她当年做的《咏白海棠》有一拼,都是托物言志,自写身份的,宝姑娘真是稳重高雅,直接就来自比松树了。
结果宝钗这个灯谜没有一个人感兴趣,宝玉接着凑上来,大家都没有猜宝钗的。后面宝琴做出了十首怀古诗,宝钗还刻意表示末尾关于西厢、牡丹亭的两首自己不知道,也不大懂。
林黛玉先忍不了,表示:“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探春立刻表示支持黛玉,连寡妇大嫂李纨都表示:“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薛宝钗好生尴尬,这么装难道不累吗?宝玉当时就在看笑话,当时见大家都一致打击宝钗,也没好意思继续攻击宝钗,但是后一回中,他跟麝月谈讲晴雯生病用药时这样说:“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
可见贾宝玉其实是很尊重孔子的!谁是自比松柏,不怕羞臊呢?是拿松塔自写身份的宝姐姐。
明明也是对宝玉热情得很,读的禁书也比宝玉更多,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儿在众姊妹面前装正经道学先生,她怎么好意思呢?
三、宝钗悄悄搬出大观园,宝玉目瞪口呆:“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古代人对“情”之一字的重视,其实是很多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庄子》有云:“人而无情乎,何以为人?”《汉书》曰:“齐人多诈而无情”,《陶庵梦忆》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若无情,何以为人?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都一直是几千来中国文学作品和各种故事里永恒赞颂的美好主题。
因为有情,才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因为有情才有“管鲍之交 ”、“刎颈之交”,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因为有情,才有孟姜女哭倒长城,才有梁祝化蝶,才有牛郎织女等凄美传说,才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哪怕不是朋友和爱人,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多情的诗人白居易也能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最多情的公子,宝玉的情感特别充沛细腻,对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情,他怜惜每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喜欢一切花花草草,燕子蝴蝶。像他前世神瑛侍者一样,他看见缺水的绛珠仙草都要怜惜地去灌溉浇水。
但是作者给薛宝钗的官评却是“无情”,又让王熙凤评价她:“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又设定她是破落商贾之女,金陵恶霸家的千金,为人虚伪双标,在贾府汲汲营营不择手段的追求金玉良缘,想要攀附权贵上青云。
薛宝钗不仅是无情,她还追求利益至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讲仁义道德,放弃节操底线。
有些读者可能就是欣赏薛宝钗不讲感情只讲利益,却不知道作者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种种设定表达了多么深的嫌恶。甚至比三国里骂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奸雄”,“实为汉贼”更难听。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就说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不过就是人有道德观念、羞耻之心,懂得用礼法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看看古代那些骂人无情无义的名言警句大约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无情的薛宝钗平时用“冷香丸”压制住自己身体内的“热毒”,把自己包装的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社交活动永动机,力图扮演一个端庄优雅,八面玲珑的淑女,想要争取获得所有人的好评,铺就她的青云路。
但是一旦当她看到可以利用的机会,可以争取的利益,就如如蚊嗜血如蝇逐臭,她为了达到目的时,可以亲手撕下自己矜持的假面,违背她平时信奉的规矩、礼仪,主动热情大胆地向宝玉发起各种攻势,比如大家熟知的原著中那些解排扣、露酥臂、绣肚兜等名场面;
她也可以放弃道德和脸面,不择手段的去损人利己,比如滴翠亭偷听嫁祸林黛玉、管家时争夺探春的改革成果,拿来给婆子们做人情,顺便还给茗烟的娘捞了个肥差。
遇上与她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她就装聋作哑,不关己事不张口,比如贾琏挨揍她装不知道,比如迎春被欺负她明明在场也一言不发。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时,宝钗抽到的花签是牡丹,签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
颠来倒去念就是“任是动人也无情”,在宝玉眼里宝钗依然是美艳的,妩媚的一个丰美的女子,可是她没有感情,她心里充满了冰冷的利益算计,徒有丰美的皮囊,灵魂既无趣也不可爱。
宝钗在抄检大观园之后,为了避嫌火速搬出了大观园,只告诉了李纨和探春。可李纨和探春也没有一个人去帮她跟众姊妹说,甚至也没人跟王夫人打招呼。
丫鬟司棋被撵出大观园,还记得想要去别一别姊妹们呢,薛宝钗整天和大家说亲道热,可见到了关键时刻还不如一个丫鬟司棋待人有心有情,
宝钗搬出大观园后一段时间后,宝玉追着黛玉去蘅芜苑,“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的,不觉吃一大惊”。
宝玉因此更加伤感,因为他发现薛宝钗比他想象得更加无情,他在内心发出感慨:“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可见多情的宝玉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平时玩得这么好的姊妹,搬走了都不告诉大家一声呢。
可在宝钗看来,这实在没什么好告别的!她在大观园住着这些年,就是为了和宝玉培养感情,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和宝玉毫无进展。
好不容易王夫人给了她管家的机会大展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力不足闹得家反宅乱,贾母亲自出手治赌,抓的正是薛宝钗负责的工作范围,这么强烈的打脸难道还不够她难堪吗?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之前也不告诉宝钗,其实等于已经放弃宝钗了,因为宝钗不中用,她没有完成王夫人交代的任务,没能掩盖住贾府的乱象,反而让婆子们吃酒聚赌更加厉害,以至于闹到了贾母眼前,王夫人非常没面子,她很生薛宝钗的气。
当然了,这其中的弯弯绕,薛宝钗明白,宝玉却不明白。
宝玉心里想的是姊妹情份,宝钗想的却是自己青云梦碎,利益崩盘,青春耽误啊,一场豪赌眼看全盘结束!都快恨得咬牙切齿了,哪里还有闲心跟大家讲究什么姊妹情谊话别情?这些姊妹情在宝钗眼里一文不值,因为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用处了。
说到底,贾宝玉和薛宝钗就不是一路人,宝钗满心功利不甘认命努力的内卷,宝玉是个富贵闲人选择躺平爱咋咋地。哪怕薛宝钗主动到坐在贾宝玉午睡的床边上,给他绣贴身的鸳鸯肚兜,宝玉都要在睡梦中反抗金玉良缘,维护木石前盟。
两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情,完全迥异的三观和社交阶层,就像夏虫不可语冰,就算薛家借着和尚道士,罗汉真人造势“金玉良缘”,也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拿着薛宝钗的青春赌明天。
其实,不管贾府败落与否,薛宝钗都输定了。就算后来黛玉早逝,贾府成了破落户,贾宝玉只能娶了薛宝钗凑合过日子,宝钗应该也不会放弃规谏宝玉去经营仕途经济,出去赚钱养家做个有出息的顶门立户的男人。
所以宝玉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一个整天把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挂在嘴上的“山中高士”,这也是作者给宝钗最大的讽刺和薛宝钗一生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