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张景明讲糖尿病】的笔记与见解

2023-07-28 09:26 作者:人宗  | 我要投稿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诊断: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最早期,因某些人的尿液得到了蚂蚁的认可,后来经过检测发现,被蚂蚁认可的这些尿液里含有一些糖分,呈现一种甜味。但是尿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异性,因为糖尿病的判定标准主要取决于血糖。

从我国的标准上来讲,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在3.9-6.1之间,如果临床检测空腹血糖大于7.0,饭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则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过程中,有一个兼测,是很重要的检查指标,往往被患者忽略,这个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这个数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判断疗效的依据,就是查看糖化血红蛋白。

现在糖尿病人自己都有检测仪,方便随时查看,但是这种检测只可以作为参考,而真正检测血糖的方法是静脉采血,而不是手指末梢神经的采血。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才比较客观准确,家用血糖仪仅仅只能作为参考的标准,是不能以末梢神经采血的标准指导用药治疗的。

【空腹】是指最少8小时内没有摄入任何带有能量的物质。由于白天和晚上人们代谢能力的差异性,所以血糖检测随着检测的时间不同,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总的来说,早上起来,水米未进的情况下去医院抽取静脉血,是最佳的检测时机。如果血糖处于6.1-7.0之间,是糖的代谢力调控能力下降导致的,为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认识糖尿病:

从一些角度来看,可以说糖尿病一点也不可怕。未病的人-防,已病的人-控,有多种防控手段可以对付糖尿病。但是从另一些角度来看,糖尿病又非常可怕。因为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眼睛疾病、神经疾病...等,而每一个并发症都是建立在糖尿病基础上的,如果糖尿病得不到治愈,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就会反复发作,伴随终生。

在糖尿病严重的时期,可能引起一种叫【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一旦出现这个症状,就会随时危及到生命,所以,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往往是需要去医院抢救的。

另外,糖尿病还可能引起【坏疽】,就是脚趾头逐渐发黑、变凉、疼痛。坏疽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最严重的阶段会出现脚趾头烂掉,一节一节的往上烂。这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

在全球的医学著作中,我们中国对糖尿病的记录是最早的,在治疗措施上也是最先进的。最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这样的记载“膏粱厚味,足生大丁”。这句话的大概意识是“生活水平太高,导致脚烂掉了”。【厚味】的意识和【重口味】很接近。比如:这个桃子很甜、这碗粉好酸、这个饼真香...,"很甜","好酸","真香"所有这种在品尝时给味觉带来更大程度上的满足的食物,统称为【厚味】。比如你觉得某种食物真好吃,能产生"真好吃"这种感觉的食物,99%的概率属于厚味。这也是人们时常在注意饮食要清淡的原因。

历代医家都有对黄帝内经的注解心得,其中以唐朝的王冰的成就最高。王冰在解释“膏粱厚味,足生大丁”这句话时,他认为膏粱厚味伤及的是人的脾胃,伤了脾胃脚上就会慢慢的长疮。他虽然没说这种症状叫糖尿病。因为迄今为止,我们中国的本土医学都没有糖尿病这一说。但是,结合当前中医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已经完全体会到王冰当年讲的这句话,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当下医疗环境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策略,就是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这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对病情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的病人,发病率往往要比完全不懂的人和完全明白的人更高。比如:【降糖药使用后会产生依赖性】就是一种似懂非懂的错误认知。因为降糖药是疾病的需要,而不是身体的需要。在疾病没有得到控制之前,就会不停的需要按时使用降糖药。这一过程,身体并不会产生依赖。【因为血糖一直降不下去,而停不掉使用降糖药】这种现象,并不叫对药物产生依赖,究其原因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造成的。


一些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血糖依然得不到控制。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认识到胰岛素的弊端,从而拒绝打胰岛素。这也是一种似懂非懂的错误认知。因为,血糖得不到控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胰岛素可以有效的降低产生并发症的概率和程度。用易经的卦象形容这种现象,那就是【少阴卦】和【太阴卦】的区别。少阴卦为小凶,太阴卦为大凶。打胰岛素为小凶,不打胰岛素为大凶。

这里张景明老师推荐打胰岛素,竟然被一些中医的拥护者讽刺,说张景明老师被西医洗脑了。用班固评价贾谊和司马迁的话,来形容这种情景是非常合适的:

"他们不明白秦朝的灭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等到天下已经土崩瓦解时,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能,也无回天之力。如果拿秦朝的灭亡来责备刚登位几天的子婴,实在是错误啊!民间相传,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恶,胡亥把罪恶推向了极点。贾谊、司马迁说什么秦国土可以保住,这就是所谓的不识时务呀!纪季为保住宗庙,不得已把酅邑献给齐国,而《春秋》却肯定他的做法,对他不指名相称。我读《秦始皇本纪》,读到子婴车裂赵高这一段时,总是称赞他的果断,欣赏他的心志。子婴对待生死大义。已经是完美无缺了。"

你品,细细的品。张景明老师作为一个医生,在面对像秦国这种必然走向毁灭的烂局的时候,难倒不应该推荐患者打胰岛素减轻痛苦,应该眼睁睁的看着患者痛苦的去死吗?

中医是有治疗的办法,但是这种病人让中医治疗,别说治好了,恐怕连一点效果都没。因为这时的患者正处于【六不治】的范围内。

疗效不稳定、疗效不确切、很难做到具体把控,是中药的特点,这些特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子,愚蠢的患者就喜欢钻这些空子,完美的把中药的疗效避开。聪明人就不一样了,这些空子就是中医药的诸多禁忌,聪明人在了解了这些禁忌治后,严格律己,一点都不敢犯,所以往往能收到极好的疗效。有趣的是,聪明人根本就不会得这个病,更不会让病发展到要打胰岛素的地步。

所以,对于中后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使用西药或胰岛素,而且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的使用。同时,每隔上一段时间,都要去医院做规范的检查,比如空腹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检查。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对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当中,用药是否准确、合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每2-3个月检查一次。

糖尿病既然被鉴定为内分泌代谢性级别,就要迈开腿,管住嘴。

有人说要管住嘴-迈开腿,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管住嘴后,迈腿的数量就不知道了。人体的摄入量是由消耗量来决定的,而不是按照摄入量决定消耗量。所以,患者要对自己消耗所需要的能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很明显这里是很麻烦的,而糖尿病本身就是懒得思考而形成的疾病。所以,到底要不要从现在开始摆脱这个坏毛病,是决定开始思考,还是继续过一根筋的生活,依然由患者自己决定。

在理论上,糖尿病人不可以喝稀饭。

在糖尿病已经引起肾脏的病变时,再重视和治疗就已经晚了。所以,糖尿病的防治,"防"是至关重要的。而防治就进入了中医的领域。

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治疗措施,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所有治则治法都是建立在避免让疾病进一步发展之上的。也就是说,中医特点不是和疾病硬碰硬,而是永远都会先于疾病一手,把危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张景明认为,这里的防治,更多的是指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不是防治糖尿病。)

中医认为:久病则虚,久病多淤。

根据中医的诊断,糖尿病所有的并发症都是由"虚"和"淤"导致的。

虚是以气虚为主,同时伴有阴虚的症状。大多数的患者都属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治法治则:补气养阴,燥湿健脾,活血化瘀。

生黄芪15-30g,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可不是字面上的花粉)9-10g,天冬9-12g,麦冬9-12g,玄参6-10g,苍术10-20g,生山药10-30g,生地黄9-18g,丹参10-24g,葛根6-10g,赤芍6-12g。每天一剂。懒得也可以打粉冲水喝,也可以做成丸剂。

这个方子的作用一般可以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能加强西药-降糖药的作用,也可以理解成降低身体对降糖药的依赖。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降糖药控制不了血糖时,不得不打胰岛素的局面。


听【张景明讲糖尿病】的笔记与见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