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药学(解表)

2023-02-11 21:56 作者:双梦为何  | 我要投稿


                       ╔════════════╗

                       ║         第一章         ║

                       ║                        ║

                       ║         解表药         ║

                       ╚════════════╝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

    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

    应用,有以下几点:

    1. 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 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

       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

    ,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

    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

                             ║    麻黄    ║

                             ╚══════╝


【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

               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

               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

               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

               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 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

               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

               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

               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

               等同用。

            3. 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

               、生姜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

           ,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

           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

           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 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方剂举例】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

            三拗汤(《和局方剂》):麻黄、杏仁、甘草

              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用于里热壅闭,症见身热烦渴、喘咳气粗、鼻翼煽张者。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

                            大功效。」


                             ╔══════╗

                             ║    桂枝    ║

                             ╚══════╝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菌桂的细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 用于风寒表症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

               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

               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

               用。

            2. 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

               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

               仁等同用。

            3. 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

               ,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

               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

               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处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

           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

           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

           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

           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2. 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

           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治风寒湿邪阻滞、身体疼痛、举动困难、不能自由转侧。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

                          功效。」

            《江苏中医》:「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

                          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方面。配伍应用方

                          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

                          配生姜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

                          寒饮;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

                          温散下寒;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

                          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忡,欲桂枝、甘草

                          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须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虚而

                          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

                          ,一是补益气虚;配黄耆补虚;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

                          ,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朮化湿;配茯苓

                          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

                          ,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配防己温行

                          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配黄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

                          寒热错杂之症;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

                          ;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

                          瘀泻热。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

                             ║    紫苏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

               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

               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

            2. 用于胸闷、呕恶等症

               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

               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此外,本品有能行

               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3. 用于食鱼蟹后引起的吐泻腹痛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

               姜同用。

【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

        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

        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

        胸。

【方剂举例】香苏散(《和局方剂》):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头痛无汗、胸膈满闷、噫气恶食。

            苏羌达表汤(《通俗伤寒论》):苏叶、防风、光杏仁、羌活、白芷

                                          、广橘红、生姜、茯苓皮

              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

              心。

【文献摘录】《别录》:「下气,除寒中。」

            《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

                            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

                            、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

                             ║    荆芥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等症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

               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

               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

               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

               用。

            3. 用于疮疡初起、发热恶寒等

               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

               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

            4. 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

               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生用,主要用于祛风解表)

            炒荆芥(炒至微黄色,发表力缓和)

            荆芥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

           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

           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

           茅根,治鼻衄。

        2. 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

           ;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

           ,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方剂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前胡、

                                          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川芎、

                                          甘草

              治疮疡寒热。

            荆朮散(《集验方》):荆芥穗、苍朮、赤芍药、甘草、生姜、葱白

              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鼠瘘、瘰历生疮。」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

                            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正义》:「按产后风痉,角弓反张,古人亦无不谓是风寒外承

                            ,直犯太阳。....后人仍有华陀愈风散,一为荆芥

                            炒末,豆淋酒调服,甚且隐其名曰举倾古拜散,以

                            为无上妙品。实则新产血虚,孤阳上冒,....万万

                            不可误也。」


                             ╔══════╗

                             ║    防风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防风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

               、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

               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

               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

            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处方用名】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

           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

           、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

           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

           助药,不能独任其功。

        2. 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

           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

           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 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

           于腹泻。

        4. 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

           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

                                    杏仁、黄芩、赤茯苓、生姜

              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

              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

              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

                        节疼痛。」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菊人医话》:「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

                            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

                            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泻止而囟

                            门亦起。」又说:「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每嫌

                            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


                             ╔══════╗

                             ║    羌活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羌活功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兼有头痛、身痛为

               主,常配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2. 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等

               羌活祛风湿的作用也甚为显著,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但一般认为

               本品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风、独活

               等同用。对于头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羌活一药,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差而止痛,但在作为发汗解表药时,

        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

        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

        症,都可应用。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

        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

        热现象。但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

        者的胃那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方剂举例】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白芷、生地、苍朮、黄芩

                                      、细辛、甘草、川芎

              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羌蒡蒲薄汤(验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叶

              治外感风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文献摘录】《药性本草》:「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眼窝斜遍身

                            疮痹血癞。」

            《用药法象》:「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


                             ╔══════╗

                             ║    细辛    ║

                             ╚══════╝


【药用】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

               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

               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 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

               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

               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

               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3. 用于痰多咳嗽。

               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

               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

            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处方用名】北细辛、细辛(喜净,晒干,切碎用)

            炙细辛(用蜂蜜拌炙,减少温散之性)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

        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

        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

        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

        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

        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

        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

        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方剂举例】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干姜、

                                  半夏、甘草

              治痰饮咳嗽气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

              治阳虚而兼外感,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神衰

              欲寐。

【文献摘录】《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

                             ║    白芷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

               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

               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 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

               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

               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

               芩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

               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

               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 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

               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

            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

            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

            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处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善能止痛,又可消肿排脓。它的止

        痛效果良好,跟据临床实践,不仅可以用治头痛,还可以用治风湿痹痛。

        配荆芥、防风,能散风寒而止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

        ;配黄柏、苍朮、椿根皮,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配银花、天花粉、

        当归、甘草等,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配桑枝、秦艽、独活等,可祛

        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方剂举例】白芷葱豉汤(原名白神散)《卫生宝鉴方》:白芷、豆豉、葱白、甘

                                                    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头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妇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发

              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

                             ║    高本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本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以及巅顶头痛等症。

            本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

            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此外,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朮、羌活

            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本、川本(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独活、防风、本、蔓荆子、川

                                      芎、甘草

              治感冒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

                        。」

            《珍珠囊》:「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用药法象》:「头面身体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

                             ║    香薷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夏季感冒风寒

               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

               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

               用。

            2. 用于呕吐、腹泻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

               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3.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香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

        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

        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

        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

        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

        应范围了。

【方剂举例】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

              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朮丸(《深师方》)香薷、白朮

              治暴水、风水、周身皆肿。

【文献摘录】《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

                            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

                            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

                             ║    生姜    ║

                             ╚══════╝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晶的新鲜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

               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

               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

               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

               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 用于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

            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

            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处方用名】生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药】1. 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

                   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

                   滴至十滴,冲服。

        2.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

                   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

                   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 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

                 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

                 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

                 量为二、三片,煎服。

【方剂举例】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

              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

                             ║    葱白    ║

                             ╚══════╝


【药用】本品为石蒜科植物葱的新鲜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通阳。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葱白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发汗作用较弱,故主要用于

               感冒轻症,或配合其它解表药作为辅助药,以助发汗。临床上常和

               豆豉、生姜配伍同用。

            2. 用于腹泻、腹痛等症。

               葱白辛温,能通阳气而散阴寒,配合干姜、附子等同用,适用于阴

               寒里盛、阳气不振的下利、脉微等症。

            3. 用于小便不利、腹胀、腹痛。

               葱白又可治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

               可炒熟外熨脐腹。

【处方用名】葱白、葱白头(用新鲜者,一般须病家自加)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枚至八枚,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葱豉汤(《肘后方》)葱白、豆豉

              治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

              寒者。


                             ╔══════╗

                             ║    辛夷    ║

                             ╚══════╝


【药用】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散风,通窍。

【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

            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春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辛夷散(《济生方》)辛夷、白芷、升麻、本、防风、川芎、细辛

                                、木通、甘草

              治头痛头风、鼻渊鼻塞。


                             ╔══════╗

                             ║    芫荽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

            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

            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开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但不宜多食。

【处方用名】胡荽、芫荽(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乘热熏洗。

【附药】芫荽子:又称“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实。性味、功能、用量与胡荽同。

【方剂举例】透疹外用方《中医儿科学》:芫荽、西河柳

              治疹出不快,或透发不出。



                          ◎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汗作用较为缓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

    发热恶寒,而以口渴,有汗或无汗,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

    等热象比较突出的表症。至于风热所致的咳嗽与麻疹不透,或疮疡初起具有表

    症者,也可选用。



                             ╔══════╗

                             ║    薄荷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有表症者。

               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

               、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

               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2. 用于咽喉红肿疼痛

               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

               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

               痛病症。

            3.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

               用。

【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宜后下。

【附药】野薄荷:草药名“见肿消”,上海郊区普遍野生。可用治肾炎、水肿,常

                配合胡芦壳、合子草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薄荷汤《普济方》:薄荷叶、牛蒡、甘菊花、甘草

              治风热攻目、昏涩疼痛。


                             ╔══════╗

                             ║   牛蒡子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

               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

               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 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

               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 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

【按语】1. 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

           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

           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

           ,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

           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2. 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

           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3. 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

           稀者也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

              治咽喉肿痛、丹毒。


                             ╔══════╗

                             ║    桑叶    ║

                             ╚══════╝


【药用】本品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

               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

               、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

               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

               ,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

               用。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

            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

           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

           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2. 前人说它又能凉血止血、止盗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

                                、苇根

              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咯痰不畅等。


                             ╔══════╗

                             ║    菊花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

               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 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

               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

               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

               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

               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 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

               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

                            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 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

                 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

                 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

                 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 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

                   。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

                   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

           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

           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

           效。

        2. 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

           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

           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

                                    甘草、白芷、细辛、僵蚕

              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

              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

                             ║    葛根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粉葛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入脾,胃经。

【功效】解表,透疹,生津,止泻。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项强等症。

               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

               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

               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

            3. 用于胃热口渴等症。

               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

               等同用。

            4. 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等症。

               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

               常配合党参、白朮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

               湿热泻痢等症。

【处方用名】生葛根、粉葛根(生用,用于解表、透疹、生津。)

            煨葛根(用麸皮同炒至微黄色为度,用于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葛花:药用粉葛的花。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适用于饮酒过

              度,口渴,胃气受伤。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 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

           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

        2. 根据前人经验,葛根可用治项背强的病候,近年来经临床实践,本品确

           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石膏、羌活、白芷、黄芩、

                                    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疼鼻干、四肢酸楚、脉微洪

              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

              者。


                             ╔══════╗

                             ║    升麻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关升麻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

               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2. 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

               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

               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3.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

               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处方用名】升麻、绿升麻(生用,用于透疹、清热解毒。)

            炙升麻(用蜂蜜拌炒,用于升举阳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

        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

        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

        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方剂举例】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

            升陷汤《衷中参西录》:生黄芩、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葛根、前胡、杏仁、枳壳、荆芥

                                      、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牛蒡子

                                      、桔梗、淡竹叶、生甘草

              治麻疹初期、欲出不出。


                             ╔══════╗

                             ║    柴胡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柴胡功能解表,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2. 用于寒热往来、疟疾等症。

               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

               同用(如小柴胡汤);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

               用。

            3.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

               结之要药。对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应用;凡见肝

               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

               等药同用。

            4.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柴胡药性升浮,配党参、黄耆等补气药物,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

               、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

【处方用名】春柴胡、软柴胡、南柴胡、细柴胡(生用,用茎叶者)

            硬柴胡、北柴胡、秋柴胡(生用,用根者)

            鳖血拌柴胡(用鳖血、陈酒拌匀,主要用于虚热病症。)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柴胡一药,具有轻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点。既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

           ,又可用于升举阳气。因此,它在临床上是一味既可用于实症,又可用

           于虚症的药物。由于配伍不同而可发挥它各种不同的功效,如:配葛根

           、羌活,则发汗解表;配黄芩、青蒿,则透表泄热;配常山、草果,则

           截疟退热;配香附、郁金,则疏肝解郁;配党参、黄耆、白朮、升麻等

           ,则升举阳气。但阴亏津少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

        2. 柴胡与葛根,轻清升散的功用相近似,故在解表退热时常同用。但各有

           特长,柴胡能疏肝解郁,配益气药可升阳举陷,用于子宫脱垂、脱肛,

           然无生津解渴之功;葛根有生津止渴作用,能生发清阳,用于水泻,然

           无疏肝解郁功能。

【方剂举例】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

            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治肝气郁结,胸胁脘腹疼痛,或兼有泄泻。

            消郁散(原名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朮、茯

                                              苓、甘草、薄荷、煨生姜

              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两胁作痛、月经不调。

            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方):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延

                                      胡、生大黄、芒硝

              治急性胰腺炎、腹中阵痛或串痛、拒按、口渴、便秘、尿赤等症。


                             ╔══════╗

                             ║    豆鼓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入肺

              、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

【临床应用】1. 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豆鼓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其用于

               风热、风寒,随加工方法而异。如用于感冒风热多用清豆鼓,并配

               合薄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多用淡豆鼓,并配合葱白等

               应用。

            2. 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豆鼓配山栀有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

               的病症。

【处方用名】清豆鼓(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主要用于感冒风热之

                    症。

            淡豆鼓(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可用于感冒风寒之症。

            炒香鼓(炒微焦后应用。上海地区药店付淡豆鼓。)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豆鼓未用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量甚弱,并无发汗作用。现上海地区用

           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黄、苏叶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内,再煮透发酵而成的,

           它的透发解表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麻黄、苏叶的发汗作用。但据报导,外

           地用清豆鼓较为普遍。

        2. 豆鼓用麻黄煎汁浸制,估计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冷庐医

           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

           ,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

           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

           须要用麻黄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黄蒸

           制,就将豆鼓与豆卷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

           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方剂举例】栀子鼓汤《伤寒论》:栀子、豆鼓,治伤寒后汗吐下虚烦懊。


                             ╔══════╗

                             ║    豆卷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发芽者。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透邪解表,清利湿热。

【临床应用】1. 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

               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

               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 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

               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

               、黄芩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清水豆卷、大豆黄卷、大豆卷(为清水浸泡发芽者〈外地也有用麻黄

            水拌浸者,则药性偏温〉。)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治水病肿满方《圣剂总录》:大豆黄卷、大黄

              治水病肿满。


                             ╔══════╗

                             ║    蝉蜕    ║

                             ╚══════╝


【药用】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等的幼虫羽化后所脱落的皮壳。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散风热,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咳嗽,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

               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

               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

               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

               紫草、连翘等应用。

            3. 用于咽喉肿痛以及音哑等症。

               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

               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至于

               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

               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

            4. 用于目赤肿、翳膜遮睛。

               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

               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

            5. 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

               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

               ,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

               同用。

【处方用名】蝉蜕、蝉退、蝉衣、净蝉衣(均洗净、生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治破伤风可用五钱至一两。

【方剂举例】蝉蜕散《沉氏尊生》:蝉蜕、薄荷

              治感冒风热、皮肤瘙痒等症。

            蝉花散《证治准绳》:蝉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风、

                                密蒙花、草决明、黄芩、蔓荆子、栀子、木贼

                                、荆芥、川芎、甘草

              治肝经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

                             ║    浮萍    ║

                             ╚══════╝


【药用】本品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肺经。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肺经过皮肤,有发汗解表、透

               疹等功效,故可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临床常与西河

               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对风热瘾疹亦可内服、外用。

            2. 用于风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浮萍能泄热利水,故对于水肿而有表热者用之。

【处方用名】浮萍、浮萍草、紫背浮萍(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方剂举例】浮萍丸《沉氏尊生》:浮萍、防风、黄耆、羌活、当归、干葛、麻黄

                                、甘草

              治疹痘无汗、不易透过。


                             ╔══════╗

                             ║   西河柳   ║

                             ╚══════╝


【药用】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及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透。

            本品有发表功效,为透发麻疹的常用药物,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临床常与薄荷、蝉衣、升麻等配合应用。不论内服、外用均可应用

            。

            此外,近年来本品又应用于风湿痛。

【处方用名】西河柳、柽柳、赤柽柳(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二两至三两,煎汤乘热熏洗。

【按语】澄柽柳始载于《开宝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

        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

        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

【方剂举例】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西河柳、荆芥、干葛、蝉退、薄荷、炒

                                      牛蒡、知母、玄参、麦冬、甘草、淡竹

                                      叶

              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


                             ╔══════╗

                             ║   水蜈蚣   ║

                             ╚══════╝


【药用】本品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发汗退热,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味辛性平,有发汗退热之功。用治感冒发热,可配合葛根同用

               ;用治疟疾,可配合马鞭草同用,于疟发前二小时服药。

            2. 用于痢疾,皮肤瘙痒,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有消肿解毒作用,对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配马齿苋、一

               见喜等药同用;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蛇虫

               咬伤,配野菊花、半枝莲等,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水蜈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   天胡荽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祛风清热,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1. 用于风火赤眼,咽喉肿痛,以及蛇缠疮等症。

               本品具有祛风清热作用,对于风火赤眼,可配桑叶、菊花、点地梅

               等药同用;对于咽喉肿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疗

               蛇缠疮,可用新鲜全草捣烂,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处

               。

            2. 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处方用名】天胡荽(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

                             ║   蔓荆子   ║

                             ╚══════╝


【药用】本品为马鞭草科单叶蔓荆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

               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

               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

               痛病症,本品又可与本、川芎等配伍应用。

            2. 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等症。

               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

               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蔓荆子(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菊芎饮《上池秘录》: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

                                覆花、甘草、枳壳

              治头风头痛。

            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防风、蔓荆子、本、独活、川芎

                                    、甘草

              治感冒头痛。


                             ╔══════╗

                             ║   木贼草   ║

                             ╚══════╝


【药用】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入肺、肝、胆经。

【功效】疏风热,退翳膜。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

            本品退目翳而兼有发散风热之功,对目病而兼有表症者为适宜。临床上

            治眼花多,常与苍朮、夏枯草、防风等配伍;治风热而引起的目赤、

            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本品虽有发汗之功,但一般

            只是用它疏风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处方用名】木贼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木贼散(原名神消散)《证治准绳》:木贼、蝉蜕、谷精草、甘草、

                                              苍朮、蛇蜕、黄芩

              治目赤翳障。


                         ◎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


一、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

    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二、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三、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

    导致亡阳或亡阴。

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 具有解表功效的药物还有:


一、散寒解表:藿香、苍朮(化湿药)、独活(祛风湿药)、细辛

二、宣散透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药)

三、疏散风热:白僵蚕(平肝息风药)


中药学(解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