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研视觉传达设计/科普视传真题解析(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1考研
视觉传达设计、科普视觉传达设计
954专业设计基础考题解析
题目: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大道至简”,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则强调“少即是多”,请根据报考专业结合自身理解,完成至少两件以上的设计作品,并用文字加以描述,表现形式不限,使用材料不限。
不得不说,2021年的题目又让我们许多视传和科普视专业考生猝不及防了,在经历了上一年的“画鸟”暴击之后,同学们再结合这两年的变化,不由傻白甜的得出了“快去练习动植物和素描速写吧!”的简单结论,所以大家今年的素描训练力度也加大了,能力都提升了。然而命题人似乎知道大家的进步一样,意思很清晰直白,考试就是要让考生猝不及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叫真正的、高级的考试,如果能够轻易被人押中题目和预测到考题,猜透心思、那还是考试么?那就是阳光普照式的温暖关怀了,比如kaoyanzhengzhi。所以,清美考研人,老师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难怪同学们纷纷表示命题人果然具有“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兵不厌诈”、“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刁钻刻薄”、“变化多端”等等优良品质。
正所谓考题的变化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是由命题人和考试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的,大家也大可不必纠结清美风格、清美方向、清美特色,回到设计本身和专业本身。

纵观整个题目,由于是各个专业统一命题,而且考察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少即是多”,常常挂在口头的“less is more”,其实非常符合逻辑,极简主义这么一个大热门,几乎成为共识设计规则,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都已经2021年了,极简主义早就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各类品牌比如苹果、小米、无印良品都是极简设计的典型代表,坦白讲真让视觉传达的同学在考场上表现起来,着实有些难度。

今年的题目改变了去年非常精准的目的性微观型题目,一来就是宏观设计理念的自由发挥,形式上的要求还是延续了上一年的宽泛和自由,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来展现自己能力结构里最突出的部分。

对视传和科普的同学来说,只要是专业相关的设计形式都可以表现,比如海报、吉祥物、标志vi、插图、字体、包装设计、表情包、界面、网站、小程序设计等等都没有问题,甚至可以组合起来表现达到更完整的整体效果,比如设计一整套品牌视觉形象,包括标志的规范,IP形象、延展物料等等。总而言之,考试方希望能够录用基础扎实、应变能力灵活、综合设计能力强的考生,相信统一命题自由创作的考察思路还会相当一段时间延续下去,当然明年突然改变套路亦未可知,直到考生达到官方的要求并稳定住一段时间,保持住高水准。考生选拔的标准将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足够大的自由度给学生展现能力上限的空间,而不用跟其他同质化的考卷一起被掩盖掉实力。

不得不说,灵活度大自由度高,边界模糊的考题对于真正的具有实力、注重长期积累的考生是一种利好,而对于指望通过快速突击,备卷备考,上场就来套考前套题的同学,可能是一种梦魇。唯有如此,考试的差异度和区分度才可以打开,才可以选拔和挑选到真正具有实力的选手。今年的专业考题我们觉得其实从实际的考试角度,画面表现的难度其实低了。而从考题的理解、创意设计能力、对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的准确把握和精准应用表现,反而要求更高。谁要再说自己是清美考研大拿清美考研砖家,我们真要吐他一脸口水,顺便赠送一个字“滚”!

话归题目本身,这一题想要考察的是考生对中西方“极简”设计的整体把握。纵观历史,中国和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都有对“极简设计”的应用和解读,例如中国宋代的美学风格和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经典现代主义,解题时应该展现自己对两类风格的理解。
视觉传达和科普视觉传达的考生在解题时应该把握中西“极简主义”设计的共同点和差异,通过图形表达出来。这里可以看出,多认真学习设计史论课程对于专业科目是有极大裨益的。你对中国古代和现代设计的认识理解越深刻,越生动,可能专业上面临的挑战就越少。清晰的记得,梦清公众号之前有一组关于宋代美学的文章,一连几天都在讲解极简美学,收益颇多。在此向史论教研组老师和新媒体组表示敬意,据同学们说史论课程受益良多。

首先在脑海中检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练”在何处?例如宋瓷之美不仰赖装饰的精巧,而是通过为妙的釉色和凝练优美的器型取胜,因此宋瓷很具有代表性。之后历朝历代中,凡是文人阶级喜欢的,都具有相似的特点:爱简素不爱繁复,例如明式家具、宜兴紫砂等,甚至是中国哲学里将世间万物总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观点,凝练为典型的符号“太极”,选择这些元素入画就把握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学习工艺美术史时有建立图库,在脑中检索时会很有帮助。

简约主义的“少即是多”,主张设计元素简化至最少。在设计中,不是指设计元素(图文、色彩、材质等)越少越好的简单删减,而是高度提炼的“少”,既雕既琢、复归于简的“少”。 设计的作用之一是传达视觉信息。简约设计往往通过一些极其简单的图形、颜色、文字、符号完成形式上的演绎,来达到情景上的无限扩张。过滤和提炼之后的信息更纯净、更清晰、更鲜明而更有力度,有极佳的视觉传达效果和效率。


但是,同学,你想多了,这是一门考试,我的要求就是要你体现你理解的极简主义设计,并表现出来,我就是要看看你理解和表现这道题目的能力,你的基本功我复试还有很多有机会可以考察,如果连我规定的最基本设计要求都达不到,我怎么给你120呢?所以大家完全要坚定的理解考题考察意图和要求,极简主义设计就是极简主义,这就是考试要求,不要扭扭捏捏,不要怀揣私货、不要不敢极简,这个题本质是主要考察你对极简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任何一次考试,一道考题不可能完全展示个人的全部能力和素养。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所以,让你简约,你就大胆简约。只要符合考试要求,以及限定好你自己设定对象和设计定位,达成设计目的就好。所以,妹妹你大胆的往简约里走!只要是符合设计预设目的的简约,具有巧思的安排,我们都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简约设计元素虽然简化到最少,但对细节的要求很高,无论是自然质朴的材质,还是简练单纯的造型,都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简约设计以最少的形式,完成了最多的意味表达。“简约而不简单”,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设计箴言,基本表达了简约设计的全部内涵。
简约非同于简单,它是一种高度,一种超强度的概括和浓缩,通过简单的手法表现内在的含义,这才是简约设计。功能与形式并不会因为简约的表现手法而发生冲突。
简约也绝不是单调和虚无,而应在“简”与“少”的形式与秩序中求“繁”与“多”,完成“形上的演绎”和“情境的扩张”。极简主义有一些基本的设计语言运用特征,比如大量留白、简化配色、保持简单、平衡感、注重视觉传达效率、强调创意和目的性等等,这些设计语言和手法在这次考试中你可以大胆运用起来。
极简主义设计化繁为简,聚焦于可视信息的与用户的沟通。图形元素极度清晰,易于记忆;文字版式极度简洁,易于辨识;颜色、画面避免杂乱花俏,主题明确而单一、极其鲜明,从而整体提升信息传达的传播效率。


而西方经典现代主义则更加清晰,选择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等代表风格这是形式上的简约,或者是用更加流行的几何插画风格来表达,只要带有“简洁明确”的典型特征都可以。由于很多同学平时练习的插画风格太过于单一,着迷于近几年流行的“中国日报”、“倪传婧”式的中国风,对中国风格的解读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所以当拿到这题时依旧选择了云多、波浪、花鸟等传统装饰性元素,这就有些偏离了题目的用意,就有跑题之嫌。就连我们的史论考试大论述题,就在考察“设计”与“装饰”的关系,你如果没有真正理解装饰和设计,你的专业手绘表达必然依然模糊而胆怯。

当然,以上是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解读这道题目,当然也存在更加深层次的解读。但作为考试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清晰的视觉语言和符号来表达想法,才是最高效安全的应对之法。
与往年相比,该题的难度对有设计基础的考生来说实际上不高,两幅作品题量适中,绘制构成主义风格和简约中国风格想起传统插画,细节刻画不多,所需要的时间也要更少,3个小时可以驾驭,但对不了解设计史以及平面设计训练较少的考生来说有难度,难度主要体现在解题的角度,不能准确把握两类风格的特点,导致跑题。也就是说,这题在考场上画半个小时想明白都来得及画完,关键在于思考清晰、表达清楚。
除了考察学生的手绘表达的基础能力外,清华近年来似乎对学生设计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如2017年以前的试题考察学生提炼、归纳形体的平面设计基础能力,这类考题的难度体现在扣题。扣题看似容易,其实需要足够扎实的设计基础,综合理解设计史,才能把握设计最终的传达效果,而不是陷入感动自己的境地。另一方面,对中国风的正确理解和重新解读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要,目前弥漫在市场中的“国潮风”、“中国风”浮于表面,多是追求短期商业效应和追随流行风格的人,中国要建立新的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更深层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这一理解要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即所谓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表达、这也是美院教师上课时强调的重点之一。毕竟清华美院是中国的设计艺术领域的顶尖高校,并不是包豪斯的翻版和山寨。
去年我们光是在最后一个月的封闭班练习中,就出过许多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例如“太湖石”“长物志”“婴戏图”“茶境”等等。相信认真做过练习的同学一定有印象。



展望未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将学生往更系统、扎实、更全面的设计能力的人才方向引导,不是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今年考就重视,不考就不重视。我们要将设计理论学习与专业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高级的理论才可以指导更加高级的实践,只有领先的认知,才可以产出领先的设计。可以通过强调设计思维、分析题目,创作思路,绘制草图小稿的方式训练同学的解题能力,通过重现经典设计风格培养学生对设计史知识的准确而生动把握,通过海量的练习和训练,让大家知行合一,不仅眼到脑到,更要手到。比如我们在11月份课程出的“波普设计”、“孟菲斯”这类考题,这完全是针对设计风格类型题目的训练和重视。另一方面,大量的素描训练和速写色彩训练依然要作为我们平时的重要的训练内容,帮助考生巩固完善造型能力、全面而独特的设计能力、准确而灵活的文本解读能力。鼓励同学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不盲目模仿学长学姐的画风和同学们的范画。向古今中外真正的艺术家和行业内顶尖设计师学习才是正道。


正如一开始所说,无论考试题目如何变换,培养起自己在设计领域内的全面、系统、高超、扎实基本功和突出的长项,用来拉开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度和区别性,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塑造品牌,同样也是在考试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设计,本质上就是在求新求变,世异时移,不同的设计背景和语境,输出结果全然不同。

建议参加2022年考研的同学们不要急于求成,扎扎实实地将基本功练好,认认真真读懂经典著作、可以说能够靠纯粹押题套题过线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另外,尽可能早的开始理论学习,多比对,多推敲,多积累,再结合定期的手绘实践,验证和实验学习时的想法,这才是稳稳过线的重中之重。
可能有些同学又要问了,今年考了极简主义,这么简单,没考素描,那我是不是不用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构成的基本功,不用踏实的训练了?小姐姐啊,是不是又犯了刻舟求剑的天真病了?清美的考试,今年不考明年考,史论不考专业考,诡计多端、老谋深算,出其不意,不得不防,不可大意啊。
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