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多巴胺停不下的人,血清素抑郁丧失动力,焦虑不安成瘾是常态?无足鸟只降落

【脑科学】多巴胺停不下的人,血清素抑郁丧失动力,焦虑不安成瘾是常态?无足鸟只降落一次哔哩哔哩bilibili
文案来自视频,仅供学习用,侵删!
注意力的吸引
当你在刷手机的时候,那些帅哥美女、惊奇内容都会让你继续滑动手机,想要看更多、更多。
1个、2个、3个视频,你的时间在不断消失,你越看越兴奋。这就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在背后推动的行为。
多巴胺会给我们带来“想要更多”的欲望,这种“想要更多”的欲望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可控的,因此人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获得追求中的愉悦和兴奋的感觉。但如果多巴胺失控,就会产生让人上瘾的感觉。常见的上瘾有短视频成瘾、烟酒成瘾、赌博成瘾。
人们知道,长时间刷手机会虚度光阴,也清楚烟酒对身体的不好。但是还是无法控制地拿起手机翻了又翻,或者去吸烟喝酒,这些行为都是多巴胺失控后,所产生的后果。
多巴胺的出现
英国科学家凯瑟琳·蒙塔古率先在大脑当中发现了多巴胺这个化学物质。我们人脑当中有160多种神经递质,其中多巴胺是里面最特别的一个。它所到之处都会让附近的神经元活跃起来。这个让大脑活跃的神经递质会自然让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它就是“快乐激素”。但是随后的实验否定了这个结果。
实验人员给笼子里的老鼠投放食物。
这个时候老鼠体内的多巴胺会迅速地上升,很兴奋地吃掉食物。
但是如果每天规律地给老鼠投放食物,老鼠虽然还是会很兴奋地吃掉食物,但每天都能准时见到食物后的多巴胺分泌是逐步地在减少。
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跟快乐是有关联的,但在稳定地获得后,多巴胺的分泌是会减少的。
多巴胺不等于快乐的神经递质,而是一个对未来产生欲望的神经递质。
我们大脑由于运行的需要,会把外界感知到的事物分为近体空间、远体空间两个区域进行管理。这两个区域会交由不同的神经递质来运作。
多巴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下图:
多巴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会让我们头脑发热追求短暂的刺激,并在完成这个追逐过程,得到或者没有得到相对应的满足时,多巴胺都会迅速消退。
这时自我的状态会切换到近体空间来,大脑随即在这里作出调整。大量当下时空的神经递质开始填充多巴胺消退之后的神经网络,以此保证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处在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之中。
支持性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
在自己基本可控的前提之下,完成某些追求,得到或未得到结果之时,多巴胺的分泌会迅速消退,人脑的欲望回路会慢慢关闭。自己的精神状态就需要交给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来维持心理平和。思维在这里会调整出这样的内在感觉和这样的内心对话:
得到了就很满足,暂时不要更多;如果没有得到也没事,以后会慢慢得到。
血清素重要性
支持性的神经递质会让人拥有自我抚慰的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如果在血清素、催产素等其他支持性激素分泌不足的时候,人就没有神经递质能承接住失去多巴胺的痛苦,自我则会陷入到血清素、多巴胺等严重不足的抑郁状态。感觉当下的一切都十分烦躁,每一秒都很痛苦,也觉得自己未来没有希望,自己只会越来越差。
严重的时候连下床都很困呐。这时候我们每一个神经元都因为缺少正向(支持)的神经递质而处在一个低活跃或者不活跃的状态之中。
长期抑郁的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链接明显减少,整个大脑都处在一个沉闷、低活跃的状态之中。
为什么人会出现血清素跟催产素分泌不足的现象呢?
原因1: 童年缺乏关爱
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个调查实验。
调查人员对120名出生两年内被遗弃或缺少照顾的孩子建立了档案。在他们5岁后和正常养育下长大的孩子们进行血清素对比,发现他们血清素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有陪伴照顾的孩子们。
另一个实验也证明了
缺少母鼠关爱的小鼠在成长过程中血清素的水平明显要比正常受到照顾的小鼠低很多。
原因2: 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自我发展的定位
现代社会和家庭容易拔高个人对自我发展的要求,社会、家庭、环境对人都会产生影响。认为人是需要创造被环境认可的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没有做到人就会激活“羞愧感 ”。而这样的感觉容易产生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的持续升高,在皮质醇的影响之下,血清素的分泌也会慢慢地减少。
结论
所以,在稳定陪伴和家庭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就会拥有分泌大量血清素的能力。而这个神经递质会让人很好地活在当下,更容易自我满足(即有上面所说的内心对话),与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而因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失照顾、或者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长大后的人,会出现血清素分泌不足的现象,严重的人会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缺少富有正向神经递质的大脑,会陷入一种强烈的焦躁不安之中,人会容易感觉很多负面情绪(疲倦懒惰)。
这个过程也在约翰·鲍尔比的《陌生人情景实验》当中得到了验证。
实验中,幼儿被带进了一个有玩具的房间里,那个地方有一个陌生人和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在陪伴孩子一段时间之后,会离开房间。会留下陌生人单独和孩子相处。实验者和母亲会在远处单独观察孩子的行为。
后期的研究得知,血清素分泌充足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在母亲离开之后依然可以放松地和别人玩玩具,与陌生人产生交流;而血清素不足的孩子明显会感觉焦躁不安,在陌生人靠近他的时候会感到惊恐不稳定,在陌生人靠近他的时候会产生回避与他人互动或者到处寻找妈妈的行为。
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种人的依恋模型——
这四种依恋模型的核心就是在血清素之上——
一项基于脑成像的研究也发现,血清素分泌不足的人,前额叶会更加虚弱,他们无法启动理性思维和自我抚慰(能增加催产素)的能力,杏仁核这个时候会非常活跃,会导致人对环境充满了警觉性,很难信任周围的任何人,从而让他们的安全感直线降低。
因此可以判断,在多巴胺消退之后又没有血清素跟上的人,是无法完成这个从未来到当下的过渡。较低血清素的人的精神状态,一直都处在一个极度焦虑跟恐惧的状态之中。他们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巴胺,多巴胺让他们产生那种追逐的欲望,让他们暂时摆脱那种没有任何正向神经递质支持后的痛苦。
所以因为缺爱导致血清素不足的人,更容易追逐多巴胺,导致多巴胺成瘾。
停不下的来人
《阿飞正传》中提到的“没有腿的鸟”就是一种好的比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它是没有脚的,从一出生,它就只能一直飞呀飞,直到最后才落地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记得的关于“无脚鸟”的描述。
鸟不断飞行就是象征性地表达“不断追寻多巴胺的过程”,要落地的时候就需要血清素的接纳,不然降落就等于死亡。这样的死亡也是象征性地表达,大脑在没有任何支持性神经递质后的痛苦。
电影中的阿飞就是严重缺失母亲的陪伴,童年非常不幸,所以他要不断地飞行,去追寻那种多巴胺的满足。这就是多巴胺失控之后的成瘾。
这也解释了很多人为什么执着于追求多巴胺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这时候无法完成神经递质的交换代替,状态也无法从未来的欲望移回到当下的生活中来。追求多巴胺的满足就会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这也解释了那些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更容易手机游戏成瘾、零食成瘾、恋爱成瘾以及自慰成瘾的原因。他们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抚慰自己缺乏支持性神经递质后的痛苦大脑。在极端的情况下,成瘾也是一种保命方式。如果一个人连瘾都没有了,那他很容易生无可恋。(个人感觉类似于人问题行为的“证明无能”阶段)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是自己的性命。
我们会看到人失去越多,就渴望得到越多。而这个渴望得到背后的动力,就是多巴胺。多巴胺又永不被满足(奴役)。所以执着于走多巴胺满足的这条路注定是行不通的。
小孩子刚开始得到糖果,是可以满足到自己的。慢慢地糖果不再能够激活小孩的多巴胺,他们在看见糖果后,就不会显得那么兴奋。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刺激性的食物,来唤起他们的注意,也就是多巴胺的注意。比如说冰淇淋、蛋糕。
成年人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小有成就就能激活多巴胺,但时间过久后人就会适应这样的成就,多巴胺就不会再分泌。这个时候想要激活多巴胺,就需要更大的成就的预期或者欲望来激活它。
多巴胺的排毒
追求多巴胺满足的人,注定是停不下来的人。所以网上那些博主才宣称,要“戒断多巴胺”或“多巴胺排毒”。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多巴胺无法被满足的基础之上。
但是他们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没有多巴胺所形成的未来欲望,那他用什么来承接住这样欲望消退后空洞的自我呢?这也是为什么盲目地多巴胺排毒很容易失败的原因。( 这里个人认为说得不太对,网上的很多博主都是在试图用一些方法降低多巴胺的阈值而已,但他们并没有聊到其他支持性神经递质的事情)
我认为对于多巴胺的理解,我们还是有点本末倒置了。首先多巴胺永远都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我们的伙伴。它给我们提供了注意力、调节力、动力以及认知向往的能力。在追逐多巴胺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活力满满、干劲十足。所以它存在的正向意义也是非常清晰的。为什么它会变成负向的因子呢?全因为强烈需要多巴胺的行为导致预期性的失控,在强行抽离的时候,又无法承受失去多巴胺的痛苦。所以对多巴胺欲望的追求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们要知道,避免多巴胺失控的主要两个因素。
- 首先就是要降低预期。只有低预期才能产生合适的多巴胺,而不丢失自己的动力,不至于因为高预期而导致多巴胺泛滥,而迷失自己。
- 再就是拥有良好的正向、支持自我的神经递质,比如说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等。如果一个人在血清素与其他的支持性神经递质分泌不足的前提之下,强行地拉低多巴胺这是很难办到的。
-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中度的多巴胺分泌的前提条件,在奖励这方面分化成一个个小的奖励,并找到更多“激活”血清素分泌的方法,让多巴胺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祸害。
如何过得更好
尽管目前药物是促进血清素分泌的最常用手法,但毕竟这不是自然产生的血清素,一旦停药,血清素的分泌又会回到原点。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如何自然产生正常水平以上的血清素。
- 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睡眠。近几年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当中存在一个非常古老的脑区,名为缰核。
- 当我们的祖先还是爬行动物的时候,它就存在了。一直陪伴至今。它会根据我们的压力状况、作息时间,来判断是否启用它管理的抑制性神经网络。如果一个人在11点之后依然还在接触大量人造光,比如看手机、看电脑,缰核就会开始活跃启动抑制回路,分泌一种叫做GABA的神经递质。大脑受此影响,会开始抑制血清素的分泌。长期以往,会让分泌血清素的区域变得不再活跃。在这个研究结果之上,你要思考一下,当你在追求深夜打游戏、刷视频的多巴胺欲望满足之时,你也在悄悄地摧毁着你的血清素分泌系统。你要保护好这个血清素系统的存在,就需要晚上11点到凌晨4点尽量不要接触人造光。如果你躺在床上睡不着,可以听听音乐或者听书来陪伴自己,直到困意来袭,然后睡去。
- 再就是要多运动。在不截断多巴胺的前提之下,用“美好的欲望”来牵引自己,养成微运动的习惯。每天30分钟的慢走或者慢跑,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体内的血清素分泌。
- 紧接着的办法就是亲密的接触。比如说拥抱、握手、按摩等,都是可以释放血清素的。如果没有条件与人亲密,可以养一些温顺的宠物或者羊绒玩具,与其拥抱,同样可以达到抚触的效果。
最后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让自己长期处在一个可控的生活环境当中,而不是让自己面对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可控是人发展的必要前提,缺少血清素支持的人心理世界会长期地处于一个不安之中。为了逃离这样的不安感,我们会追求更多的多巴胺满足。而多巴胺又不是一个能满足当下的神经递质,所以(在不断追求更大的满足感的过程中一定最终会到这种状态)无法获得多巴胺满足后的痛苦就会加倍,又会追寻自己获得更大更多的多巴胺满足,直到这个欲望回路崩溃瓦解为止。
这个时候生活会动力全无,自己连下个床都会十分地痛苦。
那什么是一个可控的生活环境呢?
- 第一个就是空间可控。拥有一个空间,不是寝室也不是和家人住在一起。条件不允许下,可以拥有一个带锁的房间,这个空间的一切都是专属于你。因为在有人存在的环境当中,你会不由自主地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而且别人又是不可控的,自己的状态就会被持续地消耗。
- 第二个就是生存上的基本可控。不提前消费、不贷款,每个月的收入或者给到的生活费都有适当的结余。不会因为多巴胺的驱使之下做一些自己承受不了的事情。
- 最后一个就是规律的生活。这个也代表着生活上的可控。规律对于身心健康太过于重要。一个预期稳定的生活,不会刺激过多的多巴胺分泌,但这个过程会让血清素慢慢地产生,什么时候要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休息,学习、娱乐这些内容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基本可以在你的计划或者安排之中,这个状态可以达到一种放松的效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控制可以控制的,接受不能控制的。“我觉得这句话不太适合血清素不足的人。合适他们的发展状态应该是“控制可以控制的,远离不可控制的”。
人从幼童到成年的过程是需要一个漫长且稳定、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来换得自己稳定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稳定,自己就会持续地在当下产生支持性的神经递质,让自己能安静地、不害怕地在自己的空间当中感受到自我。在漫长的过程当中,焦虑逐渐会变得安静、恐惧也不那么可怕,会感觉到由内而外的平静喜乐。那个时候我们不再会拼命地追着多巴胺跑,我们可以从天空上降落下来,安静地休息,感受一切的美好。
本系列的视频制作,都离不开你的点赞、支持、投币加关注,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很多知识点,我尽量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希望能帮助你的大脑实现自由。这期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个视频 再见!
参考文献:
Schultz W. Neural coding of basic reward terms of animal learning theory, game theory,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ural ecology. Curr Opin Neurobiol. 2004;14(2):139-147. doi:10.1016/j.conb.2004.03.018
Volkow ND, Fowler JS, Wang GJ, Baler R, Telang F. Imaging dopamine’s role in drug abuse and addiction. Neuropharmacology. 2009;56(Suppl 1):3-8. doi:10.1016/j.neuropharm.2008.05.022
Berridge KC, Robinson TE. Parsing Reward. Trends Neurosci. 2003;26(9):507–513. doi: 10.1016/S0166-2236(03)00233-9
Salamone JD, Correa M, Farrar AM, Mingote SM. Effort-related functions of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and associated forebrain circuits.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7;191(3):461-482. doi:10.1007/s00213-006-0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