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幻作品,到底怎么才配被称为“硬科幻”?
前阵子和表弟一起看科幻电影《月球陨落》,表弟看到一半问我:哥,说这部电影算是硬科幻吗?
我愣了愣,不太确定地说:应该勉强算吧,你看这设定虽然看起来有些扯,但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科学背景的,如果严谨一些来说的话,算是科幻灾难片。

在影片结束后,我专门去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近些年来,“硬科幻”一度成为了我国众多科幻迷口中的热点词语。除了“硬科幻”之外,还有“软科幻”以及“伪科幻”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一部作品,到底属于哪种科幻呢?

一般来说,“硬科幻”区别于“软科幻”和“伪科幻”的点,在于硬科幻是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据的,因此相较于其他两者,硬科幻是很难写好,非常难获取读者的。
而软科幻相较之下就轻松些,相对于硬科幻,它的情节和题材更倾向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或社会学等等,主要借用科学幻想的形式来表现小说的情节发展。

“伪科幻”的定义就没那么严谨了,有些科幻迷认为,角色拥有各种超能力但没有对应的科学依据,或是作者创造了一种物质赋予各种奇怪的特性,但毫无科学依据,这种就算是伪科幻。
但笔者认为,“伪科幻”一般来说是掺杂评价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不少读者和观众把那些习惯上称为“软科幻”的作品当成“伪科幻”,区别在于“软科幻”印象更好,更好看一些。

我们都知道,刘慈欣老师笔下的《三体》已成为中国科幻界的第一IP,在国际科幻界的影响力方面国内无人能匹敌。那么问题来了,三体算硬科幻吗?
笔者认为,三体算是硬科幻——大刘以现有科学为基础,严谨地预测未来的发展道路,来描写了可能实现的新技术给未来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硬核。

在小说中,像死线、光墓、黑域、慢雾这种设定虽然在现代物理学未能被证实,但也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在此方面《三体》已经赢过那些有着惊人脑洞的奇幻、玄幻作品太多了,这也正是硬科幻的魅力所在。
如果这都满足不了你,还觉得不够硬核,那笔者只能建议你暂时告别科幻作品一段时间,去看下科研论文,那个比石头还硬,嘿嘿。

当然,虽然不少科幻迷们对于“硬科幻”都比较推崇,但笔者认为,“硬”和“软”只是分类不同而已,并不是评价一部科幻作品精彩与否的决定性条件。
像《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头号玩家》、还有漫威、DC的一系列影片,虽然不是硬核科幻,但就是好看,好看就是好电影,这一点是没什么好说的。

当然,硬科幻也存在一些知名佳作,例如《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还有2019年火爆全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都算是较为硬核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相较于“娱乐性”,要更加重视“科学性”,选择以一个理性且冷静的基调,为我们讲述了精彩的故事。

除了电影作品之外,近几年一些硬核向的科幻类游戏的进步速度不可谓不迅速,像是最近比较火的一款原创宇宙下的无尽策略手游《无尽的拉格朗日》,就得到了不少科幻迷玩家的认可。

这款游戏之所以受欢迎,其中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拥有精彩且严谨的设定——喜欢看科幻小说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科幻作品的世界观设定是尤为重要的,这会决定体验者是否能够身临其境地代入作品之中,而《无尽的拉格朗日》在这方面可谓是相当出彩。

游戏采用了冷色调的硬核科幻系画风,再搭配上精美的3D场景设计,我们仿佛是在亲身操控着无数战舰征战宇宙,玩起来非常过瘾。
在游戏中进行故事性十足的科幻旅途,探索解密无数的人文、遗迹、思想等,还能与同盟的战友共同对敌,一起征服银河系——对于一个科幻迷玩家而言,恐怕没有比这更有趣的体验了吧?

此外,在设定的“硬核”程度方面,《无尽的拉格朗日》也没有让笔者失望——游戏中的“可控核聚变”、“曲率引擎”等技术,都是存在现实理论依据的,甚至还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而游戏中令人类实现“星系旅行”的星门,也是脱胎自科学中的“虫洞”,笔者作为一个科幻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于设定没有丝毫的突兀、荒谬的感觉,这也是硬核科幻作品的魅力之一。

各位又对“硬科幻”和“软科幻”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