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为何妖魔化中国让美国毫无收益?
民智编译
导语: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不断呈现出势如破竹的进展,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对华态度却似乎保持着“原地踏步”,不仅继续妖魔化中国,而且还将中国与俄罗斯进行捆绑,对两国不断采取指责与制裁。本文作者认为,作为一种懒惰而不成熟的外交手段,美国这种妖魔化中国的做法不但令美国毫无收益,无助于阻止中国继续发展的趋势,而且反而会给美国自身带去消极影响。因此,美国迫切需要重塑对华认知并进行外交转向。这包括承认中国的主要大国身份、主动拓展良性有效的双边关系或至少认知到合作双赢的可能。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即美国必须意识到,固执地妖魔化自己的“对手”并不会有助于迫使它们屈服于美国的意愿,反而很可能适得其反。
本文摘编自《日经亚洲》(Nikkei Asia)评论文章,原标题为《妖魔化中国让美国无处可去》(Demonizing China gets the U.S. nowhere),作者为华盛顿智库国防优先事项高级研究员、前美国陆军中校、《2020年美国第十一小时》一书作者丹尼尔·L·戴维斯(Daniel L. Davis)。文章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与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的外交攻势似乎在经历一场重大的转型:它越来越主动向欧洲、南美和中东国家发出橄榄枝,同时努力修补与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隔阂。面对这一现状,美国政府的对华敌意未曾消退,它继续妖魔化着中国。如今,俄罗斯总统受到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的追捕,而在美国眼中,中国与俄罗斯几乎是平起平坐的。

虽然这种做法深受美国媒体欢迎,也迎合了许多美国民众的态度,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种糟糕的行为,因为它损害了美国的本土利益。在美国人眼中,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采取不公平自由的贸易行为、并且在人道主义和台海问题上“有失公允”。
假设这些不当行为都是真的,那么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在为美国带来有利收益的同时,减轻中国负面行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令人遗憾的是,那些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和主要意见领袖并没有直面这个问题,而是条件反射地对中俄进行妖魔化。他们显然认为,这种公开羞辱两个“敌对国家”的做法有助于迫使它们屈服于美国的意愿。

然而,坦率地说,这种处理外交政策的方法不仅懒惰而不成熟,而且对美国毫无收益。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实施过数十项制裁,以期改变其行为,但这些尝试不但几乎没怎么奏效,反倒对美国自身产生严重的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总统拜登警告道,如果乌克兰遭到袭击,美国将会对俄罗斯和普京总统实施 “前所未有”的制裁。然而事到如今,这些威胁不但没有阻止普京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也未对俄罗斯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自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至少又实施了10轮制裁,但没有一轮使克里姆林宫改变决策。

同样地,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行径也徒劳无功。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向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对各种商品征收关税,试图迫使中国采取对美有利的政策。拜登上任后也同样积极地对中国的部分企业和公职人员实施制裁。然而,这些试图诋毁中国并强势以攻的做法不仅无助于改变中国的局势,而且正如前文所说,中国的外交势头反倒更具成就与进展。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局面或许是更糟糕的。

这就要求美国必须重塑其对华认知。对此,美国首先应该做的是承认中国已不再是1990年代的那个贫穷国家,如今它已经是一个主要军事和经济大国。因此,美国现在不能用与伊拉克、叙利亚或利比亚接触的规则去与中国(和俄罗斯)接触。
其次,美国必须认识到,尝试与中国建立良性有效的关系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去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在中国有着一个庞大且不断继续扩充的市场。因此,美国应该尽其所能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扩大准入。
最后,美国至少应该认识到双赢的可能性。的确,与一个强大且不断发展的中国打交道或许将是困难的,但不一定非得是对抗性的。在许多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美国可以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使双方都获益。

无论如何,对美国来说,其与中国维持敌对关系的代价是高昂且不必要的。美国妖魔化中国的做法已经失败。现在是时候认识到中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软弱,美国需要以坚定而诚实的方式对待它。对美国来说,这一做法带来的好处可能是巨大的,而失败的代价可能比所能承受得要高昂很多。通过尝试减少发表贬损性言论和强硬施压,华盛顿或许将能更好地促进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
编译:王语嫣
编务:万佳怡
责编:王加特
图片来源:网 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