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的长城游记(3)得胜堡
一大早我们从丰镇出发,汽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得胜堡行驶。从张老师和别人的交谈中我得知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咽喉,初建于明嘉靖十八年,为抗击蒙古瓦剌的明长城重要军事要塞。在漫漫黄土地上崛起的夯土城堡群落,紧扼交通要道,外堡内墩,烽燧相望,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有守护大同继而屏卫京师的重要作用。
我看着路牌得知我们逐渐进入得胜堡,望眼窗外只见夯土斑驳、荒草飘摇,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道和高原形神一致的土垣,与大地融合得浑然一体。再往前行,那是两个高大的黄土墩,一座雄伟的门楼矗立其中。
随着车子在门楼外停下,抬头看向门楼时,我被门楼精美的门砖雕花惊呆了。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堡门砖雕精雕细琢,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其门洞虽由于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缺损,但仍不失其高大、精美。门庭状的砖雕上布满花卉、人物、动物及各式花纹图案,展现出古朴的美。砖雕的显眼处,镶嵌着一块石匾,上书“保障”二字。
走入门洞,东西两侧各嵌一块石碑,均用红漆做底黄字书写着毛主席语录,东侧的语录:“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西侧:“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西边的石碑风化严重,碑刻之字已辨认不出,但东边的石碑上字迹仍清晰可见。碑上内容记载着明代万历年间扩修得胜堡事件的始末,碑文落款为“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吉日立”。堡门洞的内侧上方镶嵌的石匾,依稀可以辨出“得胜”二字,名字可谓音韵铿锵、掷地有声,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字蕴含了多少场战争的兵戈铁马,同时又寄托了多少人渴望胜利的和平愿望。字迹旁边隐隐有弹痕历历,伤迹累累,望着岁月留下的印痕,让人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和心灵的震撼。重修后的南门看上去不伦不类,古韵全无。城门下留有车辙的青石路面,已成为得胜堡悠久历史和边贸集市的见证。
步入得胜堡村,行走在村落间狭窄崎岖的道路上,时时能感受到长城文明、边塞文化、民族融合等厚重的历史。随处可见散落着的残砖碎瓦、石雕兽首、柱础基石等。如今生活在此的两千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存拥有被其当作日常建筑用品的古董文物。时光荏苒,如今的得胜堡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围城的残垣断壁尘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悲壮。
堡内现现如今仅存一座方形玉皇阁。放眼远眺依稀看到几丝端庄和雄浑,走近观之此却见此阁破损不堪,门框石雕更是面目全非。城门上方的额匾依次为:南门“雄藩”、西门“保民”、北门“朔镇”、东门“护国”。当年得胜堡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