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能在抗战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山西抗战伟业铸就的历史丰碑光耀千秋。
现分析山西省能够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原因:
一、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战略决策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山西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不但对山西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精心谋划、精密部署,而且对在山西开展的关键的、重要的战役战斗进行具体指导;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驻扎山西,具体领导开创了山西全民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和坚持维护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始终站在山西抗战的最前线。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为坚持山西抗战和夺取胜利指明了方向,党领导八路军开辟的山西敌后战场成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支撑了山西抗战的局面。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山西抗战、夺取山西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深入研究党对山西抗战的部署、发动和领导,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成功实践,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山西的贯彻实施,党对山西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军事、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是在全国各党各界各军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维护对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和胜利起了巨大作用。山西抗战局面的开创和发展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和始终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的方针,“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第一方面军渡河东征,开赴山西。
从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东渡黄河,转战山西70余天,取得了巨大战果。为避免大规模内战,保存国防实力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征红军主动回师陕北,并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红军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致力于建立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紧了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当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双方的合作日益全面、日益发展。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山西最早得到成功实践,使得山西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成为全国除延安之外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从而吸引了华北乃至全国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来到太原及山西各地,从事抗日工作。
(二) 游击战在山西的开展
早在八路军挺进山西实行初步战略展开之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反复阐释和强调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八路军的主要任务,着力统一全党全军的认识,力促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实现。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八路军3个师主力随着在山西的全面展开,一面分兵发动群众,大力创建抗日根据地,一面按照毛泽东关于“多打小胜仗,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的指示,乘敌将作战重心暂时转移到津浦路方向的有利时机,实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频频出击敌之侧后,有效展开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牵制日军东援、西进和南下。
首战平型关,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使许多人由此相信共产党不但坚决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战胜敌人的。
(三)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在战动总会和牺盟会等的动员组织下,不仅青壮年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就连从前足不出户的妇女也走出家门,尽其所能地为抗战做工作。在广大的战区农村,到处都有抗日宣传的标语,广大人民群众在动委会的宣传动员下,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日武装。
沁源围困战和晋绥边区“挤敌人”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夺取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二、 巍巍太行的独特地形和战略地位
山西虽然在1937年就沦陷于日军之手,可是这片大地上的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八路军在这里发展壮大。到了抗战中期,八路军甚至能把日军一半的力量牵制在华北地区,极大程度上缓解正面战场国军的压力,可谓是功莫大焉。那么能有效牵制日军力量的,为什么不是山东,不是河北,而一定是山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些:
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柳宗元因此把山西称为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西省的地形封闭,四周山水环绕,我军的防御部署也较为容易,只需北部扼守大同地区,东部据守上党盆地的黎城武乡地区,便可控制日军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而且即便失守,我们仍有山区作为天然屏障。
山西山区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这跟河北、山东的平原地貌大不相同。从军事作战上来说,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方一旦处于劣势,军队被全歼的可能性极大,但山区就不同于平原地区,可以阻止敌人机械化部队的发挥。因此日军进入山西之后,他们原本有优势的重型炮弹、炸弹在山区的效果也远远比平原差得多;而且巍巍八百里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州黄河北岸西街,东临华北平原,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脉,使得我军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战术优势,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著名的麻雀战、挑帘战都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的。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种说法,扼太行者得天下,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也是这么认为的。太行地区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谋取中原,必须首先在太行站稳脚跟。所以当时八路军出兵恒山、太行山、吕梁山,并且在这些地方建立根据地,给日军西进和南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表面上看是日军占领了山西,但实际上日军始终处于八路军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之中。
从山西省的位置接触到中国任意一块板图都是四通八达的,因此可以从山西向四面扩张;山西本身的险峻地势,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四面八方的敌人想要打进山西,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驻守山西的部队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突击或者撤退,是阻击敌人的最优之选。
三、 山西人民的浴血奋战
山西这块土地是英雄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党组织得到迅速壮大,党的力量得到了迅猛发展。党员人数从1937年5月的360余人,发展到1945年8月的15万人。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与锻炼,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以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山西的具体斗争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逐步成熟起来,成为领导山西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坚强核心。山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八路军从抗战开始时的4万多人,到抗战胜利时的100多万人,山西入伍的青壮年达70多万人,不脱产的民兵、自卫队有数百万之多,付出了270多万人伤亡的重大牺牲和重大财产损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山西人民辛勤劳动、节衣缩食,保证了抗战军需物资的供应。山西人民为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山西军民在抗战期间培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孕育于山西这块古老而光荣的土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内容,是山西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郭秀翔.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抗战的中流砥柱[J].党史文汇,2021(11):38-46.
2.原凯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2020.东北师范大学,MA thesis.
3. 山西日报.夺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图说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战.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