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不懂,你是想睡我吗?”

2023-05-28 03:34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作为我生命中超验般存在的你,出现在黑暗消失光明滥觞的片刻,所有的刻板成见都已隐去,社会与世界的框架逻辑不再产生作用。我愿意悬置起一切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以此来书写关于你的思想表征。无论是空白的隐喻、象征性的呈现,还是在所有文化里对个体意义的观照,都显露出来自我意志底色深处凝练的话语,建构起了你与我之间流动的关系,也促使来自于社会结构压力的规训得以堙灭。你是如此陌生于我的经验要素,但吊诡之处正是如此,是在现代化的加速社会的异化里,在功绩劳动的效率产出中,在商品拜物教的物化关系中,你却是后现代活动中唯一的静止与永恒。”


◼️ 消息发送中,消息已被对方接收,消息已读,对方正在输入。


◼️ “听不懂,你是想睡我吗?”

🥀

05/27/Sat.


這是文科生的浪漫

還是故弄玄虛的說辭

@TuTouSuo™️ 


以上内容灵感来自于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很广的一张聊天记录,同时也被很多人调侃为文科生,尤其是人文社科学生“掉书袋”和“老学究”的象征,尤其是那张图的结尾也格外有着反讽的意味:“我大专生,听不懂,你是想F-word我吗?”


于是在同一个语境表达中,前者是恨不得将所有社会学、哲学的术语安置在一段表达里,后者则是将一切学理式的内容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最大众、甚至媚俗的话对前者的表达祛魅,使传播情境快速坍塌、崩坏为与此前全然相反的表现。也正是因为这样直接、朴素的祛魅所创造出的反差感,这张图才拥有了出圈的可能。

不过笑谈归笑谈,梗图的出圈也并非完全只因为某种情境冲突导致的荒谬和无厘头。对于人文社科体系内的研究者来说,这些词语绝对算得上是熟悉:吉登斯的“脱域”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意志、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胡塞尔的现象学悬置命题、福柯的规训,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若是把每一个词单独拎出来更深刻地打磨和思考,都是这些过去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们书写成册,阐述与解释达十几万字的学术内容。但如今它们如某种学科仪式要素般聚集在一段不过百来字的表达中,却显得如此“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甚至将进一步加深众人对文科、对人文社科的偏见:


就是一群不愿意好好说话的人,非要把好好的、简单的社会现象生捏硬造为佶屈聱牙的偏词怪词,用这些“黑话”体系去构建它们的「学科合法性」,和互联网营销行业一个毛病。


正因如此,大部分笑着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了对“不好好说话”的人文社科研究者的某种刻板成见,借由其对他/她们的学术表达抱持着鄙夷和否定的态度,尤其是许多理工类出身的学者,天然地抗拒人文学科的观点和表达内容,既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观察、质性的思辨无法拥有量化和可反复论证的科学性的结论,也是来自于对社会学、哲学的潜在误解:


这些理论不过是生活的复述和抽象总结罢了,都是毫无新意的东西,不具有社会与历史的推进作用。


而成为他们观点论证支撑的要素往往就是「常识」。例如在#Metoo运动中存在的社会权力位置对性别关系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女性作为权力弱势一方的被迫妥协与噤声,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概念被广泛地用于理解这些状况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但很多人会说,受到权力压迫“敢怒不敢言”的现象不过就是「common sense」,在常识的范围内,社会学的表达也不过是简单的经验归纳,由此,轻视人文社科理论就成了常见的,乃至很多初学者都会自我怀疑的情况。


为了厘清这一问题,请允许我接着举出另一个案例。在马克思的《资本论》诞生前,工人阶级与劳动物之间的剥离、隔阂关系始终未能获得明确的、直接的表达,资本阶级对其所进行的剩余价值掠夺行为也处于潜隐状态中,个体无法直接地同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产生联系——因为他/她们难以明确实践背后的逻辑和实质——只能是疏离的、悬浮的,毫无理由和道理可寻的,持续盲目地工作下去。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明、厘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无产阶级才有了可以抗争的可能。


所以,人文社科并非是对现象的「常识性」总结,相反,它尝试在做的事情与探索天文地理、化学元素的理工科毫无二致。如果说后者在探索人类所存在的物质环境,那么前者就是对最为捉摸不定的人类社会进行研读,试图揭示被遮蔽的真理,匡正被奉为神明的谬误。一方是对客观存在的追寻,一方是向内、向心灵与存在的确定,它的目标是为人,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几乎所有认为人文社科不过是「常识」的观点,都犯下了「反证」的逻辑谬误,即当你被明智后,却不承认那个为你赋予了思想可能性的对象。


实际上,如果没有布尔迪厄的权力场域、没有福柯的话语即权力、没有马克思的拜物教,个体只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真实的世界相互剥离,无法与之产生真正的、实在的联系。


人会变得虚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社科的本质恰恰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使人落回现实、拥抱生活。


不过光是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仍然不够。在社会学、哲学、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内部确实存在着大量艰深难懂的术语,比如拉康的“物自体”、齐泽克的“原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海德格尔的“集置”,包括以上谈到的“脱域”、“解构”、“祛魅”等等。这其中固然有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上存在的传播隔阂,但更重要的是学者为了去表述某种他/她所观察、思辨出的现象及其本质,创造出的生词和表达方式。


“造词”的原因就在于此前没有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或是解释了这一情况,那就必须为抽象的客观存在赋予具象的符号,否则个体将永远无法习得相关的思想——不被符号所表达的对象都无法被人类认知。


除此之外,这些词语、术语的出现自然也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传播壁垒,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相互区别,这一点毋庸置疑,合法性的承认必然需要相应的制度化知识内容,放在任何学科角度来说都是一致的。


或许真正有问题的不在于人文社科中的观点与理论不被承认或被轻视,而是当这些词语被笼统地放置于一段表白中时,就显得「为赋新词强说愁」起来,似乎是在非学术讨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愣生生地加入了专业的知识体系,未免就有些“卖弄”的意味出来。


所以我真的好喜欢对面的回答,几个字、几句话就让这种故作姿态的情境分崩离析,在完成了绝对祛魅的同时还有种矛盾的对立感。


值得一笑。

🥀

🦋 人文社科的困境

🕳️ / TuTouSuo / 缺乏价值 / 缺乏力量?


学文有用吗?

学习不好就去读文科。


2021年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与应对之策》中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科生太多”,由此引发了关于「文科无用论」的激烈讨论。与其说这是种偏差的工具理性化认识,不如说它就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刻板成见,认为文科比理工科更为弱势,因此它也常常和处于性别弱势地位的女性符号相互勾连——但这并非本次讨论的核心,姑且按下不表。


文科的作用,或者让这个范围狭隘一点,社会学、哲学、传播学这些人文社科的价值是对人类历史连续性的保存以及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所说,“把人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对社会存在的、人的生活方式、与自然之间的状态的直接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是社会结构与社会机制的产出物,要想获得自由和独立,就必须克服自身的盲目和软弱,人文学科正是在尝试成为公众头脑中的知识力量,使其能够自给自足、脱离被控制的境地。


但它们的危机就在于太过思辨,且总是和批判相互联系。在强调量化与管理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唯一能够得到承认的,就只有像是拉扎斯菲尔德所率领的哥伦比亚学派一样,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以精准的定量研究为社会管理者服务的对象。


他们又成了人文学科中的佼佼者。


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本质都与哲学体系相互关联,但后者在学科中的待遇全然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最热门的报考专业也从来轮不到这些专业。究其根本,还是「实用」二字。即使有再多的自我力量的获得,社会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逃避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躲不过银行账户中具体的数字。


文科生有很多浪漫的说辞和表达,却总是被戏称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或是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当林奕含写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自尽,总会有人说:少点文科生的敏感,都不至于如此。


社会已被物化得太过于深刻,从不愿意承认在数字化的计算体系背后,仍然有一群被逐渐忽略的人,他/她们以不值钱的思考过活,用自己的每一天去书写生活,在或锋利或柔和的瞬间思量所见所闻。


人文社科不是纠结于辞藻的修饰和生僻的表达,它是在你觉得虚无和空洞的每一刻,将你拽回生活、拽回现实的存在。


不要把我们这个学科的表达当做是某种“专业”的策略性呈现,要理解它、感受它、使用它,用以研究社会、用以找到自我。


这是我对这门学科的认识。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听不懂,你是想睡我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