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楢山节考》和《空屋》

2023-09-03 23:17 作者:critFrida  | 我要投稿

《楢山节考》深水七郎著,算是这阵子读到的印象比较深的日本非推理文学。故事发生在信州山(但在后记里重回楢山舞台中可以看出实际小说原型地并不属于信州)里的小山村里,开篇时阿玲婆婆听到了她所期待的两种声音:其一是村里该在盂兰盆节时响起的祭歌:楢山祭哟来三次了,栗子树哟也开花了。作者在此提到“年纪不饶人”,这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岁月催人老,而是在这个小山村里代表着真实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死线”,村里有参拜楢山神的习俗,当老人年满70岁后就会由孩子背着进山参拜,其实就是隐晦的“弃老”,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贫穷封闭的山村为了种族延续的残酷选择。在生产落后的条件下,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保证食物足够果腹,为了家族能够存续,个体就要为之让路,成年人是珍贵的劳动力,老人婴儿是粮食的消耗者,尤其是持续衰弱的老人,自然成了整个家族的包袱,于是就在种种习俗的掩饰下遭到抛弃。阿铃婆婆69岁了,她满心里只有两件大事,一个是为参拜楢山做好准备,另一件是为新近丧偶的儿子辰平找一个续弦,她所期待的另一种声音即是在村子间传达消息的飞脚能带给她关于为儿子娶妻的消息。辰平的续弦很快就在对面村子找到了,为楢山的准备则是预备米酒等招待客人的储备。阿铃虽然69岁了,但是身体还好得很,甚至一口牙齿吃脆脆的豆子都不在话下,但这反而还成了她的心病----不够衰老。于是她不惜用火石敲,向磨盘撞,就为了把牙打坏,伪装出自己已经垂垂老矣的假象。食物至上的理念之下,让人性显得十分扭曲,早早地生养孩子的老婆婆,年满70迟迟不上楢山的邻居都会被认为是不守规矩的人,会觉得丢脸,而不管是楢山的小调,还是上楢山时下雪被认为是好运,都是在妆点封闭村子里的弃老习俗。偷拿了邻居食物的雨屋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全数遭到了村人的残忍虐杀,因为偷食物在村里是重罪,是对村子存续的最大危害,而不上楢山的邻居最终也被亲生儿子推落山崖。阿玲婆婆对上楢山做得很完美,对整个家的操持也是尽心尽力,她不是知书达理的女性,但严守习俗置生命于不顾的形象却有种打动人心的厚重。看起来灭绝人性,不通情理的野蛮之下却更显出人形的光辉,也许其中饱含愚昧,但是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而粗略看了下网上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楢山节考》改编电影的介绍,可以知道导演对剧情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把《楢山节考》这一篇和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二篇《东北的武神们》进行了糅合,将第二篇中受歧视的主角变成了阿玲婆婆的二儿子,从而让整部电影情节更加厚重了。但是也更让我怀疑是否讲述一个民族的苦难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获奖呢?

《楢山节考》和《空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