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架空世界观/架空历史)L-20“北辰”战斗机

基本情况
编号:L-20
东方代号:“北辰”(Полярная звезда)
西方代号:“侧卫边缘”(Flanker Frontier)
隶属:乌日萨联邦人民军空军
代级和定位:四代半(国际标准)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设计参与方:白夜联邦共和国039设计局、天朝人民共和国盛州飞机工业集团、乌日萨联邦中央航空设计局
相关数据
长度:21.20m
机高:5.65m
翼展:14.70m
极速:2800km/h(2.3马赫)
最大表速:3221km/h(2.63马赫)
实用升限:19000m(62336英尺)
最大航程:4400km(2376海里)
作战半径:1560km(810海里)
载重:12t
最大起飞重量:36t
发动机:2台天朝WS-10B矢量发动机
简介
新元5年底,第一次群山半岛—乌日萨战争结束。
在各方力量的角逐和斡旋下,这场惨烈的战争仅持续了不到半年。战后,乌日萨联邦(Uriza F.)宣布复国,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独立国家。
经过这次战争,以赫汶尼亚(Heavenia)为首的北亚特兰协约国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为伊卢维亚(Eruvia)洲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时间来到了新元7年,天朝人民共和国(P.R.Celestial.Country)在平定国内的叛乱后,与白夜联邦共和国(F.R.Dawnight)等国家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虽然“新元事件”将世界秩序彻底粉碎,但随着各个国家社会秩序的重建,世界上多个主要势力角逐的总体形势仍未显著改变,且有两极化的倾向。
在装备L-20前,乌日萨联邦仅有的空军部队是一个来自东方阵营各国的志愿航空团,以及一个本土的航空团,绝大多数为中、轻型制空战斗机,重型战斗机来自于军事贸易和援助,数量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天朝人民共和国、白夜联邦共和国和乌日萨联邦经过了三方会议,决定联合开发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用以补全乌日萨联邦在战争之后几乎被摧毁殆尽的空军力量。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天朝歼16为母版的Jc-26设计方案,和以白夜的МиГ1.44为蓝本的Mc-24设计方案。
最后经多方论证,在调整了Jc-26的气动外形后,确定了最终方案,即L-20多用途战斗机。战斗机代号为“北辰”。


L-20战斗机在白夜039局Cy-27系和МиГ-29系“经典中央升力体布局”的基础上,主要对垂尾的气动外形进行了明显的改造。航电系统则使用了低配版的歼16航电,主要是在设备性能和计算速度上有降低,预估它的整体作战效能略高于歼11。
新元8年,第二次群山半岛—乌日萨战争开始,乌日萨联邦周边再度陷入紧张局势。为了对付北亚特兰协约国的进攻,乌日萨联邦对L-20的研制工作不得不暂停。在此情况下,天朝和白夜接过了友邦的委托,继续训练乌日萨联邦的飞行员,并不断执行L-20的试飞任务。
新元9年,第一批L-20交付乌日萨并投入现役。在数年后的第三次群山半岛-乌日萨战争和更久以后的西伊卢维亚大革命中,它们因其继承于Cy-27系战斗机的,强大的机动性能和充足的火力,被敌人称作“死神的绣花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