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认识论)——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论5
五、对理性神学的批判
对上帝的证明形形色色,但是按照一种逻辑关系,康德把它分为了三种,无论是怎样的证明,最终本质上都是这三种证明。那么这三大证明,一个是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是最有学理性的;一个是宇宙论证明,也具有科学的外表;一个是目的论证明。康德分别对这三个证明逐一进行了批判。
(一)本体论证明及其批判
本体论的证明无非就是从上帝的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谁心中有类似于神这样的一个概念的话,那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最完满的概念,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那么既然这个概念要无所不包,所以这个上帝的概念肯定要包含它本身的存在,如果不包含这个概念的话,那这个概念就不完满了。而且不仅仅是包含存在的概念这么简单,这还不够完满,一定要包含存在本身才行。所以,本体论证明的意图并不是要证明上帝的概念要包含存在的概念,而是要证明上帝的概念就包含客观现实的存在。笛卡尔就将这个证明加工的更加的细致,因为“我思故我在”是绝对不可怀疑的,那么既然我要不断的怀疑自己,我所认识到的知识可能都是错的,那么“我”这个概念就绝对是不完满的,但是我却又一个最完满的“上帝”的概念,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完满的我怎么会有一个完满的上帝的概念呢,怎么将其包含在自己之内呢?那只有在我之外有一个完满的存在者将这个概念放到我的内心当中。
但是,康德对此提出了一种反驳,他认为你从逻辑上是可以这么说,但是未见得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满的概念,如果我取消了上帝这个最完满的概念,我说我没有这个概念,就没有什么好矛盾的了。因为它是可以取消的,很多原始民族就没有这个概念啊,当时人们信奉山神,河神,树神啊之类的,这些都是些不完满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满的上帝的概念,所以去除这个概念也是完全可能的。这个反驳其实在洛克当时就已经提出来了,用来反对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神学。但是康德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本体论这个词本身做了更细致的解读,使得这种反驳变得无比有力。他认为本体论这个词,在所有的语言中都有不同的意思,像“存在”、“有”、“是”、“在”都是表示本体论的意思,在古希腊是onto,英语里是being,德语里是sein。那么康德就指出来,你这个概念其实是有歧义的,我们通常讲上帝存在,好像上帝就真的存在了,好像它就包含了客观现实的存在。你如果要严格的按照逻辑去翻译的话,那你应该翻译成“是”,你应该说“上帝是”,而不是上帝存在,因为一旦我们讲了存在,就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是要加上时间地点的,任何现实的存在都可以加上时间地点,而“上帝存在”就没办法加,它存在于多少光年之外?公元前多少年?当然有基督教神甫算出来了,当然这个被哲学家们一致不屑于提起。所以当时的哲学家想从概念和逻辑上推出上帝存在,刻意回避经验的、感性的问题,那这个就有问题了。
所以康德说,在这里你既然是用的逻辑,那你就不能翻译成“上帝存在”,因为你没有办法说出上帝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那你只能说“上帝是”,但是这句话明显缺少了,上帝是什么?你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把这句话补全,又一定要涉及到经验了。本来应该是“上帝是”,这个“是”是一个系词,你准备将上帝联系到一个什么东西上面,但是你还没有联系上来,因为联系的事物一定是经验的,必须变成一个综合命题才行,你如果要说“上帝存在”,那是在偷换概念。他还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就好比一个商人为了增加他的财富,在记账本上加了两个零一样,他就以为自己真的有这个钱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并不会因为我有一百元的概念就真的有了一百元;同样的,我有一个上帝存在(是)的概念,并不意味着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在我之外,在经验中,客观,具体的存在。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证明,被康德推翻了。
(二)宇宙论证明及其批判
宇宙论证明讲的就是,每个事物都有原因,如果没有原因,它就不会发生,不会存在,那么我们无限追溯下去,我们就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没有充分的原因,它就不会存在。那么,什么叫充分的原因呢?那就是使整个宇宙得以产生的原因,它应该在我们宇宙之外,在我们经验之外,那这个原因就是上帝了。这个和本体论证明有一点不同,就是它好像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任何一个事情的存在,我们都可以往前追溯最后的原因,然后就追溯到了上帝。所以我们通常把这个证明成为后天的证明;而将本体论证明成为先天的(逻辑上、概念上)证明。
但是康德指出,这种后天的证明是虚假的。这在我们之前讲到四个二律背反的第三对的时候,也讲到了这一点,最后我们是将自由悬置起来,变成一个空洞的理念,我们不能证明它,也不能反驳它,驳斥它。那么宇宙论证明,恰好是想在因果律和充足理由律来推出上帝的存在,你要想推出它不是空的,那你就必须有一个跳跃啊,你怎么能从经验世界,跳跃到物自体上去了呢?你要实现这个跳跃,你光是靠经验是不可能的,经验就是宇宙之内的、自然界之内的一些经验的事物,你永远也跳不出这个经验的宇宙,去证明一个超验的上帝。所以你最后还得依靠本体论证明,而本体论证明之前已经驳斥过了。
(三)宇宙论证明及其批判
目的论证明也叫自然神学证明,在康德看来,它是最通俗的证明,也是最古老的的证明,它通过一种拟人化的类比,在自然界内,发现了一些合目的性。“好雨知时节”我需要下雨的时候就下雨了,这个规律是满足人需要的。我们这个地球上温度正好不冷不热,恰好有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些东西好像都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上帝像是一个伟大的工匠、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像莱布尼兹所讲,上帝是绝对的意志,一种“前定和谐”。上帝把一切都安排的天衣无缝,所有的一切都是合乎逻辑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所有的细小的关系,但是它的后果展现出来了,他们发现它们都是合目的性的,是和谐的,而且是前定的和谐,事先被规定好的和谐。由此证明有一个上帝的大智慧在安排这一切。
康德认为这个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你看到了世界上一些和谐的东西,但是你不能由此推论在世界外存在一个创造这一切的上帝,如果你要推出这个上帝,从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推出有一个上帝存在,那么你唯一只能凭借脱离感性经验的逻辑,你还得求助于本体论证明,而本体论证明已经被驳斥了。
从这三方面,康德讲这三个有关上帝的证明都驳斥了。但是他还留了一个尾巴,或者说留有一个余地来发挥。他对于自然神学或者说目的论证明手下留情了,他没有完全将他抛弃。自然神学和另外两个证明不同,它带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我们拟人化的把自然界的这些现象都类比为有目的的。这里头蕴含了我们的一种情感,一种需要。一种什么需要呢?一种道德情感的需要,一种道德的需要。所以作为最受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一种证明,这里面其实蕴涵着一种道德的和实践的证明。我们从道德的和实践的眼光,我们就必须把整个自然界看做是有目的的,这正代表着我们是有道德的人。
康德揭示了这一点,你要反思你为什么能做这样的一种类比?是因为你心中有道德,心中有目的,你是实践的人,那么你心中有目的,那你就把对象也看做是和目的的。这个目的实际上在你心中,最高的目的就是道德律。所有的目的当中,道德的目的是最高的,因为道德的目的是为自由而自由,道德目的是理性本身的一种自律的目的。在所有一切实践当中,道德的目的是最高的。所以自然神论对上帝的证明,实际上暗示了我们人是有道德目的人。由此,康德提出了他自己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就是道德的证明。
当然,这个证明与之前三个证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它没有把自己的证明看做是对于有关上帝的一种知识,前面三种都是把上帝作为一种知识,我证明了上帝存在,不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嘛?但是唯有康德自己提出来的这种道德证明,它不认为是知识。康德认为,我从道德证明有一个上帝存在,并不是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关上帝的知识,而是反过来证明了我们的一种需要。那是一种实践的证明,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证明。理论和实践在康德那里是截然不同不可混淆的。实践的证明并没有证明一个上帝,而只是证明了我们在道德上需要一个上帝(来约束自己)。伏尔泰也说过,即使没有上帝,我们也得造一个出来,为什么要造一个出来?因为人自身是有道德的,如果不造一个上帝出来,我们自身的道德是没有着落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神学的批判,从中引出了他的道德哲学。所以,理性神学的批判,我们可以看成是康德对于自己道德哲学、道德神学以及道德宗教的一个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