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史官方笔记汇总

2021-12-07 21:22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 【选择题】

1、开端: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开始于 1917 年。【高频选择】

2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

①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白话,反对旧道德、旧文学。

②主要阵地: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③《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4、中西结合:继承近代文学改良精神,吸收西方文学形式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活动过程 【高频选择题考点 1、宣传

(1)1917 年 1 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言之有,不模仿古人,讲求文,不作病之呻,务去调套语不用典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0704/1207 多选】

(2)1917 年 2 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0 单选】

①提出三大主义:【1704 单选】

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②把文学当做利器

把文学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的价值。

2、炒作

1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文学革命 1810 单选】

发表双簧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反对新文学写信,刘半农根据信逐一辩斥。3、继续推动

(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0907】

(2)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三)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 【了解即可】


1、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现代化的。

2、接着《新青年》、《新潮》上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文学作品。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四)文学社团的创办 【常考选择题、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404 名词解释】

(1) 文学研究会 1921  1 月在北京成立 (成立早、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社团)

(2) 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3) 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人生派""为人生"的文学;

(4) 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2、创造社 【1710 名词解释】

(1)1921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社团)

(2)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3) 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4)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3、语丝社 【1410 名词解释】

(1) 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3) 《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Ø 

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是《语丝》,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文学革命的论争【守旧思想 VS 革命】 【常考选择题、名词解释1、第一次斗争:1919 年,林纾 VS 蔡元培、李大钊、鲁迅

(1) 林纾讨伐白话文;攻击北京大学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1410 单选]《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2) 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鲁迅对林纾进行批2、第二次斗争: 1922 年,学衡派 VS 鲁迅、茅盾

学衡派:【1610 名词解释】

1922 年,梅光迪、吴宓 mì、胡先sù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③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鲁迅的批驳最为有力)

3、第三次斗争: 1925 年,甲寅派 VS 鲁迅、成仿甲寅派【1904 名词解释】

①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②该刊于 1925 年在北京创刊,由章士钊等人提出复古论调,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否定新文学

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六“五四”文学经历的阶段 【选择题、简答题 1、萌芽期:1917  —— 1920 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

2、活跃期: 1921 年新文学社团出现 —— 1926 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3、沉寂期:1926 年春 —— 1927 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简答题】 总五四文学革命有着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1、内容上: 2、观念上: 3、语言和形式上: 4、中外联系上


1、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文以载道变成 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3、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

奠定了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4、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文化的营养,形成了开放性现代文学

 

(八“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  台湾文学运动的概况  【选择题为主】

总:台湾新文学运动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出现。

台湾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和文化上,心系祖国。

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带到台湾,组织并领导了台湾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1、在日本成立文化组织

1920 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新民会

重大影响1921 年于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推动台湾文学新运动

2、1923 年 4 月,《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1927 年 7 月移入台湾发行。

台湾民报》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1910 单选]

台湾新文学提倡者以《台湾民报》为阵地,介绍大陆的新思潮和作家作品;提出建设新文体的理论主张;提出建设具有台湾特点文化的主张;着手进行新文学的创作。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一)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选择题】

1、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

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2、创作: 1918  5 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因其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形式的别致,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二)鲁迅的思想特点 【选择题为主、简答题】

1、总结:鲁迅的思想是中国 20 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丰富复杂、博大精深

2、前期:

(1) 进化论

摒弃“弱肉强食”等消极因素,汲取了注重生存斗争、社会不断进步等积极因素。

(2) 个性主义思想

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3) 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救的注意。

3、后期:克服了早期思想中的偏颇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思想并非一成不变。

4、总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的文学创作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一《呐喊》

1、《呐喊【名词解释】

(1)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 1918—1922 年所写的 14 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 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收录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 Q 正传》、《故乡》《社戏》《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二《彷徨》

1、《彷徨》【1910 名词解释】

(1) 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1925 年写的 11 篇小说

五四新文化阵营分裂,鲁迅独立面对困境成了游勇", 作品流露出“寂寞"、“彷徨“之感

(2) 承续了《呐喊》反封建的精神,着重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艺术上更加成熟。

收录作品:《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肥皂》《长明灯》《祝福》《高老夫子》《弟兄》《伤逝》《离婚》

《孤独者》《示众》。

 

(三《狂人日记》 【简答题考点】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高频单选】

1918 年 5 月发表在《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考点:《狂人日记》  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1、《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与内容

(1)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2)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3) 封建制度和礼教揭露与批判多层次展开的。

狂人周围的环境—狂人的联想—触目惊人的发现:吃人—封建礼教下的中国人

(4)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改变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救救孩子—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考点:《狂人日记》 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2、《狂人日记》的艺术成就与特点

(1) 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

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 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

①狂人首先是活生生的狂人,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塑造形象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

反对肉体上吃人上升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a.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

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战斗的深意

b.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精彩地象征性描画,   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产生联想。

③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四《阿 Q 正传》 【简答题考点1《阿 Q 正传》的性格特征

(1) 身份特征和生活处境

①阿 Q 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未庄

举例分析:

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同时又妄自尊大,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

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

Q 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②阿 Q 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幼稚、糊涂、错误的态度和认识上

举例分析:

Q 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随意夺取当年曾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阿 Q 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 D 和赵太爷”;阿 Q 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 D、王胡们。

总之,阿 Q 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2) 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举例分析:

a. 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也说不清,却还这样夸耀:“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b.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连老婆也没有,却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c.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到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

d.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e.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吃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便用“忘却”这件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脑后。

总之,阿 Q 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

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2、《阿 Q 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总:《阿 Q 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

(1) 《在《阿 Q 正传》中,

①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 Q 的遭遇和阿 Q 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②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

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2) 《阿 Q 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①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②《阿 Q 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Q 精神

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

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3、《阿 Q 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1) 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 Q 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2) 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 Q 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讽刺背后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的热情。

(3) 形喜实悲

可笑的行径背后隐藏着悲剧,含泪的笑。

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五《呐喊》、《彷徨》 【简答题考点】

1、论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404 论述题】

(1) 《呐喊》《彷徨》具有鲜明丰富的反封建思想内涵

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了最深层次的揭露批判,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 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几乎贯穿在他的《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2) 《呐喊》《彷徨》中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表现,

批判了国民性,暴露了国民的弱点,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

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2、《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1) 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反封建主题的思路

在《呐喊》、《彷徨》其他篇中,从各个不同角度、侧面在延伸着、扩展着。

《孔乙己》《白光》对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

《明天》《祝福》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具体地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药》《阿 Q 正传》等作品从更深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

(2)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在他的《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3、论述《呐喊》《彷徨》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1510   论述题】思想内容:

(1) 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内容。

(2) 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

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方面,《阿 Q 正传》《药》《风波》《故乡》堪称代表。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

(3)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

如《明天》《祝福》《离婚》等作品中,对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如《离婚》写出了爱姑外表的刚强泼辣,敢于反抗,但同时却也从刚强泼辣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

魂深处的软弱,在小说结尾,爱姑终于屈服。

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

意义:

(1) 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说明,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

其主要任务就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2) 两类内容都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

(1) 鲁迅《呐喊》、《彷徨》中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各种类型,

有以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孔乙己》和《白光》, 有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

(2) 但鲁迅着力描写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中寻找道路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后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危机

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伤逝》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的魏连殳 shū

(3)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5、《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1) 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

《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2) 艺术风格上,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

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

(3) 格式上,《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

《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这些写法, 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4) 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

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

(5) 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

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总结: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融合和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

 

6、《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1) 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

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2) 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眼睛来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3) 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 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象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7、简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0607   简答题】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点:

(1) 权威统治者形象,如赵太爷、假洋鬼子等。

(2)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鲁四老爷等。

(3) 社会群体形象,如看客等;

(4) 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如贫苦农民阿 Q、小市民等。

(5) 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夏瑜、子君、涓生等。


 

(六《故事新编》1、作品简介

《故事新编》 【名词解释】

(1) 鲁迅在 20 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 30 年代创作的《理水》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8 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2) 《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3)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2《故事新编》主要内容 【简答题考点,实际考试以选择题为主前期作品: 1922-1926 《补天《奔月《铸剑

(1) 《补天》

①时间:作于 1922 年冬天,原名《不周山》。

②取材:女娲开天辟地,以黄土抟人,采石补天的神话。

③写作:作者着重描绘了女娲进行创造工作时的辛苦喜悦,

借助女娲这个形象,热情赞颂了先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毅力。

(2) 《奔月》

①时间:作于 1926 年岁末,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

②取材: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以传说中的善射英雄夷羿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③写作:对夷羿这个人物进行了再创造,

表现惊人的射箭本领和英雄气概+功成业就之后的寂寞与潦倒。

作品突出了羿的勇敢豪迈的性格,虽然寂寞和孤独,但并不悲观,而且渴望着战斗。

(3) 《铸剑》

①时间:作于 1926 年岁末,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

②取材: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干将莫邪】

③写作:小说在描写眉间尺的复仇行为时,

着力描写了黑衣人宴之敖令人战栗的冷峻。为一切遭受哭难的人们复仇。总结:这 3 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

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作精神和复仇精神。后期作品: 1934-1935 年,《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歌颂性的小说

(1) 《非攻》

①背景:东北三省失守,华北告急。

②取材: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③写作:树立墨子的形象:机智、善辩、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古代思想家

讽刺批判对象:在“九·一八”以后鼓吹“民气”的“空谈家”,

暗示出卖国家秘密的“外交家”,以及当局政治腐败、军队无能等状况。

(2) 《理水》

①背景:东北三省失守,华北告急。

②取材:大禹治水

③写作: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讽刺文化山上学者们趾高气扬的无聊争论,水利局官员脑满肠肥、作成作福的丑恶嘴脸,在嬉笑怒骂中予以极度的轻蔑和严厉的鞭挞。

批判性的小说

(1) 《采薇》

①取材:《采薇》取材于武王伐纣的历史记载

②写作:通过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欲隐逸而不能,

终于饿死首阳山的描写,批判否定了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

(2) 《出关》

①取材:孔老相争

②写作:写的是孔老相争,老子失败后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主题是批判老子“消极无为”的思想。针30 年代社会上出现的一种崇尚空谈的危险倾向而发的。

(3) 《起死》

①取材:《庄子·至乐》篇中的寓言故事

②写作:用庄子与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采用了讽刺短剧的形式,尖锐地鞭挞了 30 年代老庄哲学的欺骗性

某些文人宣扬的“唯无是非观,庶几免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3、《故事新编》艺术特点/创作特点 【1610 简答题、1804 论述题】

(1) 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

古人、今人纳入同一形象系列;古代、现代情节交融一体;→更好的战斗效果、感染力

(2)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着重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开掘,用“画眼睛”的渲染、强调

(3)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生活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吸取戏曲艺术,类似二丑艺术,人物脱离剧情,插入现代生活的语言动作,讽刺现实。

 

三、《野草》《朝花夕拾》

(一《野草》

1、作品简介 【名词解释】

(1) 《野草》中的散文写于 1924 年至 1926 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

【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 24 篇】

(2) 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写作时间和心境大体与《彷徨》相同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

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 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

 

2《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

(1) 《野草》体现出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着的持续、坚韧的战斗精神

1:《秋夜》中的“我”赞扬了枣树无畏无惧的韧性战斗精神。


 

例 2: 《过客》中的“过客”追寻着生命的呼唤,劝告、安慰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奋然前行。—

—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3:《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始终保持清醒、坚韧的战斗精神,任何情况下都“举起了投枪”。

(2) 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

1:《影的告别》:“影”的命运十分寂寞,“黑暗”会将它“吞并”,

“光明”又使它“消失”,借此表白自己“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内心痛苦,但“和黑暗捣乱”的态度,是对现实的战斗的执著。【反抗绝望的激愤】

2:《希望》《死火》《墓碣文》等程度不同地抒写了作者内心的苦闷、矛盾和彷徨。

(3) 昭示了鲁迅极其痛苦、极其艰难的心灵历程

他一面同厄运搏斗,一面进行紧张的内省,努力结清旧账,不断寻求新路。

(4) 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3《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及成【1504 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总:《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

(1) 构思上: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2) 艺术风格上: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错,心理内涵。

(3) 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

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

(4) 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5) 启发: 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的境界,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1504 论述题真题版答案:

(1) 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2) 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3) 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 言尽而意永;

(4) 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野草》的艺术特色。【1107 简答题—真题版答案】

(1) 《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

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2) 由于采用象征主义方法,因而艺术构思奇特,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

(3) 《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诡异,神秘幽深,但表现的是现实的内容。

(4) 《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特点。

 

(二《朝花夕拾》

1、作品简介【名词解释】

(1) 朝花夕拾》共计 10 篇,写于 1926 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 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2) 《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

(3) 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2《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

(1) 回忆往事】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

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没有直接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个人遭遇抒写时代风云。虽是生活片段,经过对往事的回味

和总结,却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2)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

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3《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写作特点 【1204 简答题】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

(1) 《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 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2) 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

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3)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基调恬静明快,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 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四、鲁迅的杂文

(一)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鲁迅杂文集 16 部,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

杂文创作贯穿了其文学活动的始终:从 1918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至 1936 年逝世前未完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 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杂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选择题、简答题考点】

前期: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五本】

(1) 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1925 年后增加政治批评的内容。如《记念刘和珍君》

(2) 民主与科学的指导思想。

(3)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 贯穿杂文始终的灵魂

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

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封建节烈观念和父权主义。

2、后期杂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选择题、简答题考点后期:从 1928 年后,

杂文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1) 增多了政治评论、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社会错误思潮的评论

(2) 继续社会批评写下大量解剖中国社会思想传统文明的弊病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杂文。


(3) 后期杂文的文艺批评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的关系更加密切

因而也是 30 年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艺术记录。

 

(二)杂文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 【1007 简答题、1104 简答题】【重点简答题、论述题考点】1、【内容- 类型化、形象化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鲜明突出的艺术成就。2、【语言- 幽默化、寓意化多姿多彩的语言

语言简洁峭拔,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如《现代史3手法- 多样化、讽刺化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联想:增强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抒情性和讽刺性的结合]

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三言两语画出敌人的“鬼脸”   比喻、暗示、对比:通过叙述描画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总结:鲁迅杂文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他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把充沛的才情、想象力、感兴,融入杂文中,更加直截了当。

杂文的艺术特色/创作特色

1007 简答题、1104 简答题—真题版答案: 思想特色:内容广博,思想深刻。

艺术特色:

(1) 形象性,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统一,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

(2) 抒情性和讽刺性丰富多样的文体和风格,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投枪匕首;

(3) 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第三节 小说创作

一、概述

(一)20 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选择题】

1、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

是鲁迅刊载于 1918 年《新青年》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2、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紧接着又为新文学奉献了多篇优秀小说作品,为后来的新文学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新潮》作家群的创作 【选择题、名词解释】

1《新潮》作家群 【1910 多选题】

(1) 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

(2) 代表人物与作品:

汪敬熙:《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杨振声: 《渔家》《贞女》,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春游》, 俞平伯:《花匠》等。

(3) 作品体现出艺术“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身边琐事。


 

(三)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创作 【选择题、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 【1510 名词解释】

(1)1921 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 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2) 其思想特征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3) 代表作有: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庐隐的《海滨故人》, 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

王统照的《沉思》、《微笑》,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等。

 

2“问题小说” 的特点 【0804 简答】

(1)揭示社会与人生的问题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 【人生意义】

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冰心“爱的哲学,用爱解决一切人生痛苦和烦恼。

庐隐:要揭开欢乐的假面具,打破迷梦,宣泄愤世厌世的情绪。 【恨】  许地山:试图用宗教意识来解人间苦闷,达观对待命运,坚持补缀破网。 【命运】王统照:药方是以“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生。 【爱+美叶绍钧:真正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 【冷静】

(2)作家关心社会、注视现实,有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

表现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表达了一定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寓含着作者们对生活的努力探寻和思考, 主观感情投射较强,文学形象性生动性不足。

 

3、乡土小说 【0707 名词解释】

(1) 乡土小说作家群崛起于 1923 年左右。

(2) 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 jiǎn 先艾、台静农等。

(3) 它的兴起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出身乡村、寓居北京上海、对故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记忆里的乡村社会描摹)

(4) 乡土文学作家普遍地受到鲁迅乡村题材小说创的深厚影响4、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答题考点】

(1) 描绘乡村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色彩强烈)

乡土文学小说作家们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了一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真切地展现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真实深刻描绘现实民众的悲惨命运,明确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

如彭家煌《陈四爹的牛》、许钦文《鼻涕阿二》

(2) 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画,丰富了现代文学的文学画廊。

(3) 多样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

 

(四)创造社的主要创作 【选择题1、创造社小说概况


(1) 创造社遵循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小说的取材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边琐事,所以有自叙传小说也叫身边小说之称。

(2) 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代表作品: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

(3) 创作特点: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题材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主,

叙事状物都是为表达个人内心情怀,主体情感色彩投射强烈。

(五)1925 年前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选择题为主】

(1)1925 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

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

(2) 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

(3) 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4) 少年漂泊者》:参加革命前少年漂流的过程。

短裤党:过渡期作品,体现出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最早塑造革命者的形象—概念化]

 

(六)心理分析小说 【选择题为主】

(1)20 年代一些作家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

郭沫若《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2) 鲁迅的《不周山》《补天》),本意是“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的。

(3) 尝试的产物:叶灵凤《县花庵的春风》,上官碧《看虹录》,许杰《萤光中的灵隐》《暮春》等

 

(七)台湾新文学——赖和小说创作 【选择题、简答题考点1、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1410 简答题】

(1) 描写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

如《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1604 单选】

(2) 揭露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3) 批判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

(4) 表现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2、赖和小说艺术特色: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语言生动、口语化,对于台湾方言进行了成功的运用。

 

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

 

 

 

二、叶绍钧

(一)作者简介 【选择题1、叶绍钧

①1919 年加入新潮社,《新潮》上发表短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正式步入新文坛。

②1921 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优秀的散文作家 】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

④小说创作:从问题小说  现实主义发展、集中关注教育题材

 

(二)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

【爱+人生+写实+教育界+农村+时代革命】

总:小说创作 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发展、集中关注教育题材。1、 初期:写作题旨——对普泛“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如《片风》《寒晓的琴歌》

2、参加文学研究会后: 受到为人生、写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3、创作题材:

教育界的人和事:描摹与揭示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如《潘先生在难中》—军阀混战

农村生活:表现农村的社会现实与农民生活 如《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成灾的畸形

4、1925 年以后,因社会政治,创作出现新的趋向:进入时代革命的领域中。

完全的灰色→增加光明/亮色; 对弱者的讽刺与揭露→对勇者的歌赞与褒扬

 

(三)叶绍钧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简答题、论述题考点】

1出版问世: 1928 创作出版长篇小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长篇小说发展史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 【阶段性意义】

2、标志: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新的贡献,拓展生活内容的广度。 【体裁+内容拓展】

3、特点: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

个人命运中寓含社会历史内容。 【个人+时代4、内容:时代历史: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 【外部+内部

内心世界: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 【时代历史+知识分子世界5、艺术表现上:结构安排略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不太均衡, 【人物形象鲜明+熟悉生活

教育题材有生活基础,熟悉知识分子生活,主人公人物形象颇为鲜明。

 

(四) 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重点简答题、论述题考点1、总体艺术风格:叶绍钧以厚重朴实见长。

2、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写实笔调严谨而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 作品的艺术特点——冷隽含蓄、蕴藉深沉;

3、篇章结构安排:严密细致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围绕着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周密的编排布局。 [叶绍钧所有小说特点]

4、叙述语言: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准确、纯正规范

这对于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代文学史官方笔记汇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