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团:事关一个人,亦关所有人

李玫瑾教授说过“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同样指出: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问题密切关联。

对于“管好”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了解。但总在知与不知之间徘徊,不愿面对。今天,我们将“答案”放到你手边,拾起它,成为自己。

管好自己的言行,给他们最“直接”的成长
“大道理”都懂,但总在“祸从口出”的时候才会认真对待。
当我们从孩子口中听到“我靠,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熟悉又陌生。被震惊的同时,才意识到,自己(父母)“闯祸”了。
娱乐圈中郭麒麟的谈吐有礼、恭敬谦卑、真诚待人……创下一句佳句“有种‘教养’叫郭麒麟,刻在骨子里装不出来。”
而成为这样的郭麒麟,毫不让人意外。
“在我们家,没有人说过一个脏字”;“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郭德纲说。
可以见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身教”,要比“言说”来得更加有用。

管好自己的情绪,给他们最“健康”的成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而从数据来看,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就已达200多种。
你的情绪,决定了你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启蒙”。
仔细观察,当你在说教孩子的愤怒方式、情绪表现不对的时候,是不是仿佛看到了自己声嘶力竭地对他们,对爱人,对父母……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父母)的情绪“闯祸”了。
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
了解情绪比发脾气更有意义。

管好自己的欲望,给他们最“本质”的成长
2022年的关键词是专注,很多成功人士用时间证明了“如果你能专注一件事,你一定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一组对话:
“你怎么还在看电视,该睡觉了。”妈妈说
“爸爸不是也在玩手机,没有睡觉吗,你们都管不好自己,凭什么来管我…”孩子理直气壮的说
白岩松说:“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家长,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比起硬性控制他们的欲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更加重要。

管好自己的习惯,给他们最“持久”的成长
好习惯影响幼儿一生,3—6岁期间,幼儿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而在这个他们并不太知道对错、黑白、好坏的阶段下;听不懂、说不通的状态下,我们该如何去做。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跟随父母的脚步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稻盛和夫说:
“管理好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
杨澜说: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说:
“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嗨团说:
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他们是父亲/母亲,是企业,更是一位教育者。
当他们致力于自我成长的时候,他们身边的人(孩子、爱人、朋友、家人)也将被这种不断努力成长的氛围影响。
成长,从来不止于“教”,更重要的是“行”。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找到“榜样”这条捷径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