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的知识体系构建与真题解析用法:从形式到实质

2022-07-18 14:26 作者:知行法学  | 我要投稿

前言

二轮阶段逐渐进入深水区,随着理论法课程结束,应用法学课程铺天盖地而来,无论是难度还是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需要大家有更强的定力和理解能力。在二轮阶段中,必不可少的要经过两道难关,就是知识体系建构和真题解析。真题解析的内容,大家可在知行法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右下角查看,均为免费获取,且持续更新。

一、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体系思维好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体系思维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定位知识点,寻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其他相似的概念,清晰地把握学科逻辑外,在考试时遵循这种思考方式也会使自己的答案更加体系化,得到更高的分数。我想从“先形式体系,后实质体系”的角度,详细介绍备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实操方法。各个专业具体的知识体系在本节前面的问题及回答中已经有详细介绍,在这里简要介绍共性部分以及实操方法。

(一)形式体系

大三下学期,我在校课程还是比较多的,一周大概有六门课左右,每门课至少两小时时长,故而其实准备考研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是,5月到6月是我最富有考研激情的时间段:一来是因为刚刚进入考研,尚未感受到疲惫;二来是因为刚刚作出放弃保研的决定,该决定的刺激作用仍然巨大。基于此,我在5月到6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堪称每日无休,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线下课程就是进图书馆准备考研。在这两个月中,根据每天课程量不等,我一般学习6小时到10小时。

形式体系简单来说是课本上的章节脉络。复习开始时大家都是从教材入手,从理解教材上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入手。但如果过度沉迷于一个一个的具体知识点,可能会陷入低效的学习状态。此时可以尝试梳理课本的章节脉络,整理分析出这个科目的体系架构,找到具体知识点所在的“位置”。这样有助于初期更加清晰明确地掌握知识。

以曾宪义、赵晓耕老师主编的蓝皮《中国法律史(第六版)》中的隋唐时期法律思想与制度为例,本章的结构为:法律思想与立法背景-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法律制度(刑事法制、行政法制、民事与经济法制)-司法制度(司法机构、司法程序)。在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时,应紧紧围绕章节框架,将具体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且以法律思想为主线来理解这一朝代的所有具体的法律形式和制度。

以王利明老师主编的蓝皮《民法(第八版)》为例,第三十五章合同的保全中主要介绍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权利,其中具体内容展开的逻辑都是“概念-构成要件-行使方式-行使效力”,这种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几乎可以适用于民法中的所有权利,不论是背诵还是答题,掌握了这种思维框架会事半功倍。

以柏浪涛老师的教材为例,其目录中的:“客观要件一:行为主体-客观要件二:行为-客观要件三:结果-客观要件四:因果关系-客观违f阻却事由-主观要件-主观责任阻却事由”就是两阶层体系的思考框架。因为大多数同学都会利用法考来辅助考研的学习,但是法考中的案例分析是选择题,对分析过程的要求并不是很细致,有时候甚至中间分析错了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但是考研初试中刑法案例分析题大都是主观题,需要在考卷上展示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在备考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学习到具体知识点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该要点属于哪一个分析层次,做法考的案例分析题时也要下意识地训练自己这样来思考问题。

(二)实质体系

大三下学期,我在校课程还是比较多的,一周大概有六门课左右,每门课至少两小时时长,故而其实准备考研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是,5月到6月是我最富有考研激情的时间段:一来是因为刚刚进入考研,尚未感受到疲惫;二来是因为刚刚作出放弃保研的决定,该决定的刺激作用仍然巨大。基于此,我在5月到6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堪称每日无休,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线下课程就是进图书馆准备考研。在这两个月中,根据每天课程量不等,我一般学习6小时到10小时。

实质体系是指能够融会贯通并有意识地运用其解决问题。在基础知识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中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进行对比和思考,逐渐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连起来,完善这个科目整体的体系。可以尝试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答题思路,在后期模拟训练中尝试实际运用。

以曾宪义、赵晓耕老师主编的蓝皮《中国法律史(第六版)》为例,上面提到的隋唐一章的章节框架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朝代,理解和背诵过程中可以将笔记或思维导图调换位置,在朝代与朝代之间进行纵向的思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将法制史的所有内容一一归类、“挂在网上”,背诵和答题时只要按需调取即可。答题时也应该在遇到具体制度时联系想到指导思想,在回答指导思想时以具体知识举例说明。

(法制史的“知识网”)

以胡锦光、韩大元老师主编的《中国宪法(第四版)》为例,其章节结构为:宪法总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在编写说明部分也指明,该教材是将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内容融入相关的部分,为了突出宪法学知识的专业特点,以及避免与政治学的内容出现过多重复。因此在复习时可以遵循该种体系结构,也可以在备考中将国家基本制度的内容单独拆出,进行知识点和考点的汇总。

以王利明老师主编的蓝皮《民法(第八版)》来具体举例:(1)合同编中合同的订立一章中的要约和承诺都是典型的意思表示,可以与总则编中民事法律行为一章中的意思表示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结合起来一并掌握。(2)合同编中合同的保全一章主要介绍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可以联系狭义的担保(包括保证、担保物权和定金)来完善广义上担保的体系。(3)合同编中的内容也可以按照时间线,将其汇总整合成从产生要约承诺的合意,到合同的成立、生效,合同生效后的履行、担保、合同解除等等。

(“合同的一生”,也就是合同编总则的简要导图)

以王迁老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第六版)》为例,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各章节大致都会从权利的客体、内容、归属等角度展开,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每种知识产权都有自身的特点。结合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关键词》的目录逻辑可以得知,知识产权的体系结构可以从总论、权利的对象、权利的归属、权利的内容、权利的取得和xm程序、权利的行使、权利的救济和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进行重组。将这种九部分的结构套入每一个具体的权利中横向思考,再从将其拆分组合进行纵向思考后,就可以对知识产权法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体系化的认识。这个思路同样也可以用于分析是否qin权,用这种思路解答案例分析题可以做到全面、具体、有条理。

二、如何利用考研真题?如何研究与反思?

现在法学考研的考察内容早已不是准确的记忆和复述。背诵当然是要为考试服务,所以背诵专业课的目的也已经不是完整地复述课本原文。“考什么、怎么考”决定了“准备什么、怎么准备”,而不是教材和讲义决定了“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因此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应该认真分析真题,让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考什么”和“怎么考”,也就是考察内容和考察方式。这部分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初试的历年真题,将其按照年份和章节分别汇总成文档便于后面的分析。

(一)考什么-重点知识

大三下学期,我在校课程还是比较多的,一周大概有六门课左右,每门课至少两小时时长,故而其实准备考研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是,5月到6月是我最富有考研激情的时间段:一来是因为刚刚进入考研,尚未感受到疲惫;二来是因为刚刚作出放弃保研的决定,该决定的刺激作用仍然巨大。基于此,我在5月到6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堪称每日无休,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线下课程就是进图书馆准备考研。在这两个月中,根据每天课程量不等,我一般学习6小时到10小时。

1.对于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点,应当详细、具体地全部掌握教材知识点,还需要适当补充老师近年的重点论文;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像法律史中的隋唐、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知识产权法中的权利对象、内容等,都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重点章节,都需要详细、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1)比如法理学中的法治章节,几乎是可以贯穿整个法理学教材。这一章中涉及到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涉及到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涉及到良法和善治等知识点。作为基础知识来说它们本身已经非常重要,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要点和具体内容;同时它们也可以作为论述题的答题思路,在论证时可以用作框架来组织自己的答案素材,使答案更加条理清晰。因此法治是法理学中应当多次复习多次思考的部分。

(对“法治”章节进行的汇总整理,包括基础知识和热点补充)

(2)比如法制史中的隋唐、清朝等章节都在真题中反复出现,这种章节中的知识应该反复梳理复习。同时结合前后朝代相同制度的演变进行纵向比较,梳理出变化的脉络和原因。

(3)比如民法物权编中的担保物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章节非常重要。这部分可以大致分为一个物上多个权利和一个债上多种担保,同时也可以分为担保物权内部的关系以及担保物权和其他权利的关系。每种大概都需要掌握法律依据、处理方式、原因和注意事项等。也要在学界有争议的部分补充目标院校老师的观点和支持该观点的原因(比如混合担保中的求偿权问题),选择自己认可或者更容易理解的观点来总结记忆。

(对担保物权中的冲突与协调进行的整理)

(4)比如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案例分析题中几乎没有缺席过的重点,也会偶尔涉及到法条分析题和论述题。虽然这部分非常重要,但是在初试复习时也不需要过于纠结复杂的共犯理论,选择较为容易理解或者目标院校老师的观点掌握清楚即可。初期刑法可以通过法考的教材和习题来掌握一些学界通说,后期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刑法教材(如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进行补充。将题目的考察方式和可能的答案构成进行总结,反复复习,通过其他的初试真题或者法考题目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5)比如知识产权法中的权利内容和限制部分是经常出现的考点,在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中都会出现。这部分的知识应该多次重复,每次都尝试加深理解。比如开始时要分清楚权利和内涵和外延,区分a权利和b权利。随着理解的深入,则开始结合修法的动态理解权利的前世今生,理解修法过程中的争议焦点。接着结合权利的限制、行使和保护一起,在实际案例中做进一步的分析,不断加深理解。

2.对于真题中偶尔出现的考点,也应该至少将教材上出现的基础知识完整掌握。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考场上遇到时大脑一片空白,熟悉基础知识至少可以得到平均分。

比如知识产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判定标准问题。虽然“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重点知识,但是其“侵权判定标准”却是一个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有所扩展的问题,要结合民法中侵权法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比较完整地回答。如果在考场上能够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特点和相关法律规定回想起来,结合著作财产权的相关性质和分类,结合民法中绝对权侵权的相关知识点,即使在没有补充论文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著作权法中著作财产权的体系)

(二)怎么考-备考方法

大三下学期,我在校课程还是比较多的,一周大概有六门课左右,每门课至少两小时时长,故而其实准备考研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是,5月到6月是我最富有考研激情的时间段:一来是因为刚刚进入考研,尚未感受到疲惫;二来是因为刚刚作出放弃保研的决定,该决定的刺激作用仍然巨大。基于此,我在5月到6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堪称每日无休,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线下课程就是进图书馆准备考研。在这两个月中,根据每天课程量不等,我一般学习6小时到10小时。

前期备考时可能都会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作用、特点、适用方法等。备考中后期就一定要分析真题,根据题目的考察方式决定后期背诵的侧重点。

1.比如刑法初试可能有法条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这两类题目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的范围都相同,但是备考方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1)案例分析题在答题时基本逻辑是两阶层,客观违法阶层都有可能需要展开仔细分析的部分,比如因果关系、违法阻却事由、故意和过失以及共同犯罪等,在展开时可能用到的准确精炼的表达需要多看几遍。同时,在案例分析时也可能会分析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形态等,这些其实都是法考时的重点,准备时要注意一下可能的答题思路以及可能漏掉的分析角度。

(2)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方式不太相同,论述题更加偏向理论角度,需要结合法条、司法解释和学术观点等进行准备。对学术理论不是十分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照张明楷老师的教材重点部分进行补充。千万不要陷入理论学说中,有争议时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观点掌握就可以了,不需要试图理解所有理论争议的细节,初试备考需要更有针对性,要讲求复习的“性价比”。

(近几年刑法初试真题的总结)

2.法理学更多的是论述类的题目,需要结合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来解决问题,因此法理学的复习中就要从各个角度完善自己的形式体系和实质体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课本中有些章节的展开框架是非常适合答题时适用的,也完全可以用于类似的题目,因此背诵时要留心分析。分析整理真题时也可以总结出可能用到的思路方法,注意自己会遗漏掉的知识点和答题思路。

(法理学论述题答题思路的简单总结)

3.知识产权法中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它们的答题框架基本等同于知识体系,只需要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就可以了。比如具体知识点类的论述题就从其基础概念出发,通过上下级概念引入、同级概念比较、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扩充,然后将其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进行详细回答。案例分析题的思路就是知识产权的体系,尤其是侵权类的问题,通过逐一分析权利的对象、归属、内容、取得和消灭、限制和保护,就基本可以全面条理地回答问题了。(这部分内容详见下文体系思维部分)

(知识产权侵权类问题的思路总结)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的知识体系构建与真题解析用法:从形式到实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