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 大数据里的“时空伴随”
◎高丕永
两年多来,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越来越多地借助高科技力量,做到科学精准防控。2021年下半年,在阻击潜伏期更短、传播力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过程中,在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数据可视化等整合起来的高科技手段时,新造了“时空伴随”和“时空伴随者”这两个词。请看下面的例句:
(1)如果真有“时空伴随”情况或有相关疑问,及时报告并主动进行核酸检测。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北京日报》2021年11月19日)
(2)成都市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称,“绿码”变“黄码”,您可能是时空伴随者,有时空伴随风险。(《都市快报》2021年11月7日)
(3)时空伴随需要综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所以目前主要依靠的是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电话基站信号数据。(《重庆科技报》2021年11月18日)
(4) 时空伴随者不是一个医学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但是不能滥用。不能因为跟楼下N层的人有过时空伴随,就成了风险人群。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是要在还原轨迹基础上作出判断,科学精准排摸和分析。(《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46期)
以上例句里的抗疫新词“时空伴随”,其词义不可能是“时间和空间(时空)”和“陪伴(伴随)”的简单相加。那么,“时空伴随”指什么呢?2022年3月25日下午,在国务院召开的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这样回答记者有关的提问:“时空伴随”,一般是指在过去的14天内与新冠确诊患者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空间内有过交集。有过这种交集的,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者。我们发现“时空伴随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把有可能感染的人及时找出来,这样使得我们的整个防控工作提前提早,把我们的防控窗口前移。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吴尊友还说:“‘时空伴随’,还叫做‘时空交集’。……对已经确定的‘时空伴随者’或‘时空交集者’,还需要进一步对他的风险进行研判,主要看他交集的方式、距离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已经确定了不是密切接触者,也不是次密切接触者,就不具有感染的风险。”除了用得比较少的“时空交集”,“时空伴随”的同义词还有同样用得比较少的“时空重合”“时空交叉”等。比如:“在许多地方发布的信息中,时空伴随、时空交叉、时空重合都统一作为一个名词进行解释,但各地发布的定义内容却不太统一。”(《广州日报》2021年11月6日)
“时空”和“伴随”这两个词,新冠疫情暴发前一般不会连缀成“时空伴随”使用。然而,用于防控疫情后,“时空伴随”还产生了比喻义“虽然见不到面,但仍可以有交集、交流等”。比如:“那些写作总会让你体验到,人在任何地方、任何处境下,都可与古人呼应的、那种奇妙的‘时空伴随’……”(《解放日报》2022年6月12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8期《热点聚焦》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