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存在与虚无》:萨特与他的小伙伴们

2022-11-18 21:35 作者:Prosthetic-C  | 我要投稿

    在存在与虚无的导言中,萨特首先对实在(existence)进行了探讨:存在(being)被某种实在拥有,并在其显像(appearance)中显现自身,那就是它的存在方式。它揭示自身,但这种面对主体的显现是趋向于其他的可能的显像而存在,这一将潜在的显像统一的法则,则是对象的本质(essence)。但是无限的序列并不展现,而是由某种实在的感知被给予的,这就要求纯粹感知必须是超越自身且面向对象之外的可能性的展开。

    萨特进一步询问,显像与存在之间是如何调解的?他认为显像与存在之间并不是一种包含或拥有关系,存在并不是事物的性质,但是当我们感知到现象(phenomenon)的存在时也会感知到其存在的现象。在这里,萨特将存在描述为一种纯粹的逻辑结构,并如此描述存在之现象与显像之存在的关系:“它实存(existence),这是定义它的存在方式的唯一方法。”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这意味着主体与显像的存在之间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象的存在是作为其认识对象的先要条件,但它并不是该对象本身。异质于对象的不在场的现象规定了主体认识的范畴,那么实在就不可能是现象性的,而是超现象的。

 

    在胡塞尔那里,它将对超现象存在的认识之主体,还原到先验的意识当中,而不是显像。萨特给出了三点反驳:

1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但它并不拥有某物,而是一种超越对象的立场性形式。换而言之,意识没有实在的内容,它仅仅是作为主体于对象所产生的剩余的意向关系。

2意识是对其自身的意识,有关于自我的概念里,认识主体于认识对象何以可能具有同一性?胡塞尔引入了主宰意识的前意识,进而导致了无穷倒退。萨特在此将意识作为其所是而非诉诸于先验结构,即意识本身是超越性的事态,它将自身区别于对象从而显露自己。

3意识是自律的,如果对象并不处于与其的某种关系中,那么意识本身不会拥有对象,也不会被对象所规定。意识展现这自身对自身的规定,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萨特在这里所阐述的是意识的静态模型,它是位于实在之后的形式,是一种“并不为自己提供基础的非实体的绝对。”

    在这里,意识抵达了本体论的最高位置,它纯粹是起源。但它并不是自因,因为它的可能性正是在事物的次序中生成。列维纳斯通过瞬间性的介入深入了萨特的观点:意向性因为这种暂存的占位(position)中无限放大,在消逝的瞬间于实在的整体中被把握,它既是事件的断裂又是其整体的延续。也就是说,意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自足,它在存在中不断变换,但又是在根本性上异于存在。此时萨特紧接着给出了本体论证明:“意识被不是自身的存在支撑着。”此时可以设想一个几何里无限延展的平面,正面即存在,反面即意识,意识紧邻着存在,它在根据自身所抵达的超现象的存在中前反思的把握自身。而把非实在的意识化为作为实在的意识的派生,由此完成了一种二元结构的统一。

 

    萨特于是进一步论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模式,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分别对应实在与意识。萨特宣称思维在此已经走到了极限,这种极限也是存在自身的极限。它意味着存在无需通过现象来辩护,而是一种绝对的充盈,拥有无限的致密性。它无需接受综合而达到某种统一,因为它的统一性被消融为同一,这种同一性正是自在(being in itself),它无法被进一步解释,因为它没有奥秘而仅仅是展现自身。现象的超现象存在是自在的,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与大写的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以生存(exists)的姿态对存在之意义(Sinn)进行追问,从此认识被统一在与其相同的场域之下走向其反身性的意义。但萨特认为这是主观性且不可能的,它并不正好锲和于此在(Dasein),因为它是纯粹结构的形而上范畴。萨特进而说明了对自在的存在而言,自为的存在(being for itself)是它形而上的不对称对立面,自在是实体性的,自为则是事件性的。萨特此时贴近了海德格尔,自为正是实在的绽出(Eksistenz)。列维纳斯也引用了萨特的论述:“所谓世界,即为被给予之物。”但萨特与列维纳斯的不同之处在于,列维纳斯将实体锚定在纯粹经验的范畴中,有别于自然与理性的感知,它是内在于事物的秩序的绵延(la duree)。而存在与存在者之间,两者并不能停止中介(agency)而独立存在,它们之间没有距离可言,因而被统一在知觉(perception)的先验构成性对象之中。不过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宣称自己脱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它。

    那么上述两种存在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萨特引入了否定态(negatites)与虚无(leneant),萨特首先挑明了与黑格尔的不同,既然虚无与纯粹的存在(das reine Sein)是同时性的原初概念,双方都没有规定性而束缚自身,这样一来反而两者之间的差异被消除而只留下了同一。萨特反而此时更像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确并没有给予虚无其本体论的位置,相反,黑格尔的虚无化-否定是被动且并没有跳出康德的历时性框架,且黑格尔的存在-有与萨特的存在-是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纯粹没有规定的开端,后者则是逻辑判断的形式。以此黑格尔陷入了需要依靠绝对精神的超验结构来完成他的本体论。这与萨特起初构想的非对称的矛盾关系有本质上的区别。萨特指出:“抽象的存在是所有规定的虚无,但虚无则是存在的虚空。”否定态正是在此否定化(negativised)了事物的存在从而转化为虚无,从逻辑上来说虚无则是后于存在的。

    但为何在此两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萨特引用了皮埃尔与咖啡馆的例子否决了肯定辩证法的判断理论。“我走进咖啡馆去见皮埃尔,但没找到。”此时皮埃尔的不在场限定了咖啡馆,而咖啡馆的实在承担了这个被否定化的基础,将虚无凸显自身。也就是说,否定是具体的形式,“非存在并不是通过否定进入事物之中的,相反,正是否定判断受到非存在的制约和支持。”因为我们并没有经验到皮埃尔的不在场,而只是认为他不在场。因此否定态不是经验,而是被经验的东西。虚无正是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地位,既然先前已经确立了否定作为认知的先要条件,那么萨特进一步给出结论:“意识即为虚无。”

    海德格尔此时选择让虚无依附于人的实在并“被存在包围”,但萨特指出现象对于人之展现只是因为此在拥有某种超验性的结构而不断自趋向于未来或未知事态,“世界正是凭借虚无获得了一个轮廓”,虚无在此仅仅是被包含之物。可海德格尔在描述这种原初的超越性时无一用了否定的肯定判断,萨特反驳海德格尔的论述让“虚无从各个方面包围了存在”。此时萨特暂时地完成了他的本体论任务,毅然站在了唯心与唯物的中间,挑战了以往所有的存在论。接下来他会对他者与自由等概念进行论述,但已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书名: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啧)


《存在与虚无》:萨特与他的小伙伴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