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小说】无我
无我
(一)
“你知道吗,那个陶潜,死啦!”
北镇上的人议论纷纷,今天又有了新的谈资。
住胡同的孙姨听说读过什么《二十四史》,开始向街坊邻居们八卦。路过的没文化的妇女听不明白,也搬个凳子凑个热闹,要是读过点书的文化人,冷笑一声便离开了,孙姨像个说书人,就差一面标志性的旗帜,上面写个“孙大嘴”,更有这种气质。
“你说的那‘掏钱儿’是谁啊?”有人这么问到。
孙姨表情变了:“真没文化!你读过那个什么‘采菊东篱下’不?这句子就他写的。”
围观的大家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坐在第一排的老妪想:在篱笆边采个菊花也能写进诗?这文化人也没什么嘛,如果这也能千古流传的话,我天天洗衣服做菜,那还不得直接称帝啊。
“当时啊,正是东晋,你们知道陶潜祖宗是谁吗?哦呦,瞧我这张嘴,我怎么还跟人互动上了呢,听说他祖宗是个大都督,所以陶潜啊,完全可以说,生在一个好家族里了!”
坐在第一排的老妪想:他只听过他那读书的儿子天天念叨什么“王谢家族”,就是没听过姓陶的,今儿还是头一回听。有意思,她准备继续听下去了。
坐在第一排的老妪想:不对,今儿我出来是买菜来了,我家还有个三岁的孩提等着喂奶呢,这什么陶潜的不听了吧。
老妪缓缓站起,从人群中挤出,向拥忙的集市奔去。正是未时。
(二)
坐标北镇西部,桃花林。
陶潜躺在舒适的草地,落花飘落,轻落他的衣袖,朦胧着一股特殊的芬芳。
一阵风声,传来有人划着船来了,陶潜起身,在斑驳的桃树阴翳下,一抹阳光洒下。
“您就是陶渊明先生吧。”陌生人先鞠了一躬,“鄙人刘子骥,特地前来求访桃花之源。”
“子骥啊,好久不见,怎么,多年未见,不记得我了?”陶潜一笑。
“不敢不敢,我还记得跟您之前一起游山玩水的日子。”
“那是很多年以前了。”
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
“来都来了,去村子里看一眼吧!”他领着子骥,向桃林深处走去。
子骥这次可是带着目的来的。陶潜哈哈一笑:“没事来度个假还带纸笔,你真是良心媒体,值得信赖。”
视野里一片生机。一路上全是桃树,遮遮掩掩,光影时隐时现,空气中夹杂着芳草的清香与桃花的芬芳,子骥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字足以囊括整个景色,却又不够尽心。这倒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光文字是表达不尽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么一想,这“世外桃源”颇有道家“逍遥”之感。子骥了解陶潜,“虎溪三笑”与“白莲社”后,他就察觉到陶潜不是陶潜,而是被儒、释、道影响的陶潜。
不知不觉来到了山前。岩石黑峻,奇怪的是,这座山竟不婉约,子骥是水墨大师,画这幅画时,不像王希孟只此青绿,他不研鲜艳的朱墨,而只研浓墨作此春山,中间却有一洞留白。“这入口可真挺神奇,明晃晃的。”子骥调侃道。“没事,上吧。真正神秘的地方是不会引人注意的。不然,我也不会约你来了。”
进入洞穴,瞬间视野开始狭窄。二人行如千人行一般。沿着这黑暗曲折长廊,来回多次,便可开朗。至于“豁然”之感,那是以前只有陶潜一个人来过这的时候。后来来的人多了,也便修了更长的路。寄奴刚刚称帝,人流量少,子骥趁着这个时间点,来好好体验这“著名”的世外桃源,只是“豁然”的体验,在当今可能不复存在了,子骥有些惋惜。
终于到了。经过漫长的黑暗,刺眼的阳光一瞬间不适应来客到访。说书人说,桃花源神秘有三:一是不分春夏秋冬,四季温暖;二是社会和谐稳定,不谙世事;三是自然资源丰富,自给自足。子骥个人是很讨厌这种说法的,要么你就保持中立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但偏偏要把桃花源讲成鬼故事的创作者,不能不说居心叵测。
子骥拿出新的宣纸继续做画,现在是画人物。子骥学国画时就一直不会画人物,老师总说他画出来的人物没有灵性,笔下生的是纸叠的花。相传,没有灵性的原因是子骥画人物只会画一面,先生说这人物像京剧脸谱。那时候谁懂先生话中有话啊,他既不懂如何画人物,又不懂如何画人物的多面,还不懂为什么画出“脸谱”般的人物会被如此称道。子骥对于这个传言不置可否,大家似乎也默认了沉默这一回答。不管如何,桃花源的人都是只要画一面的。
最后落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完美的一次游记啊,子骥想。回去图文整理后,必定又会给桃花源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
暮色将至,他们寄宿在俨然的屋舍内,安详地进入梦乡。
远处,炮火声响。
(三)
公元427年,子时。
家家户户都进入梦乡。
老妪一家迷醉在迷人的夜色中,除了她那位读书的儿子。
他独自一人站到窗外,遥望着远处那未满的月。
他踱步出了门外,夜里静悄悄的,难得一个没有动静的夜晚。
他来到母亲跟他描述的孙姨的说书地。空空如也,难以想象几个小时前这里的喧闹与嘈杂。作为一个“之乎者也”的文化人,他自然抱有一种清高感,不屑往这个地方啐了口痰。
作为一个文人,或是总归对当朝政权有些不满,怀古伤今是文人的通病。可现在,他最爱的诗人陶潜也驾鹤西去。西去往哪?不得而知。
他想起了自投汨罗江的屈原,自己不知何时也徘徊到了河边。他冷笑一声,未免觉得屈原有些矫情。就算时局动荡,像他,也不会干出投江这种不利己的事儿。那怎么办?
往西走,去找桃花源吧。
(四)
文化人,总归有一股浪漫主义在身。现在啊,浪漫主义总是被亵渎为空想而不切实际,依当今来看,桃花源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只存在于童话中的理想乡罢了。
但是他相信童话。
他想起之前读《饮酒》的那个午后,读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时,连连称赞。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你们一群死读书的自嗨罢了。他怎么办?他可是通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啊。读书人的脑子里什么都会想。他想着,一千多年后,会不会有人还在读这句诗?他相信且确信存在这回事。
往西走,去找桃花源吧。
他渐渐感觉身子轻了许多,可能是有风的原因吧。但是我就是往西走。往西走有什么?不知道。那为什么要这么走?天知道。但是他在此刻,甚至感觉自己快触摸到了人生的意义,很遗憾四书五经并没有这么赋予。
往西走,去找桃花源吧。
他渐渐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周围的环境,他现在只管往西,一路都没有阻碍吗?他才不管,一个连自己都忘了的人,怎么会记得世界的纷杂呢?
往西走,去找桃花源吧。
他身体越来越虚弱,可他的步伐没有停止。次日,老妪全家出动,寻找这走失的年轻人。
他一阵眩晕,昏倒在地。最后一步,踩到了江岸线。
几天后人们才打捞出他的尸体。
(五)
他一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舒适的草地,落花飘落,轻落他的衣袖,朦胧着一股特殊的芬芳。
眼前,陌生又熟悉。
“我是死了吗?这里是天堂吗?”
陶潜捋着胡子出来了。
“年轻人,欢迎来到桃花源。你也可以称这里为——”
“无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